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动动手、流流汗,撬动“纸面上”的成长

  芳菲四月,青木关中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青木农场的田地上,一株株幼苗昂扬生长,暖暖的阳光划过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

  “我们开始除草啦——”同学们欣喜地进入种满辣椒、番茄、玉米的植株地里,开始劳动。不一会儿,汗水划过他们的脸颊,泥土黏在裤脚。

  近日,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初一、初二的同学们再次走进学校的青木农场,在特聘技术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除草、剪枝等农活。这是多措并举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以课程开发助力内涵发展,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又一次生动实践,更加有效撬动“纸面上”的成长。

  “从让孩子们学做菜到学会种植一种农作物”

  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位于沙坪坝区青木关镇。2020年,学校创建了劳动教育基地——“青木农场”。农场以“班田制自主管理”为组织形式,以“劳动实践”为载体,让学生成为劳动基地的主人。

  “我希望学生不仅学会做菜,还要一个时期学会种植一种农作物,感受到发芽的希望、等待的期盼和收获的成就感。”青木关中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姚炜说。

  “一株株幼苗,怎样慢慢生长、结果的?”

  带着疑惑,同学们亲手开辟土地,从一开始分不清土块和石头,到亲手种下种子、育苗、施肥、除草,进步飞快。现在地里的玉米苗已经新鲜嫩绿、长势喜人,“春种秋收”“多劳多得”的自然哲理也随之埋进同学们的心里……

  劳动实践课之前,沙坪坝区农技站的农业技术人员会定期入校指导,给孩子们讲授种植相关知识。“从栽培设施设备、幼苗培育定植、营养液配置与根系成长环境控制等方面都会一一讲解。”沙坪坝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辉告诉记者。

  同学们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做到了学以致用,也充分体验到了种植劳动带来的快乐。

  快到中午了,劳动中的同学们个个汗流浃背,纷纷感叹粮食的来之不易。姚炜看着在地里忙碌的同学们,笑着说:“他们种下了春天的责任与希望。”

  “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传承农耕精神”

  青木关中学课程中心副主任李亚介绍,青木农场劳动教育基地面积共5800平方米,建有五个种植园和一个灌溉池。以“齐民园、王祯园、陈旉园、政之园和胜之园”为五个种植园命名,意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学专著(五大农书),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灌溉池中种下荷花、水草,并命名为采荷园,既满足基地种植需要,也让学生感受别样的田园之美。

  说起创建“青木农场”的初衷,姚炜说,通过全过程参与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生命与自然,与“书本知识”“伙伴”“动植物”等等进行深度的对话,以生命辅以生命,让学生通过体验,懂得崇尚自然、敬畏生命。这既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应,更是农耕精神内涵在当代的提炼创新。

  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取得的阶段成果已在沙坪坝区甚至重庆市产生积极影响。记者了解到,学校获得沙坪坝区第二批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称号等荣誉,吸引区内外兄弟学校参观考察基地建设和课程开展。

  “接下来学校将依托基地,将劳动实践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姚炜介绍说。

  目光再次转向青木农场,一上午的劳动实践课终于结束。青木关中学初一学生王启程回到教室,在日记本上写下:“我亲手种下的黄瓜苗结了小果,剪枝的时候不小心碰掉一个。我捡起来尝了一下,有甜甜的味道。劳动既是辛苦的,也是甜蜜的,我要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

  一条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路子在沙坪坝蔓延伸展……

  (记者 陈秋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