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启用十年 收到感谢信和锦旗上万件
潮新闻 记者 郑文 通讯员 鲁青 许紫莹
在医院里,感谢信和锦旗并不少见。但像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这样,启用十年来,收到了上万件感谢信和锦旗,仍然让人震撼。它们承载着的是患者对医生护士的感激与信任。
“每一件,都是对我们治病救人工作的肯定和激励。”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说,154年历史不仅赋予浙大二院扎根人民的茂盛生命力,更赋予了医院积淀一个半世纪的浙二精神和文化——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
今年是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启用十周年。我们从这些感谢信和锦旗背后,摘录出几个讲述医患情深的故事。
ICU里的70天
70天,是杨维(化名)在浙大二院滨江院区急诊监护室待过的时间。回忆起2020年经历的那场生死考验,他仍心有余悸。
当时,他在户外跑步时突然失去意识,被紧急送进医院,诊断为劳力型热射病。他的病情,令急诊医学科的医生们感到震惊,在他们曾经救治过的病例中,极少遇到这么严重的情况——10个脏器功能衰竭,面临九死一生。
“听医生们说,我就像是被塞进微波炉里转了几圈,所有脏器细胞都有受损。”事后他才得知,国际上5个脏器功能衰竭的病死率几乎是100%,他的病情极其危重。
这场生死劫,离他最近的医护人员感受最深。参与救治的急诊医学科卢骁副主任医师说,救治的难点在于,不仅要解决原发疾病,还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做好各脏器的支持和维护,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这些都是很大的考验。”
近50天的持续血液透析治疗,还因反复消化道出血、一次肠穿孔和多次肠道感染,先后做了四次胃镜和一次肠修补术……每一道,都是生死关。光是用掉的血液制品,就是普通人全身血液的十几倍。
对卢骁和急诊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来说,救人的心情,每天都像坐过山车,曾经好多次病情逐渐稳定,转出ICU的胜利曙光就在眼前,可一转眼,病情又急转直下,又是一场生死考验。
最焦急的是父母,守在ICU门口一刻不离,为了方便照顾,还在医院对面租了房子。杨维是家中独子,父母都是淳朴的农村人,下半辈子的所有都寄托在他身上。每次沟通病情时,卢骁和同事们都能感受到两位老人的无助。
“那些复杂的治疗方法,他们听不懂,但从始至终对我们保持着无条件信任。”卢骁说,这样的支持,更坚定了同事们全力救治的决心,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慢慢地,一切开始好转。杨维意识清醒了,各脏器功能恢复正常了,终于转入普通病房。看到一夜之间父亲的白头发变多了,他有些自责,看到从不放弃救治自己的医生,嘴里不断说着感谢。
现在的杨维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生活,体重也恢复到了生病前,一口气跑两三公里都没问题,打一两个小时篮球更不在话下。至今,他还与救过他的医生们保持着联系。
“我能活到现在,真的是个奇迹。”他常常感叹命运的神奇,为自己能够重新拥抱火热的生活感到高兴。对卢骁来说,这一次胜利,为此后的各种严重创伤综合救治、心肺脑复苏、疑难复杂危重症抢救树立了信心,他经常和年轻医生们分享这段经历,“无论何时,不要轻易说放弃。”
(杨维(化名)和家属为医护人员送锦旗)
重回最爱的讲台
“我真的没想到,还有机会回到讲台。”作为大学教授的李亮(化名),一度以为这辈子再也无法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了。
2021年2月22日,他突发心衰,心脏呼吸骤停近30分钟,经过浙大二院专家紧急抢救,终于恢复了心跳。大家还没松口气,更严峻的情况随之而来,考虑到长时间的心跳呼吸骤停可能引起缺氧性损伤,专家们决定将他送进高压氧舱治疗。
“让插管病人做高压氧治疗,风险很大。”浙大二院中医康复科副主任熊冰还记得见到李亮时的场景,他深度昏迷,身上插满管子,管子另一头连着各种监护仪器。高压氧舱的治疗方式比较特殊,此前很少有深度昏迷的病人进入舱内。经过深思熟虑,专家们选择迎难而上。“因为哪怕提前半小时或一小时进舱,对于患者后续的康复都可能带来不一样的结果。”熊冰坦言。
这个“搏一把”的决定,得到了李亮妻子和好友的理解与支持。他们明白,风险在那里,但他们更相信,医生们会做出最专业的选择。
第一次送李亮进舱,已经是晚上9点半了,熊冰不放心,换上棉服,带着综合ICU和护理的两位同事一起进舱,以便随时观察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此后,每次治疗,医护人员都要把李亮从监护室里推出来,沿着过道,一路送到高压氧治疗中心。那段时间,经常下雨,医护们推着转运床奔走,顾不上打伞,李亮的同事们也围在一旁,帮医护们遮雨。这样的往返治疗持续了8天,他的妻子每天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见他一面,他身上的每个微小变化都让大家感到欣喜:眼球动了,掉眼泪了,能睁眼了,插管拔除了……
治疗很顺利,慢慢地,他恢复意识,从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最终顺利出院。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还送来一面锦旗,握着医生们的手动情地说:“谢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然而,刚返回工作岗位时,他脑力和体力都不太跟得上,记忆也大不如前。好在,经过持续的康复训练,他的体重从住院时的60kg恢复到了现在的78kg,每天能走1万多步。
今年初,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真正思考问题了!他重新回归学校,带硕博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他相信,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就是对这场重生最好的报答。
产科迎来的第一个宝宝
从二胎妈妈徐亚平所在的小区北门,就能远远地望见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大楼。她经常对女儿笑笑说,“你看,你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4月24日,笑笑将迎来自己8周岁生日,这一天,也是浙大二院产科的生日。
产科,在医院里是相对特殊的存在。怀胎十月的产妇,满怀期待的家属,可爱、充满活力的新生命……相比其他科室,产科里的喜悦多过悲伤,期待多过绝望。
“是个女孩,6斤2两!”2015年4月24日,刚生产完的徐亚平身体还很虚弱,看到护士小心翼翼抱过来的新生儿,她满心欢喜。而护士们明显比她还兴奋,前一天,滨江院区产科病房才正式开放,笑笑是他们迎来的第一位新生儿。
徐亚平还有个儿子,当时3周岁了,也和爸爸一起陪在医院里,等待妹妹的到来。产科主任王利权做完手术后特意来到病房,抱着小婴儿和一家人合了影,纪念这份特殊的缘分。
(笑笑是浙大二院滨江院区产科病房的第一位新生儿)
“我们都是看着她长大的。”说起笑笑,王利权的语气变得温柔。这位昔日的小婴儿已经出落成甜美的小女孩,上小学二年级,性格活泼开朗,喜欢画画、游泳,还会弹奏乐器阮。5岁生日的时候,笑笑还特意做了手工花送给王主任,今年,她又认认真真地准备了一张画,表达感谢。
(今年笑笑画了一幅画,向医生们表达感谢)
事实上,成为一名母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产科工作突发情况比较多,可能前一秒孕妇腹壁听到的胎心还是正常的,后一秒就出现了异常,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每一位产妇的状况变化。”王利权说,这份工作需要医生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悉心守护好每位孕妇和新生儿。
在分娩室这方小小的战场上,从业25年的他曾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抢救,收治过脐膨出等各种疑难病例,遭遇过数不清的惊险时刻。伴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浙大二院滨江院区产科的医疗和护理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已经有1万多位宝宝在这里健康诞生,产科病区的墙上挂满了来自各地家庭的锦旗和感谢信。
在王利权及其同事们看来,新生儿们一声声嘹亮的啼哭和产妇们一张张欣慰的笑脸,都是来自生命的最好礼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