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驼阳沟,40年前几千人的生活区为何消失了
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让工业基础薄弱的西北带来一次腾飞,甘肃的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也离不开三线建设,以至于甘肃目前的工业基础大致都有三线建设的底子。60年代,中央下发文件,确定甘肃省兰州和天水为三线建设重要基地,天水和兰州两地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占据着全省近80%工业水平。出于战备需要,特殊年代的天水显然在地理位置上更有优势,三线项目大部分都落户天水,天水中兴轴承仪器厂就是落户天水诸多工厂的一个。
天水中兴轴承仪器厂的天水海林轴承厂,始建于1964年,1970年整体工程完工并交付。海林轴承厂是由洛阳轴承厂分迁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洛阳轴承厂的技术员和精干工人,洛阳轴承厂的底子来自沈阳和烟台两家轴承厂,所以天水海林轴承厂的援助人员来自洛阳、烟台和沈阳三地,同时还在全国各地招进来的各路精英。
李子园在上世纪的60年代是个老林场,驮羊沟则是一处隐秘性极强的小地方,对于当时中央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要求。当然,驮羊沟的隐蔽性极强,备战时期建设三线厂优势突出,但海林轴承厂最后搬离驮羊沟也是因为地理环境问题。以当时一厂一社会的建设要求,以当时的自然条件无法满足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海林轴承厂在驮羊沟越久,生产和生活上所产生的的矛盾就越突出,最后不得不搬离这个隐蔽性极强的山林里。
三线建设的大部分工厂都是带有军工背景,所以海林轴承厂也不例外,其所生产的轴承大部分都军用产品。说是备战,以当时的国际环境,备战已不能拖延,所以项目上马就要在短时间内完工和生产,但时间紧任务重,海林轴承厂亦是边建设边生产。1964年选址筹建,1965年开工建设,1968年援建单位设备和人员到位,同年调试设备生产,1970年整个工程完工,历时5年时间。
边建设边生产,就意味着条件非常的艰苦,施工单位、民工营、援建单位的先期到达人员,几千人涌进驮羊沟,让这宁静到可怕的山坳里显得异常的热闹。没有基建设备,手挖、肩扛、手推,用原始的建设手段应在山林里建设一座现代化工厂。建设者们初期居住的是简易工棚,一栋栋楼房建好时,他们亦默默地离开驮羊沟。当然,民工营里政治面貌好,悟性极高的建设者转为工人。
海林轴承厂的公共设施相当的完善,除了办公区和生产区,还有生活区,生产区是一个工厂的核心区域,生活区则是工厂的主要区域。相对于生产区,生活区的规模相对要大些,生产区除了办公楼和厂房、库房,再也没有其他像样的建筑。生活区就不同,几十栋的宿舍楼,还有礼堂、电影院、伙食团、医院、子弟学校、商店、体育场等。
海林轴承厂高峰时期有职工1000多人,带上职工家属整个生活区有近3000人。由于交通不便,所以这里的人们几乎在半封闭状态下生活,不过海林轴承厂有完善的生活设施,有独立的物资供应链,职工和家属基本上是不出大门就能满足生活上的一切。几千人的生活区就是一座城,或许热闹与繁华对现在的驮羊沟毫无干系,但是在40年前,这里好比做现在的一座现代化小城,有固定的人群,有稳定的高收入还有完善的生活环境。
唯一不足的是驮羊沟的饮用水非常的紧张,有山有林必定有水,但是这里的水源只能用于生产,对于饮用水不达标。为了解决饮用水问题,三台运水车每天从90公里外的来回运输,也许在备战时期并不觉得麻烦,但进入和平年代,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来回运输饮用水无疑使增加工厂的运作成本。80年代之后,海林轴承厂不得不接受地理环境制约工厂发展的事实,1982年海林轴承厂整体搬出驮羊沟,结束它的山区生活。
海林轴承厂搬出大山,来到石马坪,与天水拖拉机齿轮厂、天水柴油机厂合并,利用两厂原址,沿用海林轴承厂的厂名,继续生产轴承,不过此时的轴承不再是单纯的军品,而是军民两用。海林轴承厂的技术来源于军工,产品质量上过硬,搬迁至石马坪后仍旧保持着原有的辉煌,至于后来的中兴轴承仪器厂,可能是基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而更名。
海林轴承厂存在于驮羊沟也仅有十几年的时间,当初建设是基于备战需要,搬出驮羊沟是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它的存在,在每一个时段都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一栋栋红砖头房子,看到的不是满目疮痍,而是一段历史的过往,更是老一辈三线人的记忆。它的破败不去评论它,毕竟它为国防事业和甘肃工业作出巨大的贡献,更要致敬老一辈三线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默默无闻的奉献一生。时光流逝,留下的老建筑逐渐褪去,喜欢参观老建筑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