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高考」成语填空新题精选5例(第五期),重视基础!
原标题:「备战2023高考」成语填空新题精选5例(第五期),重视基础!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
今天小编给同学们分享成语填空精选的第五期(新高考和老高考都适用),同学们可以练起来喔。
1.【2022-2023学年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上)月考(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 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② ,凝聚成中华文化③ 的历史长河。
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湖南省岳阳市2023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乡贤,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他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传统中国的乡贤或乡绅,一般指科举中取得功名而生活在乡村并有较高地位,他们包括由退职返乡的文武官员和有一定功名而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百年来,传统乡土中国的存在样态和内在结构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 ① 的变化。乡村作为传统乡土中国的重要存在样态之一,百年来中国乡村日益现代化的变迁史就是中国共产党 ② 、奋勇前进的最好见证。作为乡村建设重要参与者、引领者和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政策重要传递者的乡贤在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环节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乡土作家既把乡贤作为乡土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又通过乡贤形象的行为事迹展现或透视百年中国乡村 ③ 而又摧枯拉朽的现代化进程。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3.【浙江省宁波“十校”2023届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天一阁”之名源于《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阁主范钦性喜读书,宦游各地时悉心搜集各类典籍,经多年累积,所藏典籍超7万卷。后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自此,一场 ① 般的使命便随着家族的繁衍而代代传承,以一家一姓之力,于 ② 中护一楼数百年安宁。
历经430余年的天一阁是宁波藏书文化的典范,也是中国藏书文化的生动象征,如今已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宁波的“书房”。天一阁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以地方志、登科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珍藏善本8万余卷。天一阁现存的古籍善本大都以明代的刻本或抄本为主,有的已成为海内孤本,藏品中最稀有珍贵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可以堪称镇楼之宝。天一阁凭借③ 的藏书文化脱颖而出,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清幽雅致的山水格局,宽闲静谧的人文氛围,可称“阁有书卷、园存雅趣”。置身天一阁,角落的花花草草,斑驳的旧墙苔痕,记载着岁月,浓缩了历史,显露出经百年风雨后的温存与风雅。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4.【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模拟(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春雪》中,乖巧懂事的男孩三江有个嗜酒如命的爸爸,妈妈多次规劝无果后一气之下回了娘家。面对即将____①____的家庭,三江下决心帮爸爸摆脱那如影随形的酒瘾。在一次次与爸爸的“斗智斗勇”中,【A】温室里的花朵逐渐蜕变为了坚强的小男子汉。而在儿子的监督下艰难戒酒的过程,也是三江爸爸走出心理阴霾、直面人生缺憾的"再成长"过程。
小说没有什么____②____、曲折离奇的情节,藏于每个人物潜意识中的那些浓得化不开的“心事”才是叙事的核心驱动力。小说写道:“山区的夏夜那么宁静,却又翻腾着这么多心事,【B】人就像这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密密麻麻的,而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心事。”而这些“心事”又与人物的“记忆”或“梦呓”有着____③____的联系。它们使人物时常处于欣喜与落寞相交织的复杂心境或心绪中。作者巧妙采用儿童的限制视角来勾勒三江的微妙心情:“大人总是把一些事情,尤其是过去的旧事,像用过的一个旧竹帘子,卷起来,藏起来,不愿意对小孩子说。"正是在天马行空的孩童的想象中,使故事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三江爸爸的人物形象也由此慢慢地逐渐丰满、立体起来。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5.【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怎样读《红楼梦》?这绝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读的方法可以因人因条件而异,不必拘于一途,你完全可以甲 ,抵达书中绝妙深奥之处。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听别人的指点。( ),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或游过此山的人,他的指点切实可靠得多。
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而言,知人论世是读《红楼梦》的起点。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读懂作品。对一般的读者,要知人论世,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对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那就必须读相关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实录》。
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 乙 地读一二遍,是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苏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在他看来,每一书都要读之数遍,每次应精读一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击破,在读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笨,耗时耗力,( ),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 丙 。
这样说来,读《红楼梦》又只能拘于一途,听人所指、融我所思,即能有所悟、有所得。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 ①浩如烟海(卷帙浩繁、数不胜数、不计其数);②字里行间;③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第一处,语境形容中华传统典籍丰富,可用“浩如烟海(卷帙浩繁、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浩如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第二处,语境是说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都高度浓缩在文化经典的文字里,可填“字里行间”。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第三处,语境形容中华文化延续不断绝,或历史久远,可用“绵延不绝(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连绵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2.①天翻地覆;②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励精图治) ;③波澜壮阔
第一空,此处说传统乡土中国的存在样态和内在结构发生的变化巨大,可填“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第二空,此处说中国共产党的创业史的特点,可填“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励精图治”。披荆斩棘:指拨开荆丛,砍掉荆棘;比喻开创事业或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艰苦奋斗。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在句中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励精图治:意思是形容一个国家的皇帝或者领导者振奋精神,竭尽全力想治理好国家。同时还可以用来形容领导者的精神品质和实际行动。
第三空,此处形容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可填“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
3. ①愚公移山(磨杵成针、水滴石穿、绳锯木断);②风雨飘摇(动荡不安、摇摇欲坠、大厦将倾);③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匠心独运、独一无二)
第一空,语境指范大“以一家一姓之力”“护一楼数百年安宁”,强调其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毅力可嘉,可填“愚公移山”或“磨杵成针”“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愚公移山:形容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磨杵成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水滴石穿: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绳锯木断:比喻力量虽小,条件虽差,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就能把难办的事做成。
第二空,语境强调环境的不稳定、不安全,可填“风雨飘摇”或“动荡不安”“摇摇欲坠”“大厦将倾”。风雨飘摇:指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动荡不安: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大厦将倾:大厦比喻旧政权或旧势力。形容即将来临的崩溃局势。
第三空,由“脱颖而出”可知此处指天一阁与众不用,自成一种风格,可填“独树一帜”或“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匠心独运”“独一无二”。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独具匠心: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
4.①支离破碎;②跌宕起伏;③千丝万缕
第一处,语境形容家庭即将不完整,可用“支离破碎”。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第二处,语境指小说情节并不曲折,可用“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第三处,语境强调联系密切,可用“千丝万缕”。千丝万缕: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5.甲:另辟蹊径(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乙: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丙:更胜一筹(天差地别、截然不同)
第一空,此处强调读《红楼梦》可以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不必千篇一律,故用“另辟蹊径”。另辟蹊径 :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第二空,结合后文“地读一二遍,是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可知,此处形容阅读时很肤浅,不深刻,故用“浮光掠影”。浮光掠影 :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 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
第三空,由前文“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可知,此处表达认真阅读地效果会更好,故填“更胜一筹”。更胜一筹:是指技艺或技能比较起来,比别人更好一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