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真正有效学习,怎样做才算真正学习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习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大量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学习知识是很容易的,但知识并不会实际改变我们的行为。只有将知识别变成你我们的认知,才能带给我们确切的改变。所以不是知识没有用,而是有时你的学习方式没有用。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而我今天所谈的学习只限于中小生课本上的知识,所以可以这么简单理解:真正的有效学习,不但为了有答案,而且也是为了有认知思维。
我们如果把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的话,那第一个阶段是:把未知,变成已知。
比如像牛顿、特斯拉、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他们非常伟大,充满探索精神。他们通过大量的推理、实验,点亮未知的地图,努力为我们揭示这个世界真实的运行规律。
他们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而恰好你不知道这些,那么你想办法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就是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
当见到这些理论时,我们看不懂怎么办,这时就需要进入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把已知,变成认知。学习牛顿力学时,你会去买一本讲解牛顿力学的教材,会去看牛顿力学在生活中大量的应用实例,甚至你去做一些相关的实验。这就是把已知,变成认知。
这一过程不仅是为了“知道”一样东西,更是“认知”一样东西。明白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用。
所以说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而是把牛顿三大定律等这些早已存在的知识,放到你的脑子里,变成你的认知的过程。只有这样,才是有效的知识增量,成长才会有更好的质量。
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一个未知变成已知,然后再把已知变成认知的思维过程。而真正有效的学习是消除和认知之间的差距。
而作为一个中小学生,怎么样做才能算真正在有效学习呢?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可见勤学好问是学生真正有效学习的根本。前两届本校高考文科状元在一次分享学习经验时说到:平常每科科目在考试成绩出来后,我都会主动找科任老师沟通。每当阶段性模拟考某科发挥不佳时,我就会主动找科任老师沟通,及时纠错总结。
这种梳理和归纳对调整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十分有益。高考状元提升成绩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不怕麻烦,扔掉面子,随时找老师面批总结。
一般来说学习成绩越差,存在的问题才越多,成绩越优秀,问题应该越少。但实际上,学习越弱,通常越在乎面子。越是在班级或者年级排名靠后的时候,越是执念于那些无足轻重的表面,处处想要表现自己看似强大的自信自尊。
对于成绩差,而又希望考取好成绩的学生而言,过度强调面子,其实就是他们的绊脚石,是他们学习的阻力。面子比天大,太要强太敏感的自尊,其实来源于自卑。
所谓自尊,其实是脆弱、自卑、敏感、无用的借口和掩饰,这本身就是一个心理问题。遇到难题不问老师,遇到瓶颈不找老师,平时讨论也不开口说出自己的看法,平时又总爱慕虚荣,结果根本无法真正提高自己。
“改变态度要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因为我们常常会说:“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可是……”因此,在学习时,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你永远都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而真正学习好的人,遇到问题总会第一时间去解决。真正好学的学生,不管老师如何说,如何批评,老师说完之后,自己依然会说:“老师,这个题我是这样想的,您看看这样想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如果你实在是不敢问老师,那换个手段,问同学也行。努力敢问的结果。不害怕丢面子,多去问问题,抓住每一个发现问题、改变自己的机会。
明朝大学问家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即学习贵在善于思考,心存怀疑,有小的疑问和困惑并去思考,就会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和困惑并去思考,则会有大的进步。有疑敢问,学有所成!
像我教的数学如果成绩不理想,可以从课堂上专心听讲开始,不懂的地方用红笔记录下来。放学后,首先是抓紧时间完成作业,然后再去思考课堂上红笔记录的内容,自己读课本、查资料,不依赖我这个数学老师辅导,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到教室和同学讨论,或预约时间去问老师,并且每周进行总结,理顺知识结构,对于知识联系不清楚的地方,采取上面同样的方法解决。
建议做到如下:1,坚持记笔记 2,在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 3,将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别人(输出)。学习上不能太被动,不能是老师讲什么学什么,讲多少学多少,服从于老师。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内容,也不想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弄懂,而是依赖老师讲,或通过辅导老师解决。多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浅尝辄止,知难而退。不能怕老师提问。从内心提升自己,让自己掌握知识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心态越来越稳定。
等你成绩提高以后,你就会明白:原来这才是真正学习!
如果你存在学习效率问题,老师极力推荐《怎样有效学习》值得一阅。
(End)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