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不是“短暂快乐”的代名词

  原创 冀连梅 冀连梅药师

  前段时间,我经常能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篇爆款文章:《人到中年:远离多巴胺,靠近内啡肽》。我记得前几年,网上也曾经火过这样一篇文章:《多巴胺是最廉价的毒药》。

  两篇文章里,作者无一例外把多巴胺比喻为能给人带来短暂快乐的物质,是那种通过打游戏、刷短视频、吃美食等不需要付出过多努力,就能获得的即时快乐。而且,两篇文章还都将追求这种快乐和成瘾行为(如网瘾、吸毒、赌博)相提并论,进而把多巴胺比喻为毒药。

  我猜,作者大概是为了鼓励大家追逐内啡肽带来的长期快乐,才把多巴胺带来的快乐进行这样简单化处理。只是,这种简化不仅低估了多巴胺的作用,而且也不准确,容易造成大家对多巴胺的误解。

  内啡肽今天暂时不讲,借“世界帕金森日”的契机,我讲多巴胺。

  先来看看多巴胺在身体中的作用都有哪些

  01

  多巴胺,不只是让我们快乐

  我们知道,多巴胺是迄今为止被人类研究得最广泛的一种神经递质。作为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它其实不能直接让我们产生快乐感觉,它的作用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信号,而且是通过不同的通路向大脑的不同区域传递信号。

  大脑的不同区域接收到信号后,会调节身体的多种生理和心理功能,而带来快乐只是其中的一种功能。除此之外,它还调节运动、动机、记忆、学习、认知、睡眠以及生长发育和生育等内分泌功能。

  你看,它不是单一才能者,而是个多面手。而且,在调节各项功能的时候,它常常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和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其他神经递质相互配合打团战。

  02

  大脑缺失多巴胺,会怎样?

  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解答了这个问题。当年的奖项授予了瑞典的药理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等人,以表彰他们在多巴胺作用机制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什么呢?

  一是发现了多巴胺是人体自身分泌的神经递质,二是证明了帕金森病人大脑中缺失的神经递质正是多巴胺,从而为左旋多巴等治疗帕金森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以运动障碍和震颤为典型症状,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拳王阿里、伟人邓小平、数学家陈景润都曾经饱受帕金森病的折磨。

  虽然这个病目前仍然无法治愈,但早期识别和规范诊治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时至今日,多巴胺类药物仍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选择。

  你可能会好奇,帕金森病人服用多巴胺类药物会成瘾吗?

  03

  多巴胺失调综合征值得注意

  多巴胺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如果病人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并定期复诊,通常不会导致成瘾。

  不过,临床中确实会看到有少部分病人在服用多巴胺类药物过程中,出现控制不住地多吃药、控制不住地赌博、控制不住地购物、强迫性吃东西、以及性欲亢进等异常行为,这在临床上被定义为多巴胺失调综合征。

  除了可能出现上述强迫行为以外,这类病人还可能会出现刻板行为,表现为做复杂的、有固定模式的、通常没有目的的持续重复动作,比如不断地清理冰箱、不断地囤积物品等。

  尽管出现这种药物相关严重副作用的具体病因目前还没研究清楚,但少量研究发现这种副作用通常出现在发病年龄较小、具有更高猎奇性人格特征、长期大剂量服药、以及合并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人身上。

  如果你身边有亲朋好友在服用多巴胺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了上述异常行为,一定要建议他们去看医生,因为需要停药或者调整用药,必要时,还需要辅助心理治疗以及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的话,这些症状都可能被控制住。

  看到这里,你应该意识到了,多巴胺在体内少了不一定健康,多了也未必更好。

  凡事要适度。对多巴胺的追求,也当如此。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