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终极焦虑:承认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好难
我曾经在家长群里听说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心中怅然,辗转难眠。
后来,我在内容平台发表文章《晚上和孩子吵完架,好妈妈凌晨跳楼自杀:家长比孩子更脆弱》,反响之热烈出乎我的意料,看完上千条留言评论后,我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之前的那个夜晚。
我的孩子今年五年级,成绩算不得优异,也不是某方面的特长生,但他热爱阅读,有同理心,习惯尚可,基本符合我的预期。一路斗智斗勇,焦虑一定是有的,随着年龄渐长,他开始更多地彰显自我意识,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爆发过“权力之争”,幸而,都能及时化解。
在此之前,我以为由于亲子关系的崩裂,而导致“你死我亡”的现象只是极少数的案例,或是影视作品的艺术需要。殊不知,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都可能上演,或正在上演,情节程度不一,饱受煎熬的父母和孩子却不在少数。
昨天,与我先生讨论至此,我说:“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了”,他淡淡地回我一句:“你只是时间还没到。”
我闻言心中一紧,是啊!青春期正在匆匆赶来的路上,届时我也会被极端焦虑的“魔咒”控制吗?
从评论区中不难看出,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都是听话懂事,学习名列前茅的,是老师眼中的佼佼者,家长的骄傲与希望,大概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家长接受不了孩子成绩断崖式的下滑,更接受不了孩子的离经叛道,亲子关系一朝分崩离析,将家长们的焦虑值推至峰顶。
于是,我认真思考,并将留言区的案例进行了归纳,分享本文给正在焦虑,及未来可能焦虑的家长们,实乃抛砖引玉,如有偏颇,欢迎斧正,更希望得到涅槃重生的家长们分享育儿故事与支招。
01 盘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家长的心态及表现,也听听孩子的心声吧!
02 青春期有哪些特征及现象?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这些现象更加突显?
03 预防胜于“治疗”,预防需从源头入手
04 正面临考验的青春期亲子关系,如何化解?
盘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家长的心态及表现,也听听孩子的心声吧!
1. 受害者心态的家长:我一定是前世造孽,生出这么个“逆子”来折磨我,除了忍我还能怎么办?
某网友:为了孩子的学习直接给她下跪过,一巴掌一巴掌扇自己耳光,感觉孩子就是来羞辱和打击自己的,学生时代没承受的眼光今天被一一还击。
另一位网友的回复很到位:你的行为是要毁了你的孩子,让她一辈子在自责和自我怀疑中度过。
就像上篇文章中,那位不堪重负的妈妈,纵身一跳终结了自己,也把伤痛、自责与悔恨永远的留给了孩子。这是一种决绝的自私,更是将孩子推入绝境的行动。
2. 面对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无能为力,完全失去了对孩子的操控能力
3. 孩子已经让家长疲惫不堪,陷于绝望,同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热情
4. 很多家长感觉到很自卑,责怪自己教育孩子的无能和失败
5.再来看看孩子是怎么说的?
不得不说,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着很深的鸿沟,这是亲子关系崩裂和家庭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
有智慧的父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才能陪伴孩子顺利成长。
青春期特征及现象
“当孩子达到14岁左右的年龄时,许多家长会发现,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愿向家长倾诉,甚至学习成绩欠佳、行为习惯不良……”
——冉乃彦(北京市关心青少年协会副会长)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存在以下6种心理特征:
第一,自我感觉“长大了”,表现自我的意识增强;
第二,不成熟,讲歪理;
第三,过于自信形成自负心理;
第四,意志薄弱,适应性差,承受压力的心理空洞出现;
第五,出现消沉、颓废、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第六,出现暴躁、报复、易激动、寻求刺激等现象。
教育专家冉乃彦表示:“14岁是危险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令家长头疼的青春期现象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叛逆、不听劝、我行我素;
学习成绩下滑,继而焦虑、厌学,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沉迷游戏电竞、旷课逃学、甚至要求退学;
性意识萌动,早恋,及由此带来的情感焦虑和生理心理问题;
……
冉乃彦强调说:“14岁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独立成熟的一面,又限于经验、年龄独立不起来,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下足功夫,把问题妥善解决,让孩子顺利发展。”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这些现象更加突显?
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难处理的问题,就在于“叛逆”、“不听劝”,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叛逆,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宋倩”式家长,以爱为名,却让孩子窒息
《小欢喜》中的宋倩,自己本身也是学霸,工作好,投资眼光也好,拥有几套北京学区房,月租金收入约有小五万。
越优秀的家长,越接受不了孩子的平庸。她对女儿寄望甚高,希望女儿高考总分700分,目标是北大清华。她强势、固执、敏感、控制、让人难以喘息。
“现在可都高三了,哪还有时间玩啊?”
“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呀?”
“妈给你准备了一套卷子,你晚上做一下。”
“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呀!”
“我都是想为你好啊!你为什么非得要去上南大呀?”
陶虹成功塑造的这位焦虑母亲太过真实。她强势,把老公当儿子一样管,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离婚后,她心灰意冷地总结经验教训为:“男人都是大猪蹄子,有一个算一个”。
乔英子谈起母亲给自己的压力,她说:
“自从离婚之后,我妈就变了。她开始一门心思的对我好,觉得所有的事,都没有我的事儿重要,围着我团团转。可是这样一来,我感觉就像坐监狱。我真的快受不了了。”
乔卫东给英子送礼物,宋倩以影响女儿学习为由,一次次将前夫推向门外;
高考宣誓会上一家三口难得的合影,她却将前夫的头像偷偷剪掉;
妈妈经常当着孩子面与前夫唇枪舌战,说前夫“作风不检点”,告诫女儿,远离这个“不靠谱”的爸爸……
宋倩这种如紧箍咒般的带刺的母爱,令乔英子感到窒息,她无时无刻不想着想逃离。
这位年级第二的优秀学生开始逃课、失眠、情绪失控,甚至险些自杀,她被诊断患有中度抑郁症。
一个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的母亲,竟差点“逼死”了自己的孩子,这不是电视剧才有的情节,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不少。身为父母真的应该反思,怎样做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季区长”式家长
严格来讲,是早期的“季区长”,显著特征:缺席孩子的成长,却在青春期试图参与、指挥、扭转孩子的生活轨迹。
季区长夫妇因为工作关系,长年在外,先是把孩子托给奶奶照顾,奶奶去世后,孩子又跟着姥姥和舅舅一起生活。
一方面姥姥和舅舅对阳阳宠爱有加,有求必应;另一方面阳阳从小感受不到父母对他情感的表达,心中的空洞永远也填不满,剧中的季阳阳外表冰冷、叛逆、我行我素,对同学也常是臭脸相迎。
在阳阳高三时,父母才回到北京。而空降而来的父母没有让孩子感到开心愉快,更多的是抗拒和不适。家庭关系一度陷入僵局,季区长性格急躁,用工作中的那一套来要求儿子。已经18岁的孩子对此心中满是不屑,父子沟通往往总讲是不过三句就不欢而散,甚至有一次,季区长给了阳阳一耳光,阳阳愤而离家出走。
现实生活中,很多留守儿童家庭都面临严重的亲子问题,一些家长很无奈:“我搬砖就不能抱他,放下砖就不能养他。”
其实孩子渴望与父母更多的情感交流,哪怕是通过电话和视频,不要每次都只是干巴巴地嘱咐和要求,应该更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预防胜于“治疗”,预防需从源头入手
家庭健全≠健全的家庭
健全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双方的参与,育儿路上,为何焦虑的永远是妈妈?
一方面,母亲的角色承担是孩子的孕育过程,母亲与孩子之间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母亲的角色要学着退出,而往往很多母亲并没有及时地意识到孩子应该是独立的个体,而母亲也不应该将自己的整个人生捆绑进孩子的人生里。
母亲角色无法及时退出,除了母亲个人的因素以外,还与父亲角色缺失有关。父亲们最通常的理由是“忙”,也有堂而皇之认为“男主外,女主内”,而理直气壮当甩手掌柜的,这就逼着母亲不得不进化成三头六臂的全能型。
当母亲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殚精竭虑,牺牲睡眠,疏于社交,丧失自我,熬坏了身体……潜意识中,她们会将父亲角色推向对立面,而更加强化自己与孩子的“一体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论是上一篇文章中跳楼的母亲,还是《小欢喜》中的宋倩,她们将自己人生的悲喜都绑在了孩子身上,这对母女双方而言,都是悲剧。
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过早的懂事,她们需要代替父亲,承担起让母亲快乐的责任,可谓是压力山大。
剧中,我们看到英子强颜欢笑——
被母亲没收了心爱的乐高,虽然心中不满,仍然挤出笑容:“不生气,您都是为了我好嘛!”
持续失眠后,担心母亲忧心,仍然善意地隐瞒:“我今天起得早,刚看了会儿书,现在打算再睡会儿。”
正是这样经年累月的重压下,孩子终于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她说:“我开心不起来,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
某网友:“孩子厌学的开始,便是我抑郁的开端”
很多家长的焦虑都是围绕孩子的成绩而来的,为什么一些小学阶段非常拔尖的孩子,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以后,明显后劲不足,成绩断崖式下滑?
在小学阶段,基础扎实、习惯良好的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一位严格的家长。
家长若能在抓基础抓成绩的同时,有方法的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孩子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孩子可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成就感,从而能持续保持优秀。
相反,如果孩子的成绩是靠反复的刷题、逼迫学习的方式获得的,到了初中阶段,学科增多,知识量爆增,更多需要思维能力参与的题型出现,孩子便会遭遇巨大的挫折与压力。越是曾经成绩优异的孩子,越无法承受自己的落后,焦虑可想而知。
而此时,很多家长只看到成绩下滑的现象,并没有深究其中的原因,不能理解与接纳孩子,一味指责,孩子要么自责焦虑,要么愤而与家长敌对,甚至自暴自弃,厌学、旷课逃学……
这样的结果真是令人痛心。如果早知如此,相信家长情愿孩子平庸,也绝不会愿意逼他。但世上哪有后悔药?
小结
1.健全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共同参与
无论是单亲家庭,还是“丧偶式育儿”家庭,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千万不要强行拉孩子“站队”,讨伐对方。
因为孩子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无论是父母哪一方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孩子都会觉得是自己不好。让孩子自卑、自责,这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
2.授娃以鱼,不如授娃以渔
一些家长为了些些分数,费尽心思给孩子补习、刷题,让孩子过早失去童年应有的快乐,在题海中将学习兴趣消磨殆尽,真是得不尝失。
引导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才能让孩子在未来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拥有不竭的动力。
3.一个孩子优秀与否,成绩真的不是唯一衡量标准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乐观积极的心态……无论哪一项,都比眼下的分数更重要。
陶虹在《奇葩说》节目中总结自己的育儿观:相信孩子的智慧,做她的定海神针!
她说:“要是因为辅导学习,母女变仇人,那伤害太大了,得不偿失。孩子终究是要自己强大的,陪伴孩子,等待孩子自觉的那一天,要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
正面临考验的青春期亲子关系,如何化解?
1.情绪稳定、有同理心
《小欢喜》中,季区长与儿子的关系之所以能得到改善,离不开刘静温柔而坚定的力量。作为妻子与妈妈,她总是不急不躁,即便是生气也保持理智,很有同理心。
她从不埋怨,不情感勒索,更不会冷战,她情商之高,总是几句话就能解开父子之间的矛盾。
她是倾听者,同时在父子中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缓冲和润滑作用,让这个原本充满火药的家庭慢慢的变得越来越好。
2.所有关系中的隔阂都是来源于:我懒得对你说,说了你也不懂
乔英子能放心地把刘静当成“树洞”,倾诉一切不可向他人言说的烦恼。
家长如果也能让孩子向自己敞开心扉,能及时洞察孩子的烦恼和无助,很多悲剧都不会发生。
看到这个留言时,我心里绞痛,私心希望孩子的父母能看到这个内容,帮助孩子走出抑郁,千万不要再有悲剧发生啦!
11月17日,石家庄13岁女孩小美在自己的房间吞下了一百我颗药片自杀,第二天清晨被发现,送入医院抢救。
而她的微博只有40条消息,每条都发在抑郁症超话,最早的一条是今年10月23日,“太痛苦了,我坚持不下去了”。这个13岁女孩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内心挣扎与绝望。
最后一条微博:“等一会就吞药,希望有人可以帮我报个警”。
“她是不想离开这个人世啊!”女孩的父亲看到微博后痛苦地说。
如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通道是顺畅的,如果父母早些发现孩子的异样,悲剧便不会发生了。
3.如果家长能预见即将发生的悲剧,一定愿意放下执念,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宽容自己并非无所不能,与孩子一起走出焦虑!
引用网友的评论,与大家共勉!
感谢阅读全文。
我是宸妈愫愫,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育儿路上,难免有困惑,抱团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欢迎关注@愫说育儿,欢迎互动,欢迎点赞。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