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选手单挑WSDA冠军赛,专访“非典型辩论少年” 郭泽昊
原标题:最强大脑选手单挑WSDA冠军赛,专访“非典型辩论少年” 郭泽昊
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他淡定沉着,以不变应万变;
在WSDA Junior的辩论赛场上,他借力打力,攻守交替,冷静坦然。
从数学到辩论,思维逻辑的艺术被他在股掌中展现。
他是郭泽昊。
不知道大家是否在年初看过爆火的一档综艺节目《最强大脑》,这是一档大型脑力竞技真人秀,第十季以“想赢就要硬碰硬”为标语,专注于传播脑科学知识和脑力竞技,从科学角度探秘天才的世界。
参与到《最强大脑》节目录制时,郭泽昊只有9岁。但他凭借着小小的身躯,大大的能量,在节目播出时收获了一众“妈妈粉”。作为出现在荧幕前的10后最强“别人家孩子”,他拥有着极为出色和出众的实力。
除了极为耀眼的解题能力以外,泽昊在最强大脑舞台上都展现出极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也让大众把这个年仅9岁的孩子牢牢记在心中。
无论队友的进度如何,是否解出了题目,他都努力观察矩阵,在内心拟算结果。自己观察出的有利地形被对手占据时,泽昊也没有表现任何消极情绪,而是迅速转战别的区域,甚至是那些被对手抛弃的区域,以寻求一些新的可能。
在必输无疑的情况下,他仍旧沉下心来,解出不少题目。
对他来说,对知识和求真的渴望,超出比赛本身 — 这是弥足珍贵的品质。
在最强大脑播出后,对于泽昊的精彩表现,收获不少观众的感叹 — 这就是“人类精英”的终极形态吗!?
而在刚落幕的WSDA冠军赛即兴辩论的赛场上,泽昊也以另一种形式弯道超车,以WSDA Junior辩手的身份出现。
和WSDA君的访谈中,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泽昊的成熟,稳重和那么点与众不同。
他形容自己为极为大胆的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他称其为“作死”;泽昊说在WSDA Junior辩论赛场上的感觉也和最强大脑有几分相似,一种因为赛制本身所带来的极致刺激。气质里的坦然和淡定背后,也有着10后孩子所独有的鬼马和古灵精怪。
那我们今天一起走入郭泽昊的辩论世界,看作为“非典型辩论少年”的他,从辩论中有什么样独特收获,而辩论又将怎样塑造他?
郭泽昊Oscar
01
“ 从头到尾,到淘汰,我都没有哭过 ”
每一位参加辩论赛的辩手,都曾输过,也曾失败过。关关难过关关过,而付出努力之后的没有晋级和拿不到辩手奖的挫败感,会不断攻击辩手的内心,甚至有些时候会质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辩论。
对泽昊来说,却并非如此。
谈起辩论中的不晋级和最强大脑里的淘汰,泽昊很轻松地讲到“我的心态就一直很平和,我不希望会留下什么遗憾。对于辩论本身,我注重的也只是锻炼到了就好,从锻炼自己的英语写作,到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包括逻辑思维。’’
对于他来说,关注的永远不是结果本身,而是其过程。只要有一点收获和成长,带来的就是强烈的自我满足感。“所以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就是真的不晋级我会怎么样, 我都只是说我很在乎辩论这个过程,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泽昊笑着说。
这种矢志不移的信念也支撑着他一直往前走,从最强大脑,到各类数学竞赛,再到WSDA的辩论赛场,这种未曾动摇的过程导向论要让他比同龄人都走得更远,更坚定。
02
“ 大家都管我叫郭老师 ”
在参加完最强大脑的节目录制之后,郭泽昊小朋友荣获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名称,那就是“郭老师”,对于这个头衔,泽昊也是又爱又恨。
享受到了新的目光和关注的同时,泽昊却这样告诉WSDA君君,“ 我从来不觉得一个节目会改变我什么,很多观众其实也是看一个热闹。”
这种极为强烈的自我认知,让泽昊很少关注别人究竟怎么认为或看待自己,他选择为自己探索新的土壤,不断自我探索,来生长茂盛。泽昊谈到最近迷上了经济学和心理学,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带给泽昊的是更满足的快感。
这些探索之余, 他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辩论赛的实践中。
WSDA2023冠军赛Junior组别备稿辩题中有这样一个辩题:
Personal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xperience in a leader.
作为领导者来说,个性比经验更重要。
泽昊作为正方辩手是这样论证相比于经验,领导者的个性为什么更重要。
“比尔盖茨他为什么能成功?他无论是从知识储备,还是从经验储备,他都是无敌的。很多白手起家的人都具有一定的军事底蕴,但支撑他们走到最后的还是依靠这个人的个性更多。 因为现在经济和潮流的变化太迅速了,在任何领域下,都很难一直有相关经验。所以个性会更塑造一个人做决定的方式,也会比经验更重要。”
而泽昊的另一层逻辑是, 有了经验之后,这些经验会固化个体的思想。泽昊在此逻辑层面,谈到自己曾看过一本非常有用的书叫《第二曲线创新》,书里面讲的是Netflix的故事。
“Netflix 最开始是设计DVD 封皮的,再到倒卖别人视频,卖迪斯尼的,卖好莱坞的,到最后才开始做自己的流媒体创作。这本书讲的就是Netflix的创新,Netflix的主理人不停地在变。所以通过每一个人都独特和与众不同的个性,才帮助Netflix坐到现在的位置。”
泽昊选择用U盘来作为自己论点的例子,U盘的尺寸是越来越小的。最开始是十几英寸,后来变成 8 英寸的,现在到 3. 5,2. 5 英寸的U盘。每一轮“革命”都有很多厂家被挤出此市场,因为这些厂家没有做出对新趋势的判断,继而迎合。 泽昊运用这个例子来支撑自己论点中的逻辑链条,这些厂家的领导者被以前的老客户固化了,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才会造成有时候会禁锢人的思想去阻止人们创新的局面。
03
“ 我对这次比赛倒没有抱什么太大的希望 ”
谈起辩论比赛本身的快感和满足感,泽昊滔滔不绝。最强大脑的刺激感是30分钟之前,选手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个项目是什么,30 分钟过后就要立刻赶着去做题。
而辩论赛的刺激感则是, 有限的15分钟准备时间,如何最有效利用,想出相对来说更难以被反驳的论点,和预测出对方的论点并提前做准备是很有挑战的。
这种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的刺激感,很是激起泽昊兴趣的涟漪。
他说“ 我很享受辩论这个锻炼我思维的东西 。” 而在WSDA Junior赛场上,泽昊也见到了很多极为优秀的同龄人,他们有着出色的英语能力,和极强的逻辑思维。所以泽昊谈到此笑着说:“我对这次比赛倒没有抱什么太大的希望, 我就觉得我来试试看,练一练,见一见世面就够了。”
04
“ 我是个 stay out of the box 的小孩 ”
传统辩手辩论上手之路的起点,通常是父母希望锻炼的英语能力,或是更为水到渠成的自我驱动,希望因为升学或对“更强能力”的渴望去推进自己更为深入地参与辩论这项课外活动。
而对于泽昊来说,辩论的启蒙始于一档综艺节目《奇葩说》。
《奇葩说》的一期辩题,说奇葩星球博物馆着火了,而你身处火场中,面临救一幅名画和一个猫的抉择,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抉择?
泽昊给出的第一个答案并没有在框架里,他说道“如果是一幅画和一个人的话,我一定会救人。但是画和猫的选择中,我会选择去救画。” 泽昊谈到自己做出这个选择本身是因为自己 非常喜欢反对刻板印象,人要有灵活的道德底线。
在往下更为深入地讨论中,泽昊则在探寻“泰坦尼克号要沉没了,作为船长,是否要让妇女和儿童先走?”和电车问题。面对这种庞大的哲学问题,泽昊则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他认为 一些哲学难题,本身属于属于悖论,因为它是反常态,也是反人性的。
谈到这里,泽昊引用了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过一句话,“ 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泽昊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人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本性。但是人也是有同情心的,但是这种同情心会随着距离的拉远而拉远。’’
05
“ 我最享受辩论赛场上和对手的周旋 ”
每位辩手都有其独特的辩论风格,有些人可能偏向于更激进地指出对手的错误,有些人可能喜欢更为委婉地向裁判解释出双方的争议点。
对于泽昊来说,他认为自己的辩论风格导向, 先稳扎稳打,在这个过程中和对手周旋。泽昊灿烂地笑着说“我可喜欢在辩论场上耗着对手,因为主动出击的时候会露出破绽,而在周旋的过程中,心理不够强大的对手则会率先崩溃,自己露出马脚,我就立刻乘胜追击。”
泽昊说在生活里,自己并不是这样的风格, 但在赛场上,这种独特的辩论风格,会为他带来很多独特的快感和肾上腺素飙升的爽感。
06
“ 我只要有 1% 的把握,我就会相信我能行 ”
在最强大脑上,泽昊凭借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之力,向前推进。
在WSDA Junior即兴辩论的赛场上, 他则有着一腔热血的坚持和赤诚的喜爱。
前者泽昊从没想到自己可以过初试,可以参与到节目的录制;后者他也知道比赛中要面对的大多是国际学校英文为母语的强劲对手。
他从未有过退缩。
借着一股“我只要有1%的把握,我就会相信我能行”之力,他坚定地走下去。
英小锐想说:
泽昊的故事,和很多辩手都不一样。
他来自于纯正的体制内学校,极为热爱数学和古诗词。
但他也和很多辩手一样。
他对辩论的态度里融着热爱;对获胜充满着享受;对即兴辩论的刺激感满怀期待。
他坚定,成熟,敢爱敢恨。
希望泽昊在之后的人生里,一如此刻般做自己。
让我们祝福他!
— 大家都在看 —
WSDA 2023 春季赛火热报名中??
南京城市赛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