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道阅读:2023年04月22日
周易第二十七卦
山雷颐 艮上震下
匣中藏剑之象 审慎交往之意
编码:100001(渭水访贤,上吉卦)
卦辞:文王访贤在渭滨,谋望求财事遂心。交易出行方如意,疾病口舌可离身。
推断:渭水访贤,大吉大利,占着此卦,好了运气。
大象:形如口腔之象,取其饮食之道,须慎言,注重日常生活。
运势:处事欠缺周详考虑,不宜心怀阴谋,要守正道而善方吉。
爱情:忌傲气凌人,宜重新估计对方之价值,切勿因情误了青春。
疾病:占病为凶,久病者险,为肠胃、咽喉、手足之疾。
失物:尽快去找,似被物件上下夹著。
诉讼:我告他人终不能成,宜速和解。
周易卦爻辞原文
颐:贞吉。 观颐,自求口实。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周易卦爻辞解文
颐卦象征颐养:只有坚守正道才能获得吉祥;通过观察能够体现颐养的具体实例,以及自己是如何谋取口中食物的,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颐养之道,获得吉祥。
象曰:山下有雷,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象辞说:颐卦的卦象是震(雷)下艮(山)上,为雷在山下震动之表象,引申为咀嚼食物时上颚静止、下颚活动的状态,因而象征颐养;颐养必须坚守正道,所以君子应当言语谨慎以培养美好的品德,节制饮食以养育健康的身体。
初九,舍弃你如同神龟般的聪明智慧,痴呆地看着我鼓动腮帮子进食,结果必然导致凶险。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象辞说:“痴呆地看着我鼓动腮帮子进食”,是说初九爻虽重视保养身体,但由于不能坚守正道,并不值得推崇。
六二,反过来向下属乞求食物以获取奉养,是违背常理的,向高丘处的乞食,则前进的途中必然遭遇凶险。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象辞说:颐卦的第二爻位(六二)“前进的途中必然遭遇凶险”,是因为前进的途中没有相应的同类。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六三,违背颐养的正道,仍然一味地只求口腹之欲,结果必然遭遇凶险,在十年的漫长岁月里被遗弃而得不到养育,没有一点好处。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象辞说:“在十年的漫长岁月里被遗弃而得不到养育”,是因为它与颐养的正道大相径庭,从根本上违背了养育他人和保养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六四,反过来向下属乞求食物以获取奉养,可以获得吉祥;因为这就像老虎要扑食那样,虎视眈眈,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则必然能够达到目的,当然也没有什灾祸。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象辞说:“反过来向下属乞求食物以获取奉养的吉祥”,是因为六四位居在上,与初九照应,同时又能坚守正道,虽取之于民,却又用之于民,这也就是说,它能够向下普遍地施舍光明恩德。
六五,违背颐养的正道,但是却能够安然地居于尊位,所以结果吉祥,只是尚不能处理极为艰险困难的事情,就像不能够涉过大河一样。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象辞说:“能够安然地居于尊位,所以结果吉祥”,是因为能够顺从有阳刚之美的贤者。
上九,天下百姓都依靠他的养育而得以安居乐业;肩负如此重任,必须谨防危险,有所戒惧才能获得吉祥,这样也才能排除万难,就像顺利涉过大河一样。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象辞说:“天下百姓都依靠他的养育而得以安居乐业,必须谨防危险,有所戒惧才能获得吉祥”,是说养育天下百姓,因而能得到天下的信任和爱戴,达到普天同庆。
卦爻辞注解
颐卦:占问吉。观察面颊,(看人是否吃饱),自己要求得口粮(来吃饱)
倒数第一阳爻:放弃你灵验的龟,窥伺我鼓起面颊里的食物,凶。
倒数第二阴爻:(六二求养于初九),是养生的颠倒,违反常理。(上九最高,有丘象)。六二求养于上,(非正应),往必凶。
倒数第三阴爻:违反养生,占问凶。所以十年不用,用了无所利。
倒数第四阴爻:(六四养初九,以阴养阳),是养生的颠倒。(但六四在初九之上,以上养下),是吉。(初九之刚),如虎视盯紧,它的欲望急迫,(六四不失以上养下之正),无害。
倒数第五阴爻:(六五居尊位,赖上九以为养),是违反常理。(六五安静居于尊位),故占问居处吉。(既安静),故不可渡大河。
最上的阳爻:(从上九来养人),是从养。(但上九位高),故心危才吉。(上九阳刚),故利于渡大河。
卦爻卦辞诗
山雷颐
人生百事食为基
细看朵颐福自知
自力更生谋给养
问占得利待来时
颐卦的互卦是坤为地
互卦是本卦的2、3、4爻与3、4、5爻组成的卦
第27卦颐卦的变卦有六个,分别是:
山地剥(动初爻)
山泽损(动二爻)
山火贲(动三爻)
火雷噬嗑(动四爻)
风雷益(动五爻)
地雷复(动上爻)
颐卦的错卦是泽风大过
错卦是本卦的所有爻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而形成的卦
颐卦的综卦也是颐卦
综卦是将本卦颠倒后而得到的卦
【易经】第27卦 【颐】山雷颐 艮上震下
第二十七卦 颐卦
颐卦,由下震上艮组成,卦形作“”,象征“颐养”。上卦“艮”为山,义为“止”;下卦“震”为雷,义为“动”:山下响着震雷,下动上止,犹如口中嚼食,喻示进食以获“颐养”。事实上,“颐养”之道有着特定的内涵,有时,它不仅仅体现于个体行为,因此,全卦阐发事物养育其身的规律,并推赞“养人”、“养贤”、“养天下”的“颐养”盛德。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译文颐卦象征颐养:坚持正道可获吉祥。观看嘴巴,就知道人要自求口中食物。
《彖传》说:颐卦卦辞讲,“贞正吉利”,意思是依循正道颐养人我则吉利。“观审颐养”,就是观察所颐养的对象。“自食其力”,就是观察他怎样养活自己。天地养育万物,圣人颐养贤人,养育万民。颐养物我不失其时,这是多么伟大。
《象传》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震为雷,雷出山中,万物萌发,这是颐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思生养之不易,从而谨慎言语,避免灾祸。节制饮食,修身养性。 解读山下有雷。上止下动,有口颊之象。与口颊相关的事,一是言语,一是饮食。君子观颐之象,要慎言语,节饮食。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言语一出而不可复入,饮食一入而不可复出。所以,言语与饮食二事最应慎重对待。就个人说,言语就是言语,饮食就是饮食,就国家说,言语包括政策法令,饮食包括税收赋入。国家的“言语”尤须慎,国家的“饮食”尤须节,绝不可悖出悖入。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译文初九:舍弃你灵龟般的美质,而观看我垂腮进食,有凶险。
《象传》说:“观看我垂腮进食”,说明初九的求养行为不值得尊重。
解读初九与六四相应。初九是阳刚之才,论其才智完全可以象灵龟那样自养而不求养于外,但现在它居于动体,不免贪欲之心动而求养于外,结果阳反观阴朵颐,必凶。爻辞借用六四的口气讲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你本来是灵龟,不需求养就活着,现在怎么舍弃了灵龟的特性,看到我就流口水?初九阳刚本应养阴,现在却要求养于阴,必凶。初九是刚健明智之才,本来是可贵的。依孟子的说法,养其大体为大人,养其小体为小人。今初九以阳刚之才竟“观我朵颐”,企求小体之养,则其才亦不足贵了。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译文六二:既颠倒向下求获颐养,又违背常理,向高丘上的尊者索求颐养,往前进发必有凶险。
《象传》说:六二“往前进发必有凶险”,说明前行得不到朋类。
解读颐卦六爻不是讲颠就是讲拂。讲颠的是求养于下,讲拂的是求养于上。六二因与初九比,乃求养于初九,但未达到目的,又违背常经越过六五往求养于上九,结果既触犯了六五,亦未得到上九之养,征凶是必然的。失其类,六二失掉六五。六二与六五都是阴爻,为同类。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译文六三:违背颐养的常理,要坚持正道以防凶险。将有十年之久不能有所作为,无利益可言。
《象传》说:十年之久无所作为,因为六三与颐养正道大相违背。
解读六三是阴居阳位,违中失正,同时又处于下卦动体之极,乃是邪辟浮躁之徒,贪食无厌之辈,为了求养于人,必然无所不至。由于拂逆常理,媚上贪求,最终会被断绝食物来源。不仅无法满足口腹之欲,甚至造成道德沦丧。这样的人,长期不能振作,身心交病,无所作为,极为有害于养生,所以爻辞告诫他要守正防凶。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译文六四:颠倒向下求养,吉祥。像老虎一样眈眈注视,欲望很迫切,没有过错。
《象传》:颠倒向下求养而得到吉祥,说明六四居上而能放出美德的光辉。
解读六二、六四“颠颐”,都是颠倒向下求养,所不同的是六二居于下卦震体,而六四居于上卦艮体。震为动,是贪食之象,只养体而不养德,觍颜求食于人,所以戕生而多凶。而艮为止,能清心寡欲,节制饮食,所求在道,以德自养,身心皆安,所以得养生之正道而吉祥。在震体的下三爻与在艮体的上三爻都有此差异。六四是阴虚之体,下与初九阳实相应。阴处阴位,自感不足,主动地向下求贤自辅,问道于初九,以自养其德,其吉固宜。不耻下问、乐于向善,正是美德的表现,所以《象传》“上施光也”。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译文六五:违背常理,安居守正可获吉祥,不可涉越大河。
《象传》说:安居守正可获吉祥,说明六五应该顺从上九。
解读六二“拂经”、六三“拂颐”皆凶,六五“拂经”却吉。是因为六二、六三处于下卦震体,贪食无厌,而六五处于上卦艮体,止而不动缘故。震体三爻皆凶,艮体三爻皆吉。六五本来是违逆颐养的常理的,它虽居于至尊的君位,却是阴虚无实之质,不仅不能养天下,甚至连自己也要求养于上九阳实。这就是六五违逆于常理的地方,所以称为“拂经”。不过,六五有柔顺之性,又居于上卦艮体之中央,能够安居而守中,以阴承阳,顺从于邻近的上九阳刚。这就象征着谦虚的君主礼求于贤人,问道于能臣。借他人的智慧以自养其德。这便是处于六五的处境中自我颐养的正道,所以《象传》说:“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六五以阴虚之质,只宜静养,以利于生命力的逐渐生长和积累,切不可轻举妄动,冒险犯难,随便损耗虚弱的元气。所以爻辞告诫说:“不可涉大川”。只有当元气积蓄充足之日,阴虚转化为阳实之时,养己已足,才能兼养天下。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译文上九:由它获得颐养,谨慎防危可获吉祥,利于涉越大河。
《象传》说:由它获得颐养,并能谨慎防危而得到吉祥,这是大有福庆之事。 解读阳为实,阴为虚。实,养人;虚,求养于人。颐卦中间的四阴都求养于上下二阳,而二阳又以上九为主。上九是艮止的最上一爻,四阴爻都由它而得以养,所以叫做“由颐”。由颐当得吉。然而它毕竟是人臣,以人臣当养天下之重任,必须常怀危厉,戒慎恐惧,方可得吉,所以叫做“厉吉”。“利涉大川”与“厉吉”相联系。“利涉大川”里面包含着厉与吉两层意义。因为是要解决大艰大险的问题,所以危厉,因为能够解决大艰大险的问题,所以吉。大有庆,非一人之庆,乃天下之庆。上九之厉吉,不是它自己的功劳,是由于有六五对它的信任、依赖和顺从而获得的。这与六五小象的说法洽相对应。六五居贞之吉,不是它贞固自守得到的,是由于它“顺以从上”,借助上九的力量获得的。
第80章 小国寡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xǐ)②。虽有舟舆(yú)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①什:十。伯:百。
②徙:迁移。
③舆:车子。
④结绳:远古时原始人没有文字,在绳上打结来帮助记忆。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徒。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去。使人民有香甜美味的饮食,漂亮华丽的衣服,安适稳定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彼此也不互相往来。
【导读】
老子心中的乌托邦,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治理达到极致,人民饮食甘甜,服装美好,居所安适,安于纯朴的风俗。
【解析】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在老子的“理想国”中,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不用智能,自得其乐。老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不宜过大,人口也不宜过多。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其中,“小国寡民”指的是满足于地域有限和人口不多的现状,而不试图通过武力来建立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什佰”为古代士卒部曲的名称。什,十人,是由十个人组成的军事单位,相当于现代军队编制中的“班”;佰,百人,是由一百个人组成的军事单位,相当于现代军队编制里两个“排”的规模。“重死”即不轻死,也就是不拿着生命作赌注去冒险。人们只有做到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不会任意伤害他人的性命。
从前面的诸多章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战乱、压迫、贫瘠、饥饿、荒淫、贪婪……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老子为我们设计出了一个“理想国”的模式:国家规模很小,就像一个安静的村落;国中的百姓很少,但是人人富足,生活安定,各种器具应有签有,但是人们都不去使用这些器具;统治者清心寡欲,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人民的身上,也不干涉人民的生活,使人民重视自己的生命。此外,国中的人不向远方迁徙,他们虽然有船和车等交通工具,但是从不乘坐,而是徒步行走在路上;天下相安无事,即使拥有实力雄厚的甲兵,也没有用武之地;使人民回到使用结绳记事的远古的自然状态中去。结绳记事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呢?那个时代没有战争,人们自由自在,和睦相处,都过着自然、纯朴的生活。这种单纯质朴的社会让每个人都心驰神往。即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觉到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美好。那么,小国寡民能不能实现呢?其实,这种社会曾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只不过那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远远没有老子所说的那么富足罢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俗”指的是全部现实的生活方式,它是人们的社会政治、道德、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总和。在这里,老子以一连串的排比来描绘他心目中
理想社会的场景:在这个社会里,有甘甜美味的食物可供食用,有华美舒适的衣眼可供穿戴,有安适的住所可供居住,有令人愉悦的风俗可供享受。在一般人看来,这些都是些极其简单的生活需要,而老子曾说过,真正的富足就是知道满足,所以这种简单生活需求可以使人类生命的价值得以提高和升华。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本章的末尾,在这里,老子通过描绘“小国”里的人们的生活和交际情况,道出了老子的处世观和生活态度。老子认为,楣邻国家的百姓之间要“老死不相往来”。不过,这种态度也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都知道,老子向来反对“多智”,他认为人民心智机巧过多就会导致祸乱,所以他不主张人们往来。
王弼《道德经注》
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不用,惟身是实,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
国家又小,人口又少,尚且可以使其返回古代的和谐状态,何况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呢!所以举小国来说明问题。百姓虽然有精良、有效的工具却不使用,这样怎么还会担心生产工具不足呢?使百姓踏实、安稳,只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实实在在的,不贪图财物珍宝。所以能各自安心平静地投入日常生活,重视死亡而不远行。
苏辙《老子解》
老子生于衰周,文胜俗弊,将以无为救之。故于书之终,言其所志,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而不可得耳。民各安其分,则小有材者,不求用于世,什伯人之器,则材堪什夫、伯夫之长者也。
老子生在周王朝衰落的时代,流行肤浅的纹饰和粗鄙的习俗,老子想以无为来扭转这种局势。所以在《道德经》的最后谈到他的志向,希望能够有个人口稀少的小国来做实验,却得不到。百姓都能安于各自的本分,所以有些小有才华的人,不追求自己的才华能够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发挥,什伯人之器,是指有这样的人,他们的才华能够领导周围的十人或百人。
事少民朴,虽结绳足矣。内足而外无所慕,故以其所有为美,以其所处为乐,而不复求也。民物繁夥,而不相求,则彼此皆足故也。
事情少,民风简单、淳朴,只用结绳来记事就够了。身体内在的需要满足了,在外也没有其他令人倾慕、想得到的了,所以人们都觉得他们拥有的东西充足美好,他们的处境幸福快乐,而没有别的追求了。百姓那么多,但是不来往,彼此没有需求,是因为他们都很满足而没有其他需要了。
【经典解读】
老子在本章的文字中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一个小国寡民的乌托邦。这里国家不大,人民稀少,生活资料充足却不奢侈,百姓安逸却不沉湎于享乐,国与国之间相邻,却没有争端。在这里百姓饮食甘甜,服装美好,居所安适,可以说是乐生安死,无忧无虑。
然而,也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倒退,认为这是消极的复古,甚至认为老子希望人们“老死不相往来”是一种反社会的思想。这其实都是断章取义,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老子之所以构建出这样一个乌托邦,是因为看到了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现实。他一方面将现实和理想对比,通过理想中的美好来反衬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黑暗和邪恶~这一切都是因为统治者不知道爱惜百姓、肆意妄为造成的。从而告诫统治者应采取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不可任意干扰残害百姓。另一方面,他通过“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希望能转变统治者争强争霸、武力扩张的错误观念。希望他们不要贪多求大,而是将教化百姓、爱惜百姓放在首位。
同样“老死不相往来”,在老子的语境中并不是要人们断绝和其他人的关系,而是大家都安居乐业,过着衣食充足的生活,没必要互相往来、互相打扰。
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理想既不反动,也不落后,而是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对现代的社会建设、城市规范、资源分配都极具参考意义。
【哲理引申】
老子塑造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里“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数千年来不知引起了多少文人的幻想,从《列子》中描述的华胥氏之国,到《聊斋志异》中刻画的神仙居所,人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没有战乱、纷争的社会。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大诗人,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人,少年之时即抱有“大济于苍生”的宏伟愿望,可惜当时政治混乱,礼乐崩乱,陶渊明空有一腔抱负,却完全无法实现。开始,他做过州县里的小官,但其性格耿直、清正廉明,对污浊员m的官场氛围十分厌恶,不愿意屈膝权贵,因此仕途坎坷。
为了生存,也因为理想还没完全破灭,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05年)最后一次做官,出任彭泽令。此时,他已过了“不惑之年”。但倔强的性格和正直的为人让他当官后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同僚们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感慨道:“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从此永远脱离了官场。
在归乡之时,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显示了自己宁愿贫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由于农田受灾,房屋又被火烧,他的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向世俗低头,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看重他的才华,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拒绝了。
陶渊明并非悲观厌世,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构建着自己的理想社会,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受到老子思想的启发,他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淳朴安详的小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几乎是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详细描述。
然而,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却“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也许这正是陶渊明的感悟,正是他心中的悲哀。桃源这样的理想所在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在欲望肆虐、贪虐横行的当时,根本无法实现。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笔下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源,却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处灵魂的寄托。李白《古风》诗曰:“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杜甫《北征》诗说:“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明代张煌言《赠卢牧舟大司马》诗:“并州正有来苏望,忍说桃源可避秦。”桃花源便是陶渊明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不仅有恬静、安宁的生活,也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它让千百年中的理想者在此休憩心灵,在此获得慰藉。
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可能很难实现,但老子所提到的美好品质~不争守下、戒骄戒躁、寡言厚德等,都是人们可以亲身践行的。只要努力做到如此,何处又不是桃源呢?
《论语》子罕篇0922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1)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评析】
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上巳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
中文名:
上巳节
别称:
三月三、中国情人节、女儿节
节日时间:
农历三月初三
节日起源:
祭祀
节日活动:
春浴、踏青、曲水流觞
节日饮食:
吃花煎、喝花菜、吃乌米饭
设定时间:
汉初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节日起源“巳”是地支中的干位。
过去纪年纪月纪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轮番搭配,以数学组合方式组成六十个组合形式来记日记年。
“上巳”就是三月中第一个出现“巳”的日子,因此叫“上巳”。大概起源于周朝,《论语》中就曾谈到过这个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介绍说:“三月上巳,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挈。”
是说上巳节时,大家都到江水边洗掉身上的污垢,消灾除邪,古语称之为“祓禊”。由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都是不同的,所以到魏晋时便以固定的三月初三来代替上旬巳日。
节日习俗
祓禊
所谓“禊”,即“洁”,“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疾病的仪式。三月到了,天气回暖,人们结伴到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祈求生育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古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于是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
曲水流觞
在上巳节中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而来。曲水流觞后来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
郊外游春会情人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
佩戴荠菜花
在这一天,古人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此外,人们还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荠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宋赞宁《物类相感志》云:“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灯颈上,则飞蛾蚊虫不投。”
举行成人礼
上巳又称女儿节,桃花节。古代汉族少女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结伴到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这一情形的真实写照。
踏青出游
上巳节与清明寒食的日期相近,大约从唐代开始,这三个节日便逐渐融合到了一起,它踏青出游的传统则被清明节继承了下来。所以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写到,“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世界地球日
每年的公历4月22日
中文名:
世界地球日
节日时间:
每年的4月22日
节日活动:
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
活动标志:
白色背景上绿色的希腊字母Θ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该活动最初在1970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活动宗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世界地球日的历史起源1969年盖洛·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海斯听到这个建议后,就设想在剑桥市举办一次环保的演讲会。
于是,他前往首都华盛顿去会见了尼尔森。年轻的海斯谈了自己的设想,尼尔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动他暂时停止学业,专心从事环保运动。
他选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为第一个“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国各地大约有2000万人参加了游行示威和演讲会。
当代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酸雨蔓延
森林锐减
土地荒漠化
大气污染
水污染
海洋污染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世界法律日
每年的公历4月22日"世界法学家协会,原名为通过法律维护世界和平中心,始创于1963年7月6日。世界法学家协会的成立是由于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以便世界各国的法官、律师、法学教授及其他法律工作者能够互相沟通、彼此合作,共同增进公众对国际法的管理与执行机构的支持与信任。协会会员每年召开一次地区论坛、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共同探讨法律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通过采取发行刊物及举办会议的形式,协会提供法律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并积极解决阻碍民主、和平发展的问题。"
中文名称: 世界法律日,
形式: 每年召开一次地区论坛,
方式: 采取发行刊物及举办会议的形式,
内容: 解决阻碍民主、和平发展的问题
法律日设立起源及宗旨世界法学家协会规定定每年4月22日是世界法律日。
协会会员每年召开一次地区论坛、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共同探讨法律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通过采取发行刊物及举办会议的形式,协会提供法律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并积极解决阻碍民主、和平发展的问题。
2023年04月21日
农历兔年闰三月初二
周五
第3260天
睿见、前瞻、实用
早读分享
仙言潮声
你读什么书,就会是什么命!你跟什么人,就会走什么路!
美好的一天从走阳光大道 为万众创福开始!
经典诵读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唐)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
注解: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但怎么比得上故乡洛阳的满城春色呢?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注解:
聚集全部力量采取行动,就没有不能战胜的;汇聚众人智慧做事,就没有不能成功的。
早安人民
很多时候,决定状态的不是年龄,而是心态。有热爱、有追求,不论任何年纪,都可以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千万别让不好的心态埋没了你的光彩,保持乐观、多多锻炼、不断学习新知识,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就是最好的保养品。共勉,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