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这个小区为何被誉为“基层治理的生动优秀范本”?丨家门口的幸福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闵行实践的社区治理故事,“今日闵行”微信公众号推出“家门口的幸福”系列报道,按照“点亮一名好书记照亮一片,激发一位能干人服务一片,树立一个优秀典型影响一片,凝聚一批热心人治理一片”的理念,让更多人成为“美好社区”建设的合伙人。
她服务的小区曾以“北欧风”排队上过热搜;她的小区办了场跑步比赛,被知名主持人称赞跑出了“国际范”;居民对孩子升学感到普遍焦虑,她请来了名校老师解疑释惑;她手机里存有2000多居民的微信,为的是“万一他们有事要找我”……
她就是吴泾镇紫竹半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主任魏兆梅。2022年度闵行区从全区400多名村居党组织书记中选树的20名担当作为优秀居村党组织书记标兵,她是之一。她以己擅长的软管理软服务,通过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将需求和特长有效对接,为居民打造了家门口的幸福。
解决难题: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家门口的幸福,还是得从软管理和软服务说起,可能这块是我稍微擅长的,就从贴心服务、从居民需求出发,他们想要什么,我们尽量给到什么”。魏兆梅说。可是居民想要什么就给到什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紫竹半岛作为紫竹高新区配套建设的居民区,居民以企业高管、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教职工为主,有学历层次高、社会地位高等特点。然而,如何有效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小区2000多户人家,共五六千人,曾经每天早上车子出门都会堵车,这成了不少居民睁开眼就头疼的事。魏兆梅就组织居民志愿者每天早上去疏导,行人车辆有序出小区。但因为小区门口没有红绿灯,马路上的车辆没法控制,造成小区出入不安全又堵塞,后来小区组织了排堵队,但也不是长期办法。魏兆梅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交警部门,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筹备,很快小区门口就增设了红绿灯,解决了大家出行的困扰。
最近轨道交通23号线江川东路站在小区门口施工,小区1号楼前的一座小木桥成为主要出入口之一,年久失修加上踩踏频繁,小桥有了裂纹,造成安全隐患。但由于业委会未成立,无法启动维修资金,居委会也没有材料工具,魏兆梅试着找到了轨交施工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项目部寻求帮助,对方也很愿意帮小区做点事,三四天时间,一座水泥桥就建成并恢复通行。
小桥修好,居民进出,可以少走不少路
家门口的幸福就是居民需要什么就想办法给到什么
再比如果树采摘,魏兆梅说,“我们小区果树多,杨梅成熟时很多人会采摘,有的小区可能会简单举个牌子说‘刚打过农药、后果自负’之类的,我们是一个牌子:静静等待果实成熟。杨梅丰收季我们组织了三次采摘,大人带着孩子,有的采回去酿杨梅酒,有的现场品尝,很开心也很温馨”。
杨梅丰收季,组织集体采摘,增进邻里交流
“小区特色明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吴泾今后社区治理和人口导入的趋势”,魏兆梅介绍,居民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充满活力和智慧,管理中注重联合这些居民参与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为社区增能,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去年疫情,历经两轮封控,居民区主动出击,凝聚党员志愿者、共建单位、物业公司、楼组长及居民等多方力量,分领域、分时间、分岗位,促成综合协调、安全防控、清洁消毒、宣传动员和应急保障等“五大融合”志愿服务小组,保证了疫情防控时期居民的正常生活。
魏兆梅手机里存有2000多名居民的微信,就是在当时她逆行的87天里“积攒”下来的,“怕他们有什么问题找到我需要解决”。
做好服务: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要好
紫竹半岛周边学校较多,教育资源丰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较高,在了解到需求后,魏兆梅不定期请来附近两所高校志愿者和中学的老师,为家长及孩子们开设专题讲座。
刚刚过去的周末,华二初中和高中部的老师来到小区,分别就小升初和初升高跟居民面对面交流。结束后两位老师被家长围着问这问那,“老师讲的都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希望今后多搞点这样的活动!”
家门口的幸福就是家长对孩子升学有困惑的时候,有老师来给点方向和点拨
此前专门就如何提高数学成绩,魏兆梅请来了华东师大数学系的学生,让他们跟学生及家长交流,解答学习困惑,场面异常火爆,“居民们需要什么,我们就集中精力为他们寻找什么。”
了解到小区的孩子有社会实践的要求,魏兆梅和同事们就商量,结合小区自治整治,为他们设计有趣有用的活动,垃圾分类、高空抛物、楼道整治、文明养宠、快递小哥进小区放慢速度等,让孩子们劝导或参与,既能让他们锻炼,又改善社区环境。还有暑期的“闵小厨”、航空航天科普实践等也颇受欢迎。
将社会实践的任务和小区治理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眼下学校在“双减”,了解到小区里有部分全职妈妈擅长中华传统文化,魏兆梅就安排人把社区里有需求的孩子组织起来,带他们学习24节气,一年8个节气,3年完成。既讲理论又有实践,芒种时就把孩子们带到附近村里的稻田。还有已坚持了几年的中华经典诵读,根据年龄特点已扩班并分为大小班,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将24节气传统文化学习融入生活
24节气传统文化学习,除了理论还有实践
中华经典诵读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初单枪匹马,如今志愿队伍30多人,我们逐渐从参与者、受益者变为发起人、责任人”,从紫竹半岛成长起来的居民自治团队“四喜主妇”已成立7年,团队发起人李誉说,在社区中开展文化类志愿活动,为老年人和青少年服务是件很快乐的事。
家门口的幸福就是工作累了,下班后到居委去跟邻居们放松一下
“摸底时我们将信息收集变成了需求对接”,魏兆梅说,一方面了解需求,一方面寻找资源,根据需求制定活动。这几天她正忙着跟华东师大社会学系教授对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第三梯队,跟美术学院对接社区美育课程,通过热心邻居引荐,还对接了“大师进社区”项目,届时著名古筝演奏家何小彤、上海民乐团唢呐演奏家胡晨韵民乐工作室将进驻紫竹半岛,定期开展民乐展示、公益课程。
家门口的幸福不仅是孩子的,敬老节时会给老年人提供一些服务,如吃蛋糕、长寿面,志愿者一大早到菜场去买土鸡来炖,给他们下鸡汤面。还有迎新茶艺、古琴演奏、吟诗喝茶等。“一老一小是社区的重要群体,服务好他们,大多数家庭就感受到了家门口的幸福”。
党建联建: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前不久紫竹跑团的环湖赛又让小区火了一把,在阿基米德广播节目中主持人将其形容为“一个小区举办的跑步比赛如此有范儿!”把多种力量汇聚起来,魏兆梅透露,靠的是强大的党建联建,紫竹半岛居民区党支部、华东师大、上海交大、紫竹高新区、吴泾镇等,都是圈中好友,碰到什么事,互相支持,资源共享。
小区举办的跑步比赛,跑到了阿基米德、学习强国
最近的党群服务站建设,魏兆梅又把一批热衷公益事业又在各自领域有专长的邻居叫到了一起,企业董事长、高校教授、媒体人等,带着资源实实在在来“议事”,结合家门口的党群服务站更新升级,就如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怎样通过议事协商共商讨论,促进基层自治共治向深发展,进行系列探索。
上海交大教授提出思考推进智慧社区共建平台,实现智能物业、智能停车,让科技服务生活;华东师大教授提出可以带便携实验仪器到社区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科创研究指导;企业董事长作为就业导师愿为年轻人提供就业指导。还有居民骨干拿出自己的专长和优势资源,期待基于党群服务站这个平台凝聚“三区联动”力量,建设更美好的共治社区。
家门口的幸福就是周末端杯咖啡翻本闲书台阶上坐下来。小区党群服务站书香咖吧区域意向图
小区党群服务站生境花园,将由华东师大环境科学系教授带领完成
作为党支部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紫竹半岛党群服务站的建设也在加紧推进,且一开始就是高起点规划,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规划,围绕儿童、亲子、老年等群体需求重新布局,打造300平方米亲子图书馆、24小时服务区、具有疗愈功能的露台景观等。
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居民区党支部还成立了“悦紫竹”议事平台,每期话题,居民都可以选择感兴趣或有专长的参加。
“悦紫竹”议事平台,不定期发布议题,居民可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参与商议
“实实在在的议题,实实在在的全过程民主,基层治理的生动范本。”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贺小林在点评中表示,基层治理普遍存在几个难点:组织难覆盖,场所难建立,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紫竹半岛居民能贡献自己的资源,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治理事务,可以说是个优秀范本。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1公里”,也是市民感知党群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魏兆梅说,紫竹半岛居民区党总支将继续以人为本,共治共享共商共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让居民生活得更美好、居住得更幸福。
记者:崔松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