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晓琮:14岁考入北大,教学40年还是讲师,学生以上他的课为荣

  原标题:王晓琮:14岁考入北大,教学40年还是讲师,学生以上他的课为荣

  《淮南子·说山训》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休止。”而这句话,用来形容王晓琮,再合适不过。被人们称为“扫地僧”的他,衣着简朴,其貌不扬,但也正是这样的他,用毕生所学为学生们构建了一座座奇妙的数学城堡,用一生积蓄为贫寒学子带来希望,他沉默地燃烧着自己的一生,不求众人所知,只求无愧于心。

  “低调”学霸化身“神级”教师

  王晓琮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也很少有人大肆宣扬过他,胡子拉碴,夏天一双廉价塑料凉鞋,冬天一双破旧黄胶鞋,宛若一个锅炉房大爷的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14岁考入北京大学少年班,18岁考入浙江大学研究生,22岁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

  年轻时王晓琮的求学之路就像开了挂,轻松考入名校,一路顺风顺水,被众人羡慕,在硕士毕业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他毅然选择回到故乡,来到了哈尔滨理工大学任教。

  学生时期,王晓琮是深藏不露的低调学霸,任教时,他就是学生口中的“神级”教师。王晓琮上课从不带课本,所有的知识早已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之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他都能精准口算。王晓琮主张读“无用”之书,他认为“无用之用,实为大用。”

  王晓琮对待学术严谨的态度和过人的专业知识积累,让他深受学生尊敬和喜爱,他所授的专业课更是节节“火爆”。在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贴吧里,常常能看到学生们询问王晓琮课表的帖子,在学生们眼中,王晓琮就是神一般的人物,甚至有很多学生把王晓琮视为“哈理工的第一男神”,并以蹭到王晓琮的课为荣。

  以心育人,刚柔并济

  王晓琮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而他对学生也是如此。他能一眼看出哪个学生的作业是抄的,也能在考试时“火眼金睛”发现“玩赖”的学生,他的专业课从不点名,也没有平时成绩,只有期末考试的考试成绩。

  在王晓琮的眼里,一是一,二是二,不会因为学生考了59分就“大发慈悲”。这是王晓琮的原则,也是他教书育人的责任,专业课的学习容不得丝毫作假,而人生之路也是如此,走出的每一步都应是踏踏实实,掷地有声。

  在面对学生时,严厉之余,王晓琮还有一腔柔情。他悉心培养每一位学生,他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位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评委,曾多次带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他指导的学生,几乎每次都能拿到国际一等奖。

  甚至有人说,美国人知道他带队参加后,就开始研究怎么取得第二名。而在这背后,是王晓琮默默无言的辛苦付出,他曾和学生一起探讨到深夜,也曾在三天内为学生看完一百多篇英语论文,并面对面给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在比赛中,他就是学生最坚实的后盾,最暖心的依靠。

  王晓琮严谨治学,以心育人,对待学生,他刚柔并济,无私地向学生教授毕生所学,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做人要严谨认真,踏实沉稳。王晓琮在任教的40年中,尽最大的努力发光发热,认真,低调,严谨就是他最大的标签,“谨身事一言,愈于终生之诵”说的便是如此吧。

  一生低调,爱心难掩

  任教的四十年中,王晓琮独身一人,没有子女也没有积蓄。一年四季就是三四套衣服,用塑料袋装书,吃饭只去食堂,在吃完饭后甚至还要舔盘子,很多人难以理解他的这些行为,却不知他默默用微薄的薪资,资助了几个贫困的学子。

  而这些他从未对人说过,他也不愿因此被人关注。鲁迅先生曾说:“巨大的建筑,都是由一木一石垒起来的”,而王晓琮,甘愿默默无闻地做那一木一石,在不被注意的地方,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教书的几十年里,以王晓琮的能力和资历,完全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位,可他从不参与任何教师职称评比,甚至有些他教过的学生都已经成了教授、副教授,而他至今仍是一个讲师。他放弃了一次次升职的机会,选择住在职工宿舍,他就是这样,低调,平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认认真真做好分内之事,就像哈尔滨理工大学官网所说:“面对学术浮躁和功利主义,他选择了鄙视追逐;他追求卓越,更崇尚学者风范;他为人低调,走上讲台却谈笑风生。”

  低调这个词仿佛贯穿了王晓琮的一生,当他因为一篇文章成为“网络红人”,各大媒体平台争相到学校采访他,而他只地对学校领导说了一句话:“如果记者来采访,我就辞职。”当世间大多数人为了名利趋之若鹜时,王晓琮却看得通透,他一笑了之,毫不在意,名利,财富于他都是过眼云烟,遵从本心,爱我所爱才是他的毕生所求。

  于喧嚣世间安静绽放

  王晓琮的一生,简单随性,他从不被世俗束缚,在他的眼中,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业,并且尽力把事业做好,就是最大的幸福。一个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定要有波澜壮阔,爱恨别离,生死契阔才算丰富圆满,选择在一个安静的位置,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种至味清欢?

  四十年的教学生涯,让他将一批批学生培养成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几十年的艰苦朴素,让他用一份份微薄的薪资支撑起贫寒学子的求学梦;几十年的严谨执迷,让他在辉煌的数学宫殿中傲视群雄,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始至终,王晓琮都没有忘记自己做学问的初衷,他把种子播向广袤的土地,用心血浇灌,却从不言半分辛苦,他用春风化雨的柔情阐释出教育的真谛。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王晓琮的一生就是如此,他从不在意外界的评价,世界无论如何喧嚣都与他无关,他总是将平凡做得不凡,总是在沉默中向世人展示着他内心的绚烂,他不喜众人拥趸,只愿如梅默默绽放,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