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边是企业劳动力不足,矛盾否

  作为90、00后,小的时候,学校的图书馆上面的墙壁上写着一行大字,“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创造未来。”而如今,众多知识分子们迎来了毕业,却突然发现知识不但没有改变命运,反而成为他们不敢去工厂拧螺丝的面具,他们放不下面子,好像错就错在了他们不能“与时俱进。”如果说读书的归宿就是洗碗刷盘子,或者拧螺丝、扫马路,那么他们读书的意义在哪里,难道只是为了开阔眼界。很多人在劝慰年轻人要打开格局,安于现状。可是有没有想过一群连眼前的温饱都解决不了,连房子车子都买不起,你让他打开格局,除非你能推翻三座大山(教育,医疗,房产)。看看这个社会上,选择躺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不是不愿意走出被窝,而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人均工资不到三千五的城市,房价都能超过一万三,你让他拿什么奋斗。 #4月创作打卡挑战赛#

  

  部分媒体只看到大学生躺平的现象,却扭扭捏捏的不愿意清楚他们躺平的原因。好些媒体形容躺平年轻人为孔乙己不能脱下长衫,我觉得这样的形容不能成为大学生的标签。看看如今的社会大环境,就业状况需要改善,房价,医疗,教育体系需要改变内卷和泡沫化的隐患。不然,再这样持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在我们这个社会体系中,大学生应该是有尊严的,把老百姓的钱都收走,谁来消费,谁来为工业产品买单。把钱都集中到银行,房地产,医疗,教育,势必是对这些学子们进行残酷的剥夺。

  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加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1、大学生的供给不太适应市场需要。大学专业的设置和相应招聘、招收这些专业的大学生的人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观念,以及大学生的观念能力,观念也不太适应。

  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

  3、大学生存在的就业观念误区。

  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会严重影响就业。

  4、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这种白领岗位的需求不足,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

  5、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6、大学生存在的就业观念误区。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会严重影响就业。

  7、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这个大的背景下,再加上当前的金融悲观情绪的影响下,就显得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难度就显得非常突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