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见·70年深爱】②没有“枪”没有“炮” 我们医生自己造
开栏语:70年风雨兼程,70年薪火相传,70年开拓创新!2023年5月10日,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将走过整整70个年头。
为更好传承勇于担当的铁路精神与改革创新的行业精神,在医院建院70周年之际,【物见·70年深爱】栏目正式上线,讲述医务人员工作和学习密切相关的物件故事,来呈现医院这70年建设与发展的光荣历程,呈现一代代医务人员这70年拼搏与奋斗的精神风貌。
这三把器械叫骨刀,它曾为患者减轻病痛。为防止生锈,它一直被制造它的主人小心翼翼地包裹在衣服里,就像自己孩子一样呵护着。虽然过去将近30年光景,如今它依然锃亮如新。
让人惊讶的是,这套专业的骨刀,制造者却并非医疗器械厂家。那又是谁呢?
现在为您揭晓答案。
这套骨刀的主人名为曾令璧,是我们医院退休职工、骨科专业的主任医师。
曾令璧医生社区义诊上世纪90年代,作为铁路医院的重点科室,老专家曾令璧所在的骨科最为繁忙。因为他们接收的患者大都是铁路工人,四肢创伤大,伤情比较重。
受限于当时的医疗物资条件,曾令璧发现医院采购的骨刀钢材质量不够好,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卷曲、缺口,对手术效果有一定影响。
在当时的铁路医院管理体制下,重新申请采购程序多、时间长。恰好当时又赶上医院创建“二甲”,如果因为手术器械问题影响医疗质量,就会给创建工作带来阻碍。
医生上手术台没有医疗器械,这不就等于战士上战场却没有“枪炮”吗?
怎么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曾令璧拿着磨损的骨刀来到铁路车辆段,找到工人师傅,一连几天泡在车辆段与他们沟通、讨论和演示。试了10来种不同钢材后,发现优质的弹簧钢最结实、最耐用,特别适合打造骨科的骨刀。最终,他们用弹簧钢照着原版手工打了一套骨刀。
拿着自己打造的骨刀,曾令璧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就像战士拥有了崭新的钢枪一样振臂高呼。有了“新武器”,他很快重新投入到手术台那个特殊的“战场”。
曾令璧医生手术中这套自制的骨刀,成为了医院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争朝夕、主动作为”精神的最好见证。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下,医院骨科的发展在重庆取得重要成就。在重庆率先开展了一些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手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医院就能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成为重庆市骨质疏松学会创始单位和中西结合创伤学会创建单位。同期,医院在重庆率先开展了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吸切术,攻克了和肱骨肿瘤切除、腓骨移植等突破性疑难手术。从1991年到2002年,医院连续6届成为重庆市中西结合骨伤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2002年11月,医院骨科还成功筹办第十届全国中西结合创伤骨科大会,并出版年会文献文集。
这些开拓之举,让医院在重庆骨科行业“叫得响、立得住”,奠定了骨科以及整个铁路医院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原骨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梅芳瑞同志,前往我院进行教学查房,骨科医务人员正在认真聆听学习这些荣誉和地位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全院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打拼得来的。
市十三人民医院医生自己制作手术台,又是一个例证。
医院成立早期,铁路沿线撞伤事故时有发生,断肢现象比较常见。为提高手术的肢体成活率,时任院长陈明见在医院的动物实验室专门开设显微外科,让医生学习显微镜下的血管和神经缝合技术,并鼓励大家要“半天云里拍巴掌——争当高手”,要求常去实验室练手艺。因此外科医生们一有时间就争着往实验室跑。
他们很快掌握了手术要领,摩拳擦掌要进手术室,可现实又浇了一盆冷水——医院没有显微外科手术台!
患者急,医生更急。这可怎么办?嗨,骨科医生能够自己打造骨刀,外科医生就不能自己造手术台?
卷起袖子就动手!外科医生跑到新桥医院现场观摩,照着人家的手术台画了样子、量了尺寸,回来叫上医院木工班的师傅熬了几个通宵,一起讨论、设计、制作,最终依葫芦画瓢,自制了这个显微外科手术台。
2002年11月医院组织召开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大会合影留念作为一家铁路医院,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伴随着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而诞生。弹指一挥间,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走过风雨兼程70年。
医务工作者凭着对患者的真情与责任,对医院、对国家的赤诚和忠心,刻苦专研、无私奉献,克服建院创业初期医疗器械匮乏等困难,练就了自制医疗器械的一手绝活——没有“枪”,没有“炮”,我们医生自己造!
昔日成渝铁路线上的“东风号”机车的铿锵车轮声犹在耳边,如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高铁线上“复兴号”的高铁汽笛早已响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全体职工一定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争朝夕、主动作为”的奋斗精神,争当新时代的优秀医务工作者!(院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