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 促进高素质产业员工队伍建设

  图片

  2022年11月,洛玻股份举办“师徒结对传帮带”活动启动仪式,公司领导向各位师傅颁发聘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玻股份)党委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着力以创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引领,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品牌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借助这一平台和载体,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创新活力,真正地体现了劳模(工匠)在高质量发展中的“种子”“孵化”作用,有效推动了公司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产业员工队伍建设,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发挥传帮带作用

  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新平台

  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以及员工新老交替,伴随公司“资本运作”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壮大,尤其是在新能源项目建设中,瞄准国际前沿科技发展趋势,运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建设中广泛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为提升熟练驾驭、掌控具有智能化程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绿色环保节能、设备精良先进的新能源玻璃深加工生产线的能力及水平,需要造就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技术精湛”的产业员工队伍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为发挥各类技术人才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洛玻股份党委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通过开展“一帮一,导师带徒”和“传、帮、带”学技练功活动,积极挖掘蕴藏于员工内部的“绝招”“绝技”“绝活”,将高超技艺技能、优良职业道德作风快速地传授给青工,进一步提升员工队伍整体技能水平和等级,积极弘扬“劳动最光荣、技能最宝贵、创造最伟大”的时代风尚。

  2020—2022年,洛玻股份在广大青年职工中深入开展“一帮一、导师带徒”活动,共签订“导师带徒”协议书196份。同时,深入开展“学技术、钻业务、提素质、练本领”活动,激发工作激情。宜兴新能源“杨伯民创新工作室”2022年完成培训62场次,1818人次员工接受教育。合肥新能源“刘务银创新工作室”、成都中建材“郑林创新工作室”、漳州新能源“林乾昌创新工作室”分别通过自主业务技能培训、技能大赛活动、实操知识传导等方式,一批青工脱颖而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洛玻股份2022年开展了“提升素养、增强本领”大学习活动以及各类培训班等,共9123人次员工受到教育。洛玻股份还建立了奖惩激励约束机制,用评价、考核方式来督促、落实、提升学习效果。

  同时,借助“外力”,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练就过硬本领。洛玻股份本着“立足生产、突出实战、强化技能、提升水平”的原则,2020年组织创新工作室中117名员工通过专业理论知识考试、模拟实操比赛的激烈角逐,在洛阳市开展的“浮法玻璃成型工”技能大赛中有40多名员工取得优异成绩。2021年又有67名员工参加洛阳市技能大赛,在广大员工中再次掀起学技能、钻业务的工作热潮。

  图片

  2022年,宜兴新能源“杨伯民创新工作室”通过工艺技术创新,商品化生产1.6mm超薄光伏玻璃成功下线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新途径

  近年来,洛玻股份党委将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和产品质量的“短板”问题作为创新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借助创新工作室的平台和载体,与生产实践中的新产品研发、工艺技术创新、技术难题处置等进行无缝对接,缩短与国内外同行业中先进产品质量间的差距,使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

  全国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杨伯民率领宜兴新能源“杨伯民创新工作室”2020年成功研发生产双层镀膜光伏玻璃,成品率高达97%以上,增强了市场“话语权”。2021年6月,他们研制的超薄光伏玻璃基板材料再次亮相SNEC第十五届(2021)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引起下游客户的广泛关注。2022年商品化生产1.6mm超薄光伏玻璃成功下线,既打破了由自己保持的行业创新纪录,又不断引领国内技术进步和光伏产业向轻薄高透发展、向双玻组件发展、向超高功率发展的时代潮流。

  合肥新能源“刘务银创新工作室”立足新型光伏玻璃“智能制造工厂”建设,团结带领科技骨干、技术人员跟踪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优化工艺参数,在2022年完成深加工MES系统功能并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将中控大屏数据展示界面、立体仓库功能与MES系统进行数据对接等,纳入研发创新工作范围。通过创新工艺,达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库等的数字化管理,生产全过程透明化、可追溯的智能化工厂目标。

  成都中建材“郑林创新工作室”在研发创新碲化镉发电玻璃系列产品的同时,2022年持续加大工艺改进和新产品研发,通过自主开发实现了高纯碲/镉—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全链条自主供应。高纯镉区熔研发项目完成,每月可生产单晶用6N镉原料400kg;碲化镉废料回收平台搭建完成,每年可实现10吨碲化镉废料的回收,变废为宝,4N碲回收率高达90%。

  漳州新能源“林乾昌创新工作室”2022年继续开发尝试不同材质的挡边砖,使用新制钢边砖替代锆莫来石挡边砖后能有效解决开裂、侵蚀等问题;清边控制在80mm左右,与原来相比减少30mm,良率可提升1.2%。在组织生产2.0mm(厚度)×1129mm(板宽)的产品时,受压延机压延辊长度限制,经过技术人员创新工艺调整玻璃成分、提高熔化温度、降低溢流口保温砖高度、调整成型退火参数等的工艺改善,成品率提高5%以上。

  发挥产学研联盟作用

  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新保障

  洛玻股份所属创新工作室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的特色及作用,对本单位生产实践中“卡脖子”的技术问题,积极与高校、院(所)开展高新技术合作研究,一批批技术创新成果被推广应用,实现互利共赢、融合发展。

  宜兴新能源“杨伯民创新工作室”与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进行长期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用联盟;攻关内容涉及光伏行业前沿技术研究、新玻璃产品和新生产技术研发、玻璃及组件产品性能提升研究以及智能+高效+绿色环保+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开发等,从而使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从实验室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生产的全过程都能得到保障,为新产品步入市场“保驾护航”。

  成都中建材“郑林创新工作室”立足国家基础材料产业重大需求,积极与中南大学、郑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一流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踊跃承担国家科技部“十四五”重点专项“6N级以上超高纯稀有稀散金属制备技术”课题,积极承担攀西试验区第五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精心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大尺寸1.92平方米碲化镉发电玻璃在国内首次实现单片功率316.83瓦,再次刷新由他保持的最高纪录,持续引领国内行业技术进步和时代潮流。

  发挥激励约束机制作用

  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新动能

  洛玻股份不断完善、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劳模(工匠)内生动力,建立了完善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按照年初确定的经营目标任务,进行月度KPI绩效管理奖惩考核,按照每名员工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工资二次分配的重点向生产一线关键岗位、重点岗位倾斜,体现了员工的付出与薪酬的基本统一。同时,公司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工作室或员工授予荣誉称号,在经济上适当奖励、政治上吸纳入党、生活上关心关爱等,逐步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以及以机制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薪酬留人、感情留人的工作环境。

  通过多年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实践,洛玻股份已经形成党委重视、行政支持、工会负责、劳模(工匠)领军、员工参与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氛围。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和生产实践,实施技术改进、承担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任务,负责技术难题攻关、审核技术革新方案、培养后备技术力量,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围绕企业生产技术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工艺技术创新、小改小革、技能竞赛、“五小”活动等。做到了有计划、有课题、有目标、有推进措施、有预期成效,逐步建立了召开例会、半年推进会、年度总结会制度等,力求运作不断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工艺创新研讨经常化。

  随着“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洛玻股份力争在创建内容上有新思路、在创建方式上有新改进、在创建途径上有新手段、在创建创新上有新举措、在创建质量上有新提升、在创建效果上有新突破,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成为碰撞思想、交流技术的平台,持续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热情,把工作室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员工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作者单位: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来源|《国企》杂志2023年2月号(下半月刊)

  (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