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亚洲文明传承注入新动力
4月24日至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陕西西安召开。这是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发起以来首次于线下召开的大范围高级别国际会议。来自亚洲22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聚一堂,为亚洲文明传承注入新动力。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成立
“各方认为,亚洲文化遗产是亚洲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是亚洲人民乃至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财富。”4月25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并发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西安宣言》。
各方达成共识,将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新契机,共同倡导世界文明多样性,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建设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保护城乡记忆载体,共续文明根脉;实施联合考古研究,共释文明价值;举办文物展览展示,共享文明记忆;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共守文明见证;加强文物交流传播,共襄文明传承。
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扩大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社会参与度、关注度和影响力,特别是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提供持续动力,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设立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大会期间,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正式启动。该基金通过开放申报,对联盟框架下的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修复、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文物展览展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交流、公众宣传等项目进行资助和支持。
大会期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并举行近十场双边会谈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成果展等配套活动。
文明交流互鉴描绘新画卷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的国际倡议。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共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倡议》,中国等亚洲10国共同发起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近年来,中国与亚洲各国合作举办的文物展览生动讲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国立博物馆举办 “三国志展”,湖北省博物馆赴新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举办“礼乐·华章——中国湖北文物特展”,故宫博物院与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部共同主办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在故宫展出……近4年来,中国的博物馆机构走进亚洲国家,同时,中国也从亚洲国家引进了精彩的文物展览。
联合考古探究亚洲文明脉络
中国考古“走出去”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升,参与到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联合考古行动中,朋友圈不断扩大,共与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等亚洲14个国家地区联合开展20项考古合作。联合考古行动通过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遗址的勘探发掘,助力探究亚洲文明脉络,实证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019年,故宫博物院、吉林大学及英国杜伦大学与阿联酋拉斯海马酋长国联合在海上丝绸之路古港朱尔法遗址展开挖掘,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学者通过学术研究和沟通交流基本构建起费尔干纳盆地联合考古及四国合作交流机制的初步框架;2021年5月,中国与中亚五国外长会晤,形成了建设“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的会晤成果。
文物保护修复搭建民心相通桥梁
亚洲的文化遗产是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见证,保护亚洲文化遗产是亚洲人民共同肩负的责任。
曾经,中国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受益者;如今,在文物保护修复合作中,中国成为积极的贡献者。中国已在柬埔寨、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缅甸、吉尔吉斯斯坦6个亚洲国家合作开展了11项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搭建起中外民心相通的桥梁。
中国是最早参与吴哥古迹保护行动的国家之一,迄今已近30年。中柬两国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建立了专业的队伍,先后在周萨神庙、茶胶寺和王宫遗址开展修复工作。中国政府援助尼泊尔实施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保护修复项目,自2017年开工至今,修复工作有序推进。目前,九层神庙项目即将进入竣工阶段,根据双方的约定,将在项目修复现场设立永久纪念碑和永久性展览。
此外,通过商签协议、合作防止文物走私、技术合作、开展专业人员培训等一系列组合行动,中国与亚洲国家的文物保护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