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好,学生不愁不成才

  29:12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薛园、王若辰

  近日,在“新声无限——2023年新华社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上,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郑德前就科教融汇、校企协同、国际合作等接受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近年来主动对接山东先进制造业强省战略,锚定“智能制造”特色发展办学方向,处于全国高职院校办学第一方阵。

  记者:在科教融汇方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有哪些典型做法和经验?

  郑德前:科教融汇,既是职业教育因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趋势、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科研功能体现,又是科研反哺教学、实现专业升级和教学内容适应产业变化的迫切需要。

  一是聚焦区域产业,系统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学院以“双高计划”项目建设为引领,服务区域新旧动能转换,顺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和科技发展趋势,面向区域中小微企业,坚持以应用为主的科研导向,以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为支撑,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聚焦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技能传承和成果转化等科研功能定位,发挥平台资源聚合优势,瞄准智能制造、纺织服装、生物化工等技术方向,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区域新旧动能转换、行业提质增效、企业转型升级。

  二是聚焦研发方向,加快打造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学院聚焦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与“立地式科研”需要,打造“四级四类”科研平台体系。建有国家、省、市、校等各级平台66个,包括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等22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5年,新增投入3500余万元,建设虚拟设计技术研究中心、人工智能视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智能检测与智能制造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三是聚焦激发活力,持续优化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学院推进科研“放管服”改革,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等,扩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新科研评价办法,完善科研评价体系,突出科研在服务社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大科研绩效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将教师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业绩纳入绩效评价指标,建立以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成果转化效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完善以贡献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激励办法。

  四是聚焦能力提升,引育结合提升科研团队水平。学院通过内培外引、优化组合等举措,提高科研团队水平,促进科研能力持续提升。围绕科研项目要求,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变革,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导向。近年来,学院引进博士28名,柔性引进泰山学者、产业教授等高水平人才26名,柔性引进山东省高水平科研团队2个,吸纳来自行业头部企业研发人员35名,提升团队科研能力。近3年,学院立项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47项,到位经费30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78项。

  五是聚焦科教融合,创新英才培养新载体。学院以科教融合为载体,创新实施“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推进专业智慧化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引导教师以实战项目提升研发能力,积累可转化的项目库,将承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等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融入课程和教材,升级教学内容,推动科研活动与教育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知识产权学院,强化“双创”教育,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双创”实践。近3年,8500余名学生直接受益。

  记者: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关键。在这方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有哪些“组合拳”?

  郑德前:一是校企协同,构建新型教学资源供给体系。对接科技变革和产业转型要求,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推动46个专业对接49个证书试点,开发新教材112部,共建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7门、省级99门;主持国家级资源库2个、省级3个。

  二是校企协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推动教师企业实践常态化,近年来引进3年企业经历教师84名,培育省级技术技能大师等领军人才,建成1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9%。

  三是校企协同,创新“职场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潍柴动力等企业共建14个产业学院,将企业产线引入学校,实施“线上+线下+职场化”教学,实现场景浸润、教学做一体。50%以上制造类毕业生就业于头部企业,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强,上岗能上手。“山科-歌尔”人才培养模式等三项案例入选全国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三度获评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