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学习方法
一:定义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行为。
这是我国教育学家、学习理论家施良方教所提出的学习的定义。这个定义和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加涅教授提出的定义几乎是一样的。这个定义没有提及知识,说的是“经验”。从广义上来说,人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任何一件事,都是一次人生经验,这个经验,或多或少的都能给人带来某些方面的影响和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学习的结果。
同时,这个概念只说变化,而没有说积极的变化,或者是进步。是因为,很多经验给予人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
我们通常说的是狭义的学习,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目标,有选择的组织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程序,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
钱穆先生说:人生是一种向往。向往其实就是一个目标。人类所有的努力,都为了实现向往中的美好生活。所以人生当是有目标的,人的学习当是有目标的学习。本文所谈的学习方法,即是为了达到一定之目标而进行的系统的学习。
第二:条件
要达成一定之目的,需要一定之条件。加涅反复强调,引起学习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内部条件,即指学生在开始学习某一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有利的不利的因素。另一类是外部条件,是独立于学生之外存在的,即指学习环境。
为了达成一定之学习目的,我们可以调整外部环境,使之更加符合需要,房间的布局、学校环境的设计,包括社会上的各种宣传等等,都是在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营造一种环境。
三:阻碍
环境可以随目标而改变,但是人已有的知识,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人已有的知识,在法国学者安德烈-焦耳当的著作中,称为先有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称为“在宥”,先有概念和在宥,都是指成见。
成见,即是已经形成一定的想法,这种想法会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使得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平衡状态,即一种安全和稳定的状态。就好像人用钢筋水泥盖起房子,人只有住在房子里才能感到安全。
在一定程度上,成见和人已经形成一个整体,就好像我们把房子叫做家。此时的房子已经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有温度的心灵港湾。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自己的狗窝虽然一文不值,却是最舒服的。
用成见做事,用已有的方法去思考,是最省事也最安全的,因为屡试不爽。但成见有时候真的就是“狗窝”,阻碍了人的发展。
四:困难
虽然用现成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最为省事,但往往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万事万物都在变。以一种不变之方法,去应对变化莫测的宇宙人生,必然会遇到困难,会遭受打击,甚至是面对巨大的失败。
简言之,这里的困难即:执成见走进死胡同。此时,要么坐以待毙,要么奋起学习。
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人才会进行彻底的反省,才会明白,是自己的执着让自己走入死地。只要放下自己的执着,活路立刻就会出现。
五:规划
放下执念,即是离开自己的狗窝。离开狗窝,总得有一个新窝。新窝在哪里,要如何得到,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即是规划。
人生中最不能少的是计划。从哲学的角度讲,未来的一切都不可知,是未知。但人不能朝着迷茫的未知世界前进。我们需要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对未来进行构想。每一种构想,都包含目标、行动步骤,以及需要的基本能力。
规划是一种准备。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目标是什么,要怎样实现,实现你的目标需要那些能力,这一切都需要在展开学习之前,有充足的准备。
六:调整
准备好进入新的生活,则要对生活进行调整。此调整当然是根据新的生活目标,学习目标,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以及环境。
用敬。敬,其实是指专一。即调动身体所有的精神意志,专一于应对一件事。宋明理学家说,敬是“精神总动员的总开关”。专一应事,即是用敬。
静坐。放下烦杂的事物,专一应对一件事的时候,人才能安静下来。此处说的静坐,不是道家清静无为的修炼,而是曾国藩说的“正位凝命”,即让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让沸腾的热血冷静下来,让自己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
以上是身心的调整。
干净,则是环境的调整。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全都放到视线以外,与学习有关的事物,都分门别类,整齐的摆放好。
用敬、静坐、干净,即是从心、身、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使之达到最佳状态。
实际上,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我们每天都需要花一点时间去整理我们的办公桌或者书桌,使之干净整齐;每一天都要花一点时间去打扫我们的家,使之整洁舒适。对任何事,都提起百分之百的精神,专一应对;每天都抽一段时间,让自己安静的坐下来,平复自己的情绪。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调整好了自己,才能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工作。
七:时间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首先谈的就是管理时间的问题。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学习亦不能例外。
从大的方面说,学习是人生中一件重要的事,但不是全部。如同对于成年人来说工作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件事,但也不是全部。学生如何安排学习、休息,以及处理其它必须处理事务的时间,需要切合实际的思考。从小的方面说,学习之各个科目的时间该如何分配,亦是一重要问题。此问题对于每一个人都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好具体讨论。
此处要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关于睡眠的问题。多少年来,我们都被“不得低于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个概念吓唬住了,认为我们每天至少要安排八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睡眠,以全面的恢复体能。我们对于儿童的睡眠问题则更加看重。然而,睡眠其实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生活习惯,会形成不同的睡眠需求,一般而言,成年人睡眠在六到八个小时即足够,也就是说,有些人只需要睡六个小时就可以恢复旺盛的精力。成年人有此差异,儿童亦当有此差异。无需因为睡眠没有达到所谓标准时间而产生焦虑,甚至认为自己的身体状态出了问题。
每天若能少睡一两个小时,则学习工作的时间更加充足,则所经历的人生,亦比天天只知道睡觉的人的人生更为精彩。勤奋,是保证学习取得成绩的基础。
八:阅读
阅读不是语文学习的专利,每一门学科都需要广泛的阅读,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此处不多说阅读的重要性,只就阅读的层次做一阐述。
阅读有三个层次:其一,整体看一篇文章表达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其二,分析文章的每一个段落,仔细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和独到匠心;其三,把一篇文章放在同类文章中进行比较,看每一篇文章的独到之处。由第三个层次可知,一种类型的文章,也应该多多的阅读,唯有如此,才能从细微的差别中看出不同作者在作文时的精到之处。而此精到之处,才是最为值得欣赏学习的地方。
此外,有人把阅读分为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认为课内阅读需要精读以及背诵,而课外阅读只需泛泛而读。其实不然,课外阅读的很多内容,也需要反复读,很多内容也需要做笔记,背诵。否则,只靠精读课内那点知识,根本不足以支撑起学业。
九:字词
此处所说字词,不是指语文学习中的字和词语,而是泛指各门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数学中包括数字、运算符号、基本图形、基本算式等等,都是此处所说“词语”所包含的内容。
词语是基础。
我之前有个困惑:以小学学习为例,一二年级以字词为主,三四年级以造句写短文为主,五六年级以作文为主。那么,五六年级就不需要再重视字词了吗?很多家长都是这么想的,他们跟着学校的教学重点走,教学重点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
跟着教学重点走,没有错。但是必须明白:教学重点的意思是:这一个阶段,我们以教授这个知识点为重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知识点只在这个阶段是重点。一二年级以教授字词为重点,并不是说字词只在一二年级是重点。
字词永远是重点,是基础中的基础。即便是成为科学家,有些生僻字词也需要查字典去学习。
所以,重点是在一个个的叠加,而不是轮流。一二年级学了字词,是重点,它即永远是重点,只是老师不可能永远在课堂上浪费时间去提“字词”这个重点。但学生却不能忘记学过的重点,更不能忘记掌握重点知识的重点方法。语文如此,数学亦如此。计算在小学是重点,它即永远是重点,每天练计算,反复练计算,对于提高数学能力是大有好处的。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基础永远需要巩固,重点永远需要加强。
十:思考
哲学起源于思考,思考即是哲学。所以,思考和哲学一样,是分析事物。分析不仅仅要得出结果,还需要有严密的推理过程。即哲学上所谓:不仅仅要有结论,还需要知道结论从何而来。《荀子》说:持之有理,论之有据。
不同的哲学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是我们现在说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语文中阅读理解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即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中的道理进行总结和提炼;数学中,一个题目有多种解法,即是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语文和数学本身,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在看世界。其他各种学科都是如此,明白一个学科的出发点,把基础概念弄清楚,一步步往上走,就能把各个学科都学好。所谓一步步往上走,即各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积累,基础概念没有弄清楚,更高级的概念就无法清楚。所以明白一门学科观察世界的视角,知道其基本概念,然后像拼积木一样,一步步拼搭,就终能有所得。
十一:反复
印度一位高僧说:一个知识,我们需要忘记七次,才能永远记住它。他是怎样得出“七”这个数量的,我们不得而知。高僧自然有高深的方法。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即使所谓永久记忆,也并非真正的永远无法忘记。所以加涅在学习的概念中,只说“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一段时间是多长,不好定义,但一段就是一段,不是永远。即是说:学过的知识,一段时间不使用,大脑就会自动将它清除掉。
所以需要复习。隔一段时间把学过的东西拿出来翻一翻,写一写,记一记,这样才能保证知识不被遗忘。
所以,如果一段时间没有复习,孩子把学过的知识忘记了,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花点时间去复习一下,他就能恢复记忆。
十二:预习
预习是这篇文章的终点,却是整个学习的起点。
预习一篇课文,即准备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我们需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从一开始就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开始读就认真,开始写就专注,老师讲就认真倾听,自己做就独立思考。从预习开始便用敬,不要轻视每一个知识点;从预习开始便放下自己的执念,虚心的对待每一个知识点。
如此,学习则必有进步。
学习是为了自己好,学不学得好,亦只有自己能把握。
你对知识不敬,知识亦不能入你之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