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这所省“双一流”,极美!

  以下文章来源于“软科荐校”。软科荐校,传播优质高等教育——

  “为什么是这所学校?”

  2023年2月,交通运输部下发《交通运输部关于集美大学开展通航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技术研究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批准集美大学(简称集大)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而在这之前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的十所高校,无一不是“双一流”。

  

  图源: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网

  不熟悉集大的人,或许会对交通运输部的这个决定百思不得其解。而那些了解集大的人,却绝不会感到意外。

  104年前,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家乡厦门创办集美学校师范部,扬帆起航;1994年,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合并组建集美大学,乘风破浪;今天,集大已成长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自然资源部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目标星辰大海,未来山高水长。

  集大,实至名归。

  

  图源:集美大学微信公众号

  突破,乘风破浪

  “现在的成果只是一个起点,并不是终点。在集大,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80后青年学者祁第如是说。

  2022年9月30日,祁第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为集大实现了Science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的历史性突破。题为《气候变化导致1994年到2020年北冰洋快速的年代际酸化》的研究论文,作为我国大陆地区近20年来在海洋科学领域以第一单位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仅有的几篇Science文章之一,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也让世界的目光,顺着北极一路向南,落在了位于厦门的另一“集”上。

  

  图源:集美大学官网

  祁第的突破是近年来“集大速度”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集大加快建设“工海”为特色的一流大学,以诚毅精神为根,与时代共振,在发展的快车道上一路疾驰,所向披靡。

  强援“极”多。2019年,集大引进著名金属材料科学家、抗疲劳制造缔造者赵振业院士,实现集大全职院士零的突破。2020年,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谷宇教授也来到了集大,与集大同发展、共呼吸。如今,集大已拥有院士13人(全职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3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56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图源:集美大学科研处

  硕果“极”丰。2021年8月,王志勇教授申报的“大黄鱼适应无鱼粉饲料的遗传基础解析”助集大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同年9月,黄阳平教授申报的《基于城市规模和产业集聚协同演进的中国城市效率提升路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集大在短短一个月后,又取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2022年,集大39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资助,获批经费1444万元,财经学院也再次收获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稳扎稳打,步履不停。

  整体实力进步“极”快。2021年,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为集大首开纪录,进入ESI全球前1%。而今,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集大便已拥有了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农业科学3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2022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集大的李清彪教授、陈全胜教授入选。又如集大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榜上的飞跃。2020年到2023年的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榜上,集大狂飙突进,以傲然的身姿实现了惊人的71名大跃进,剑指百强。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代诗仙的名句,穿越千年,成为了如今集大的真实写照。

  育才,拔山荡海

  在集大,一块已有5亿岁的南极石正静静地立在航海学院校园里,它是我国从南极带回来的第二块石头,是集大校友袁绍宏献给母校的珍贵礼物,也是集大一路人才培养的重要见证。

  

  南极石

  图源:集美大学微信号

  集大是航海家的摇篮。建校百余年,集大共培养了三万多名中高级航海专门人才,以至于在航运界,盛行着这么一个说法——中国航运人才 ,集美“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一说法,既是对集大的肯定,也是集大人兴海报国的许诺与担当。

  集大人,不惧“极”寒之地。1997年,集大走出的袁绍宏成为极地科考船“雪龙”号船长,于1999年7月驾驶“雪龙”号到达遥远的北极,参加完成了中国第一次北极考察。而在他之后,另一名集大校友赵炎平接过“雪龙”号的船舵,先后担任“雪龙”号、“雪龙2”号船长,穿梭于南极和北极之间,总航程逾40万海里。2022年10月,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11名集大人位列其中。寒冰,深海,集大人心怀家国,无畏无惧。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分两批出征南极,图为“雪龙2”号上的集大人

  图源:集美大学微信公众号

  可科考,也可科研。2021年,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最终增选结果公布,集大淡渔77级校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集大身影为我国鱼类生物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做出重要贡献。

  可科研,亦可超越极限。2021年7月31日,集大校友卢云秀获得东京奥运会女子帆板RS:X级金牌,在疾风猛浪间追逐胜利与梦想。同样是在这一年的东奥中,另一名集大校友汤星强作为中国接力队主力成员,在4×100米接力比赛中为中国队递补拿到铜牌,创造中国历史最好成绩,跑出黄种人的风采。

  

  东奥比赛中的卢云秀

  图源:集美大学官微

  目前,集大已经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已经培养出无数英才的集大,正在为培育未来的国家人才而不懈奋斗。

  大海浩荡,而集大人浩然。天地快哉,而集大人驰骋神州,鱼跃成龙。

  校美,未来可期

  海风,椰林,厦门美,而厦门的集大更是无愧其名,更美。

  这里文物美。其他人需要专门设置行程千里迢迢奔赴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建筑群,集大人却可直接学习、生活于其中。嘉庚建筑中式的大屋顶与西洋式屋身的组合,“穿西装戴斗笠”,中西合璧,令人流连忘返;即温楼、允恭楼、崇俭楼、克让楼、尚忠楼、敦书楼、诵诗楼……这些诗书中传承千年的名字,华美而又意味深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美大学科学馆

  图源:集美大学微信公众号

  这里新校区美。嘉庚瓦、燕尾脊、红砖墙、坡屋顶、三重檐和两重檐、“出砖入石”工艺……经典的嘉庚建筑元素、符号,以及富有当代气息的现代工艺,两者完美结合,于传承中扬发展,在多元化中寄国思。行走于碧水白鹭之间,漫步于高檐红顶之下,毫不费力,集大人便可以享受“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的美好。

  

  集美大学新校区。2009年10月,作为全国唯一的高校建筑入选“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图源:集美大学微信公众号

  这里船美。校车很常见,但集大有不常见的“校船”,这便是2015年首航的载重吨6.4万吨、造价2.4亿元、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教学实习船“育德”轮。在设备先进齐全的大船上实习,吹着海风看海上日出日落,迎着浪花提高专业实力,一段毕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就这样与蓝色大海一道,铭记于集大学子的心里。

  

  “育德”轮教学实习船

  图源:集美大学校友总会

  集美,集天下之美。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

  

  图源:国务院官网

  蓝图壮丽,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集大必将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向海洋进军,奋力谱写新中国海运新篇章。

  集美,集海洋之广大,致中华之大美。恰逢其时,集大自当不负其时,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