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媒 一堂延续30年的青少年爱国主义“必修课”
以书为媒,砥砺成长
一堂延续30年的青少年爱国主义“必修课”
——河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纪实之成长篇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
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第30届河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已然拉开序幕。从红旗渠畔到大别山下,从焦桐树旁到黄河岸边,浓浓书香弥漫中原大地。
回望来路,30年传承接力,呈现的不只是活动,更是一堂青少年爱国主义“必修课”;30个春秋轮回,见证的不只是时间,更是几代青少年的茁壮成长。一个个青春面庞沉浸书中,思接千里、追绪古今,砥砺梦想、丰盈人生:
小学生郭书豪难忘每一次演讲比赛,曾带着颈托备赛的经历,让他更加感悟到精神力量的强大。曾在征文比赛中获奖的高中生姜嘉轩,明确了人生志向:想要成为一名文学系教授或是作家,抒发对现实的追问和对历史的思考。已是职场“后浪”的李海光,曾多次参加夏令营活动,如今,读书与行走依然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十而立”再出发。展望未来,这堂“必修课”必将更加生动精彩:以书为媒,砥砺成长,为青少年铺就文化底色、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为建设现代化河南蓄添磅礴青春动能。
一方舞台,让青少年畅谈阅读、共享成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读懂了革命前辈的雄心壮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让我惊叹于革命战士的坚定信念”……尽管已过去了两年,10岁的郭书豪依然记得这些演讲内容。
郭书豪是南阳市第四小学学生,从三岁开始练习口才,每天读一小时书是必备项目。他曾连续参加三届南阳市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均在总决赛中摘得桂冠。郭书豪说:“我喜欢参加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不但可以锻炼自己,还能开阔眼界、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青少年应该从小树立爱国情怀,将来为建设美好国家而奋斗。”
对于像郭书豪这样喜欢阅读的中小学生而言,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像是一方舞台。30年来,尽管主角随时代而变,但舞台一直都在,让青少年通过演讲、写作尽情畅谈阅读、分享故事、共享成长。
现就读于信阳市罗山县高级中学的高二学生杨静怡,曾在第26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语文成绩优秀的她,在中学里一直担任课代表。她喜欢去家附近的红色圣地何家冲实地寻访,也喜欢读《红岩》这类书籍,从英雄故事中汲取无穷力量。
在主题为《砥砺前行路,逐梦开新篇》的获奖文章中,她这样写道,“你曾百病缠身,如今朝气蓬勃;你曾老旧凋敝,如今焕发新生……在这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你且行且歌,身披万丈光华……”最后表达要“传承接力、砥砺前行,在逐梦道路上开辟美好新时代”的志向和抱负。
这堂“必修课”不只在课堂、不只是书本,还有实践夏令营,让青少年在行走中读懂历史传承、读懂家国梦想,激发起他们的昂扬斗志。
驻马店青年李海光,今年28岁,毕业于黄河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提到河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他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那一次次难忘的夏令营。
李海光喜欢读书,从小跟着姥姥姥爷养成了每日阅读习惯,周末经常去家附近的新华书店看书。当行走祖国大地时,书上静态的文字幻化成眼前所见所闻,让他颇受触动:去过天安门广场和故宫,游览了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壮美;去过成都古色古香的武侯祠,感受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去过西安,看到了兵马俑和古城墙,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历史长河之中……
这样的夏令营,让李海光受益匪浅:“我深切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读书活动不仅带给我知识上的启迪,更拓展了视野,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一场磨砺,让青少年挑战自我、感悟成长
于青少年而言,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总有一些难忘的瞬间,或是伤痛带来的不适,或是困境中的一道曙光,让他们感悟到更深刻的成长。
郭书豪还记得,有一次比赛前期,自己不慎受伤导致颈椎错位。尽管治疗期间一直带着颈托,但并没有影响他学习备赛。不仅参赛稿件熟练于心,连放学到家后的一小时读背习惯也一直坚持。
当被问到如何克服自身困难,坚持完成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时,郭书豪坚定地说:“我喜欢讲抗日小英雄海娃、王二小等红色故事给同学听,这些都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学到了要勇敢面对挫折。今天的我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会努力比昨天做得更好。”
对于安阳市实验中学高三学生姜嘉轩来说,时间紧张是最大的挑战。他曾在2021年参加安阳市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并获得一等奖。“当时演讲比赛时间安排与学校分科考试时间特别相近,为了不影响复习进度,只能在课余时间去准备。”姜嘉轩回忆,那段时间,早上通常会早起20分钟,去揣摩情感、练习发音。
可就在演讲比赛前三天,姜嘉轩嗓子沙哑说不出话。为了尽快恢复,他开始吃润喉糖,并大量饮水,终于恢复正常,没有耽误比赛,并取得不错成绩。这次难忘的经历让姜嘉轩认识到:“通过参加演讲比赛,不只学会了演讲技巧方面的能力,更锻炼了临场应变和情绪控制能力,这对我以后的成长很有益处。”
在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还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参与者,史生捷。父亲在她还未出生时就在工地上不幸离世,她7岁时母亲又罹患重病撒手人寰。2015年,时任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的陈锋偶然得知此事后,提出主动资助这个孩子。期间,陈锋还经常为她带去书籍、学习用品,并不断鼓励她,跟她谈理想、谈学习、谈人生。
2019年,在陈锋的积极协调帮助下,史生捷第一次离开安阳,参加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夏令营,跟随河南省新华书店教育图书发行部工作人员王静去了西柏坡革命圣地。这次红色革命之旅,让史生捷再次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还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史生捷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令人欣慰的是,2022年7月,史生捷于顺利考入天津财经大学。在给陈锋的感谢信中,史生捷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学生,我现在只能通过更加努力的学习来回报您……(我要)努力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积极参加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尽自己绵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把这份爱心的火炬传递下去。”
一次教育,让青少年读懂梦想、坚定信念
一次演讲,一篇征文,一次夏令营,尽管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看上去是短暂的,但正因其聚焦爱国主题,与时俱进,关乎读书、关乎家国、关乎梦想,才让活动迸发出巨大能量,给青少年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4年前,郭子涵还是信阳市第十三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的一篇文章获得了当年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征文一等奖。她在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传承”:太爷爷是一名蒸汽机车时代的火车司机,爷爷是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时代的火车司机,爸爸是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铁路人。在郭子涵的印象中,自她出生起,父亲就在武汉工作。而从信阳到武汉,她常坐的是“和谐号”动车,则只需要几十分钟。
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跟铁路有很深渊源的家,让郭子涵体会到了时代的变迁,也从祖辈父辈身上读懂了家国梦想,“他们三代人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为我的父辈们自豪,更为伟大的祖国骄傲!”
如今,郭子涵已是一名初三学生,正在紧张准备中考。平日里痴迷读书的她,内心里也有自己的梦想,“将来要学历史,要以知识做桨,恣意遨游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大海中,知来处、明去处。”
“每一次的读书活动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美好的回忆。”李海光坦言,参加读书活动夏令营,最大的感触和收获就是在红色教育基地近距离瞻仰革命先烈为实现远大抱负所付出的艰辛和牺牲,这些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少年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不息。历史告诉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李海光说:“我想读书与行走将会为我持续带来奋斗的动力和远航的力量。”
喜欢贝多芬和周杰伦的郭书豪,将来想成为一名音乐家,“我想创作出更多美丽婉转的曲子,用音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杨静怡最近比较喜欢阅读汪国真的诗集,从《热爱生命》、《我喜欢出发》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和奋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传承文化,救死扶伤”,她正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
“何当痛饮黄龙府,共筑神州风雨楼。”李大钊先生的这句诗,是姜嘉轩最喜欢的,也是触动最深的。“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大钊先生却能在黑暗之中,以无限的自信与豪迈高歌、呐喊,我辈青年也应学此精神,用大无畏的勇气去面对人生路上的无穷困难与挫折。”
姜嘉轩畅想着,“如果有可能,我想以后成为一名大学文学系教授或是成为一名作家,通过手中三寸狼毫,以热爱为墨,刻画抒发作为一个青年人对现实的追问对历史的思考。”
他们是中原大地一个个青少年的缩影。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却有着相同的朝气蓬勃、心怀同样的家国梦想。
河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持续30年,惠及1亿人次,已然在中原大地上播撒下一颗颗爱国主义的种子,未来必将铸就繁花似锦,为现代化河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图景,装扮得更加夺目绚烂。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魏文杰 许度寒/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张磊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