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学校的“现代化农业工程学生探究中心”里,学生可以学习最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国家级的农创园是学生的校外劳动基地,可以定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校园内,多学科融合的精彩课程,让学生们“劳有所获”……  近年来,位于江北新区沿江街道泰冯路122号的沿江中学因为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成功“出圈”,省市劳动教育方面的专家纷纷走进这所校园,指导交流,为学校点赞的同时,也为学校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出谋划策。  沿江中学是一所有着65年办学历史的老校。2020年,学校加盟南京明道教育集团,开启新的发展篇章。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发展办学新特色,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多样化的课程基地  让劳动实践游刃有余  3月里的金陵繁花簇锦,六合米加洼户外营地里,沿江中学的同学们一手拿铲子,一手举树苗,一路欢声笑语。到达山上后,同学们松土、挖坑、扶苗、浇水,大家有条不紊、齐心协力,在明媚的阳光中种下春天的希望。  这是沿江中学“相约春天,寻美江北”的春季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诸多“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之一。  为了给学生们提供广阔的校外实践场所,除了走进周边的户外营地开展活动,沿江中学还建立了多个校外劳动基地,包括冠格生态园、国家农创中心等,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在校外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与此同时,2021年12月,学校与省农科院合作,在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以及沿江街道的支持下,在校园内建起了南京明道教育集团沿江中学“现代农业工程学生探究中心”,这是国内最为先进的用于无土栽培的科技化现代农业劳动课程实践基地,也是学生真正的劳动体验区。  架式基质种植、水培、气雾栽培、岩棉培、沙培……探究中心里,一一呈现了最前沿的种植方式,光照、温度、湿度等都实现自动控制,各种植物在学生们的呵护下郁郁葱葱,还有沉甸甸的收获。  每周,学校都会有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中心探究实践,学习气雾栽培技术、岩棉培技术、水培技术,了解现代农业,在劳动中长知识,拓展了新时代融合劳动育人的新模式。  此外,学校同时有1间手工创意教室和1间特色化的劳动教育功能室,用于学生手工创意,满足开展劳动教育的需求。学校还不断创设具有劳动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学校围墙、连廊、教学楼、知止园、食堂等全方位的环境改造工程,师生参与体验,融入劳动元素,塑造“劳美”校园。  学校党支部书记赵东明说,近年来,红飘“稼穑轩”已成为党建文化品牌,沿江中学通过校内的“现代化农业工程学生探究中心”、劳动科创室、手工制作室和校外课程基地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课程,以“实践体验+探究学习+网络互学”为模式,开展劳动教育体验式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到江苏省农科院现代农业中心、农业科技博物馆、格冠生态园参观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劳动技能,心理减压,获得知识。  “体验+合美”特色课程 使学科融合育人成现实  形状各异的花盆,搭配创意装饰,再种上各种花花草草……融合课堂上,学生们呈现的作品,让人惊艳。  “这样的课堂通常由多个学科老师共同上课,比如生物老师会讲解理论知识,教孩子们怎么种植,化学老师接力,告诉他们营养液如何配比,接着由美术老师带着他们现场去做花盆。当然,陶泥创意社团在这之前会制作瓦当,做完再进行装饰,这些都可以融合进来。”校长助理郭海军说。  据介绍,沿江中学聚焦多学科融合进行课程设计,将学校现有的校本课程和劳动教育融合课程进行优化,提炼劳动各要素,打通各个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美术、信息等多学科深度融合,创建“N+1”(各学科+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  此外,学校还开发“体验+合美”劳动教育的特色课程。在国家课程开展基础上,结合南京地方特色,优化学校现有的校本课程,提炼劳动各要素,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编写诸如劳动伴我成长、无土栽培实践探究、劳动的科学奥秘、舌尖上的绿色美食、古诗文中劳动之美之类的校本教材,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以此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体验,拓展学科教学内容。  同时,学校举办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专家讲座、博士大讲堂、劳模报告会、学生讲演会、书画作品展、运动会、传统节日我来讲等活动,展现劳动教育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逐步成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包括地理、物理、思政、信息、美术、语文等学科领域的学生社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探究、创造,如师生合作在社团、选修课上完成的手工制作品成为校园的装饰品,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美、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校还结合《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等劳动素养按A、B、C、D等级进行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劳动素养档案,对学生的阶段表现和劳动素养培养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和归档,建立评价体系,发挥以劳促教,以劳促评的作用。  教师深度化科研  让劳动教育更有品质  教而有研则深,研而有悟则进。为不断提升劳动教育品质,沿江中学的教师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学习,进行理论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学校以共同体骨干为核心,组建专兼教师结合的劳动教育教研团队,聘请省农科院和南京市劳动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专业人员加入劳动教育团队,定期给学校劳动教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成立以校长卢干忠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开展以“体验+合美”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提升学校的劳动教育内涵品质。  学校承担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唤醒·发现:新优质初中劳动教育体验式课程校本研究》,张军、王睿、毛积菁、汪洋、詹红霞、杨洋、蔡旭等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融合课程,提高自身的劳动实践能力。  詹红霞老师发表《发现牧羊人——探索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一文;赵东明老师撰写的劳动教育案例《“稼穑轩”出笼记》获南京市二等奖;杨洋老师设计主题班会案例《做光荣的劳动者》获市二等奖,撰写的案例《真抓实干,让劳动教育成“真”》获市三等奖;蔡旭老师设计的《土壤的秘密》及汪洋老师设计的《舌尖上的野菜》在区劳动教育活动设计评比中获一等奖,还有不少老师的劳动教育相关论文获区级奖项。  2022年,沿江中学成功创建南京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引领学校劳动教育科研纵深发展。今年2月学校申报的南京市“十四五”党建课题《以“劳育”促党建工作创新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在党支部的组织下,将党建和劳动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党员之间、师生之间体验式劳动教育新路径的研究,形成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此外,学校还通过多次新课标研学活动,引导老师们赋能“新”课堂,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科素养的落地。  劳动教育引领下的合作学习    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对劳动教育的研究探索,正不断促进学校办学内涵的提升,与此同时,基于新课标的合作学习新样态,正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校长卢干忠说。  2020年加入明道教育集团后,沿江中学启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全体课改教师坚持以目标引领,高标准、严要求,坚持领导听课、专家听课、同伴听课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改进教学。坚持每周课改例会、每月课改研讨会、每学期课改总结会,全体课改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轮流授课,不断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师生课改积极性,不断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今年4月21日,由南京市教科所主办、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协办的南京市初中学校内涵发展成果展示会——新课标下合作学习新样态专题研讨活动在沿江中学举行。在研讨活动现场,语文、英语、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课堂上,沿江中学的青年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到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从研究教到研究学,通过精心准备,展示了个人的教学风采。同时,课堂上的小组文化展示多彩,合作学习策略丰富,评价体系科学系统,尤其是“合作学习”中沿中学子自信满满的大胆展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研讨沙龙活动中,该校杨洋老师用“平等、灵动、解放”三个词表达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看法。她说:“在合作学习理念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相尊重,学生也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合作学习的课堂是灵动的,当老师设计了一个有意思的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话题,课堂会变得非常的生动活泼,学生的思想就像炸爆米花嘭嘭嘭地出来了;合作学习解放了老师,也解放了学生。老师改变了以往的一站到底、一言堂的上课样态,把更多的机会和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不再被动听讲,在表达、合作和倾听中有更开阔的思路,获取更多的信息。”  据介绍,“学本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改革是沿江中学提升质量教育教学的中心工程。在市、区专家的指导下,学校结合校情、学情大胆探索与实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精心顶层设计,明确课改方向,努力构建“和谐、自主、高效”的课堂,形成了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社会认同的良好局面。这些变化无一不彰显着学校的华丽转身。  风雨兼程辉煌路,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沿江中学发展蒸蒸日上、令人憧憬:连续获得区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奖、推进奖等多个奖项,学校特色项目——定向运动,在参加省级比赛中获得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中距离团体第一名等多项大奖,2022年获南京市精品课程展示一等奖。近两年来中考总均分突飞猛进,逐年攀升,有多名同学升入四星、三星级高中。学校得到了长足全面发展,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成为本地区教育迅猛发展的有力印证。  校长卢干忠说:“老‘沿江’走上了新‘明道’。沿江中学的全体师生抓住契机,转变观念、求变求新、主动发展、励精图治,学校已然进入发展快车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声誉日隆,学校周边的老百姓交口称赞,有口皆碑。未来可期,欣欣向荣,目前更需立足现实,修炼内涵,完善自我,追求卓越。敢于开拓创新的沿中人将迎难而上、逐梦前行。敢于弄潮搏浪的沿江中学,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课改新道路,在通向办学精致化、精品化、现代化的征程上且行且思,让学校的教学质量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