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男孩沉迷游戏、厌学、叛逆,根源竟是……(附解决方法)
原标题:高二男孩沉迷游戏、厌学、叛逆,根源竟是……(附解决方法)
面对一个厌学的、沉迷游戏的孩子,先别着急责备,试着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虎妈
﹏
﹏
﹏
﹏
来源 | 网络
?
每当提起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表示很头疼,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讨厌学习。
通常表现为:
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
马虎、不愿动脑筋、拖延懈怠;
日常情绪低落、没精打采;
迷恋网络世界和游戏。
孩子之所以会讨厌学习,社会、学校的因素固然存在,家庭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更关键的。
很多孩子不是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复杂的学习难题感到厌烦,而是家长的一些做法和言行,让孩子产生自卑、烦躁、叛逆的心理,于是开始讨厌学习这件事。
今天这篇文章,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的案例,如果你家也有一位厌学的孩子,相信你认真读完,一定有所启发。
前阵子,我收到一条咨询:
孩子高二,家境优渥,母亲是企业高管,父亲是公务员。
孩子一直学习成绩比较好,能考600多分,父母对他抱以厚望,认为高三努力努力考个理想大学没有问题。
但谁知,在高二时孩子却忽然厌学,变得爱打游戏,而且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沉迷在游戏中,不愿去学校上学,成绩也一落千丈。
无论是妈妈无数次苦口婆心,还是爸爸不时拖出房间暴打,都不管用。
于是,父母焦虑地来寻求帮助,希望能帮孩子回到从前。
体谅父母的“好孩子”
通过和孩子交流,我发现这孩子其实是一个“好孩子”。
孩子自幼由奶奶带大,初中才被接回父母身边。
父母为了弥补以前在孩子教育上的缺失,回来后密集报了各种的课外班。
很多课外班其实孩子并不喜欢,但是为了不被父母“抛弃”,孩子默默顺从父母的意思。
随着高考越来越近,父母期望越来越高,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孩子就像一根弹簧,慢慢被拉到了极限,再也没有弹性了。
用孩子的话说:
“到后来,其实很多课我根本没有在听,或者听不懂。
我一边坐在那里,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一边脑海里想的是如果让父母失望的情景。
这样的矛盾,终于让我学不下去。”
多么好一个孩子,为了成全父母,宁愿“牺牲”自己,直到自己无法坚持。
难以承受的父母期望
为什么就剩下最后一年,却坚持不下去了呢?
孩子沮丧而迷茫地回答:
“有一天,我忽然觉得人生没有意思。
上课、刷题、考试、考高分、考不上高分挨骂......
而且,我考上了大学又怎样,读完大学之后我的人生又能怎样?”
那个时刻,这个十六七岁的孩子,透露出的暗淡、无奈,就像一个老头一般,暮气沉沉,了无生趣。
孩子说,自己也曾经想过就这样了结毫无意义的生命,但是因为怕疼怕死,所以才没有付诸实践。
既然不能了结自己,学习又痛苦得难以承受,那只能选择逃避。
而逃避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游戏。
即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多次被父亲拖出来暴打,他依然要玩,而且玩得越厉害。
因为自认为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不打游戏还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呢;
因为父母从未理解自己,冷热暴力已是家常便饭,他早就练就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本事;
因为现实实在太压抑,游戏中多少还能得到一些“乐趣”。
有一句话叫: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却各有不同。
但是大量不幸地厌学孩子却也有很多相似:
难以承受来自父母的重压,无法达到对标成绩,人生缺乏意义感,只能逃避到另一个世界——游戏世界活着。
看到他,我们就能看到一类“迷失”孩子的影子。
拯救“迷失”的孩子
其实,拯救一个“迷失”的孩子其实不难,关键看父母是否能做到。
第一步,放下期望重新建立联结。
孩子与父母的目标不一致不能做自己,或自己认为达不到父母的目标,是导致孩子“放弃”的主要原因。
对孩子期望高、要求严,不能说是一件坏事,但如果过分的高期望高要求,超出孩子自身的承受能力,确实容易坏事。
男孩对我说了这样的话:
“好像我不管怎么努力、做得多好,都不能达到我父母的标准,他们永远都不满意。”
“我好希望 ?他们能跟我说,你做得挺好了,休息一下也没事。”
家长的高期待高标准下,孩子缺少正面的鼓励和肯定,觉得自己怎么做父母都不满意,自信心不足;
过重的学业压力下,孩子每天的生活都被学习充满,没有可以停下来休息、玩耍的时候,整个人是压抑的,无法从学习中感受兴奋和快乐。
父母要做的,是放下自己的期待,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并真正接纳。
经过分别和孩子、父母的沟通,亲子之间达成一致:
孩子答应回到学校,而父母允许孩子每天玩半小时游戏,并接受未来孩子可能考一般大学、专科,甚至考不上大学只要身心健康就好。
其实孩子在沉迷游戏之前,曾向父母表达过多次,自己考重点大学压力大。
但父母熟视无睹,只是认为孩子只是想偷懒,必须得施压才能激发潜力。
父母们常常非要花一笔咨询费,让咨询师向他们转达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告诉他们:
“你们这样下去,孩子可能真就废了。相比于成绩,身心健康的孩子难道不是更重要的吗?
你们难道他们非要把他逼得走投无路,没法做个正常人?......”
这才开始上心,才肯重视并放下自己一厢情愿的强烈期望,真正去接纳孩子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正如这个孩子所说:
“我很爱父母,只是希望他们以我想要的方式爱我。
而不是我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就是一个废物。”
孩子只是想父母无条件地爱自己,能自主地做自己。
第二步,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你有没有经常这样的抱怨?
“我天天跟孩子说,要好好学习,不然将来找不到工作。”
“我整天跟孩子在一起,陪他做作业,给他讲题,这不是交流吗?”
“我家孩子总是不听话,我每天都要骂他,他才会坐在书桌前学习。”
这些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可谓费尽了心力,可效果却是,无论他们说多少,孩子就是一点儿也听不进去。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这些话,触动不了孩子,这种沟通,完全无效。
想要沟通有效,先要与孩子产生共鸣,说他们想听的,再把我们想表达的内容,融入对话中。
与一个快要成年的孩子沟通,切忌高高在上地命令,也不要喋喋不休地啰嗦。
最好是点到为止,为彼此留有余地。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倾听。
在和男孩对话的过程中,他还诉说了这么一个委屈地情节:妹妹经常到爸爸那里告状,每次爸爸都直接来教训我……
而妈妈却总是不听男孩说什么,就批评男孩:你是老大,要学会包容和担当……
他们从来看不见男孩心里的委屈和对爱的渴望。
教育家成尚荣曾说:“倾听,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是教育的艺术和智慧。”
学会倾听孩子,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和孩子沟通的重要一环。
第三步,看到闪光点找到未来方向。
不是成绩好的孩子就没有其他问题了,成绩不好的孩子也有很多优点值得发掘和肯定,家长应该客观立体地看待。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上帝为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找到自己的优势,每个孩子都可以过好自己这一生。
只是因为父母眼里只有“分数”这一个标准,所以孩子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成为不如“别人家孩子”的孩子,最终真的过得“不如别人”。
理解孩子的世界,用多元的眼光去寻找孩子的亮点,引导孩子走上一条阳光的人生路。
引导孩子最好的切入点就是他的“兴趣爱好”。
当我们聊起游戏,这个孩子就有了精神。
“听起来你打游戏技术很好呀,你是怎么打赢的?”
“我们在线上有团队。我会带领和分工,我们团队协作,会连麦交流,总结经验。”
......
“除了打游戏,你还有什么爱好吗?”
“以前我喜欢跑步,曾经跑过半马,有很多跑友。”
......
“可以看出,你有自己的优势,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有没有想过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未来怎样的状态你最想要的?”
“我希望未来能成为一个IT精英,能带领一个团队工作。”
当父母能放下自己的期望,孩子也看到自己的方向,他就没有了那么大的负担,而是燃起了动力。
第四步,清晰远景探索可行的道路。
孩子有了动力,就可以讨论可行的前进方案了。
我和孩子讨论了20年后他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描述了他想象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描述得越细致,孩子心中的理想就越清晰,受到的触动就越大。
我问这个孩子:
“20年后的你,你想对现在的自己说点什么?”
“我想这只是我人生中的一段旅途。”
“现在的这段旅途中的做法能否帮助你实现20年后的人生呢?为什么?”
“肯定不能。玩游戏的时候感觉过瘾,但之后会感觉很空虚。
而且,精神越来越差,身体也经常会觉得不舒服,学习效果就不用说了。”
“如果说目前的做法对未来没有帮助,那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实现你的理想呢?”
“只要父母不逼我,不要对我要求那么高,我愿意去学校,尽我的能力考。
而且我还可以用我喜欢的跑步来锻炼和调整身体。”
这个孩子是幸运的。
因为他的父母做到了自己的承诺,和孩子修复了关系。
而孩子也回到了学校,最终考出了超乎预期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这是一个个例,也是一类孩子和养育现象的缩影。
以上四步,只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呈现,是帮助孩子整个调整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
作为家长,可以学一些养育技术,但更要明白这几步的意义——
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接纳孩子走自己的路;
帮孩子发现自身优势和方向,激发主动性,并引导孩子去实现理想。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知行合一。
*来源:网络*本文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每早七点陪你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 在看” 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