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山西 ——《神池县志》

  原标题:“志”说山西 ——《神池县志》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

  修志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承。地方志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太原市图书馆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地方志等特色文献的收藏,拥有品类齐全、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其中,全国县级以上地方志馆藏,其品种与数量位居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

  太原市图书馆特别推出“‘志’说山西”栏目,通过“读志”、“用志”、“传志”的方式,让山西地方志“活起来”,使广大读者在阅读三晋方志的同时,畅游美丽山西。

  神池,境域小而名称奇,盖因县城西北“有水一泓,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胥不生”,“堪然清澈,若有神焉”而得名。

  县境位于晋西北东沿。东盘长城俯朔州;西走五寨达黄河;南踞管涔隔宁武;北负洪涛界偏(关)平(鲁)。南高、朱家两山横亘中部,县川、朱家两川挟于其间。鸟瞰山川相间,丘陵起伏;管涔翠峰似帐,长城逶迤如龙。

  《神池县志》统合古今史料编写,既贯通古今,又略古而详今。上溯事物发端,下限1985年底。为辑存下限至出版前重要史料,专设《限外辑要》。

  

  《神池县志》共二十一卷,主要介绍了建置、自然概貌、人口、经济综述、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财税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社团、政权政务、政法、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文物、社会风俗、人物。

  建置

  神池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踞管涔山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2′至112°918′,北纬38°56′至 39°24′。东邻朔县利民镇、暖崖乡、寇庄乡、梵王寺乡,界约68公里;南接宁武县阳方口镇、城关镇、春景窊乡、涔山乡,界约53公里;西连五寨县李家坪乡、小河头镇、新寨乡、三岔镇、刘家圪台乡,界约67公里;西北与偏关县曹家村乡、尚峪乡、南堡子乡毗连,界约49公里;东北与平鲁县下木角乡接壤,界约2.5公里。境内南北长约56公里,东西宽约44公里,县界总长约239.5公里,总面积145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0.93%。

  神池春秋为北狄地;战国楼烦游牧区;秦、汉、三国、西晋隶马邑;永嘉间鲜卑拓跋氏所据;十六国时赵、燕、秦等迭相占有;北魏尔朱氏累代受封于斯;隋属开阳;唐称鄯阳;辽、金归武州宁远;元废宁远复武州;明朝统于代州从崞县;大清辖于宁武始建县。

  县城位于境域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1′,北纬39°06′。东倚涧东山,南临坝堰梁,西屏涧西山,北靠雀儿山,中间一块小盆地,县城坐落其间。面积约0.54平方公里,海拔1530米,居全省县城海拔高度之冠。城东3.5 公里有涧口,城西2.5公里有西口,两口扼守县城,地形险要,属咽喉要塞,为冀、豫、鲁通往内蒙古、陕、甘的东西通衢。

  自然概貌

  受洪涛山山脉和管涔山山脉走向控制,本县东高西低,由东向西呈放射状倾斜。东北部为洪涛山山脉,南部为管涔山山脉,朱家山呈东西向踞于境中,将全县隔为两大块。其北为大面积黄土丘陵和县川河丘间盆地,其南至管涔山脚为朱家川河谷乎川,故境内地貌有“三山夹两川”之说。

  神池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降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全县气候大致分4个区域:西部川谷轻寒半干旱农林区、中部浅山丘陵微寒半湿润农牧区、东北土石山寒冷半湿润农牧区、南部大山严寒湿润林牧区。

  

  图为全县气候分布示意图

  本县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4.6℃,1月份最冷,平均气-13~-15℃,极端最低气温达-33.8℃,出现在1966年12月27日;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19.0~21.0℃,极端最高气温为34.8℃,出现在1961年6月11日。全县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1.5℃,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6℃。因地势高差悬殊,加之沟壑山川交错,导致气温的不均一性,除南部和北部2000米以上山岭高地年平均气温小于2℃外,一般在3.5~5.5℃之间,平均气温5月上旬方能达到10℃以上,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为全县气温最高时期,但平均气温仍在20℃以下,至9月末10月初又降到10℃以下。

  由于神池高寒风大,无霜期百天左右,史载“六月冻雀蛋”,“七月陨霜杀稼”。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世代的贫穷生活铸就县人勤劳俭朴、不畏艰辛的品格。元代屯田开始,历明、清五百余载,代代相继。履平川开渠引洪灌平畴,赴高丘披荆斩棘修梯田,开发出广阔的土地资源,发展了适应高寒气候的农业经济。

  农业

  1980年,政府对全县自然资源调查分析后,根据地形和气候,将境内分为4个综合农业区:

  一、朱家川河流域农业区

  该区位于本县东西向缓坡平川地区,海拔1500米左右。包括城关镇全境、义井镇15村、东湖乡13村、太平庄乡9村、贺职乡11村、虎鼻乡4村、温岭乡3村。土地面积5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4.7%。本区土壤以淡灰褐土和灰褐土性土为主,土地较平坦,土层较厚,热量较丰富,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为境内农业生产条件最好地区。宜种山药、莜麦、豆类、胡麻等作物和杨树、柳树等乔木。本区粮多秸秆多,饲料丰富,宜家庭养殖牛、羊、猪、鸡等。

  二、南山高寒林牧区

  该区位于管涔山北麓,海拔1700至2500米之间。气候寒冷,无霜期80至100天左右。包括温岭乡10村、太平庄乡15村、虎鼻乡8村。土地面积34.54万庙,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5.8%。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高,但粮食产量较低,宜发展林、牧业。

  三、西北黄土丘陵水保区

  该区位于县境西北县川河沆域,海拔1300至1500米左在。包括八角镇、红崖子乡、长畛乡全境和韩家窊、烈堡两乡部分村庄。本区地域广阔,土地面积110.2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50.4%。热量资源较丰富,土层较厚,土质疏松,地貌切割严重,支离破碎。宜种豌豆、莜麦、山药、胡麻、糜谷等,宜发展柠条、沙棘等灌木。

  四、东北土石山林区

  该区位于县境东北部,海拔1600至1800米左右。包括马坊乡、大严备乡全境,小寨10村、烈堡乡9村、温岭乡19村、东湖乡4村。土地面积19.89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1%。本区宜林、宜牧面积广,土壤养分含量低,山药、豌豆、胡麻为主要作物。

  神池是胡麻之乡。种植始于东汉,且经久不衰。胡油以馨香可口、味道纯正、营养丰富而名扬三晋。清道光间兵部尚书、寿阳人祁隽藻《马首农言》中“油出神池”的记载,道出神池胡油销行之遥,销路之畅。民国间,胡麻种植及产量均为全省之冠。1975年省定本县为油料生产基地。1976年后,县人新谚“装满油灌灌,不愁钱串串”广为流传。

  教育 科技

  清末,境内较大村庄设私塾。大致有3种形式:富家宦室自聘塾师教授子弟称专塾,八角堡郭棕、大井沟村田克诚所办私塾即是;塾师自设馆舍招收学生称散垫,八角堡周文佐、大井沟村宋珍儒所办即此类私塾;数家出资合伙举办,聘请塾师教授自己子弟称半专半散塾。光绪三十四年(1908)前后,全县约有私塾59所,学童500余人,每处私塾规模不等,有一二十人者,有三五人者。民国初期,私塾逐渐消失。私塾主要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以及“四书”、“五经”等。蒙生以识字、背书为主,兼习毛笔字。

  清乾隆年间,知县周文权主持,于县城北隅兴建觐华书院,书房18间。光绪十五年(1889)改名观华书院。时,入学秀才仅一二十人,且县城籍居多,由山长负责讲经,每日1次,1月课1次。主要学八股文。

  书院存书甚少,仅有《周易折中》、《书诗春秋三经传说》《朱子全书》、《康济录》、《康熙字典》、《急公自爱书》、《四书讲义》、《学政全书》、《十三经注》、《二十一史》、《明史》、《六部则例》等12部。

  清雍正九年(1731),知县张国正曾建文庙、学署于县城北隅;乾隆三年(1738),知县李识蒙于县城西北隅创办义学1所。

  神池县教育落后,自隋开科取士至清末,历1300余年,县人中文武进士、举人者凤毛麟角。本世纪50年代中期始建初中,60年代中期才办高中,县内科技人才中真才实学者寥寥无几,教育落后,人才奇缺。

  

  图为 1796年至1985年上拨教育经费统计表

  文化

  神池素称“道情之乡”。神池道情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优美的音乐特色,世世代代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为全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古老而绚丽的艺术奇葩。

  神池道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形式大致经历过道曲道歌、说唱道情和戏曲道情3个阶段。

  1、道曲道歌

  道情艺术源于唐代。据《中国音乐史纲》载,唐明皇李隆基先后让人撰制过《玄真道曲》、《大罗天曲》、《紫清上圣道曲》、《太清宫成》、《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君臣相遇曲》等一系列道曲。《乐府杂录》记载《道调子》一曲创作过程时云:“懿皇命乐工敬业吹觱篥,初弄道调”。此语亦道出道调用管子演奏。因统治者倡导,道曲道歌便先宫廷后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2、说唱道情

  “道情”一词始见于北宋曹勋的文学作品《法曲道情》。南宋时,道情用道筒(亦名“渔鼓”或“竹琴”)和简板伴奏,遂成一门完善而别具一格的曲艺,艺人称之为“坐腔道情”,亦名“说唱道情”。南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有“淳熙十三年六月初一日,……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的记载,该书还记有叶道、张守道两位民间道情艺人姓名,说明说唱道情于南宋已十分盛行。

  明代洪武年间,宫大岳、宫大佐等寿州移民从安徽将说唱道情带入县境,与境内民间歌谣相结合,并逐步搬上街头。出于观众要求,道情由讲唱道教故事渗入不少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于原有文场乐器基础上增加了武场乐器,进而将打坐腔为主的演唱加入形象的动作表演,上演剧目中逐渐出现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

  3、戏曲道情

  说唱道情演唱方式与内容转变,使道情艺术得到新的衍化并日臻完善。随着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特别是清代梆子戏的兴起,道情则亦开始由说唱逐渐向戏曲转化,形成戏曲道情。

  神池戏曲道情最早活动于本县三山村。清代兰山村有一李姓秀才酷爱道情,雇长工亦选择会唱道情者,农闲时便组织长工唱道情,从而把道情搬上舞台。之后,境内逐渐出现道情班社。

  

  图为神池道情《哑女告状》

  人物

  神池历代文韬武略不乏其人,忠烈之士数不胜数。北魏尔朱荣家族数代十余人战功赫赫,人才济济;辽、金虞氏封侯拜将,皆有史迹,虞仲文七岁作诗,十岁属文,弟进士,累任州县,官至参知政事,人称贤能,名留青史;清光绪进士谷如墉官至户部主事,曾任大清银行库仑督办、监督山西大学堂中、西两斋事务,“三晋称名士”;留日学生谷思慎随孙中山筹组同盟会;曾介绍阎锡山等多名辛亥革命骨干入会,并偕丁致中等创办省立第五中学,为中国革命培养出不少英才;留日学生刘棫谢辞天津要职,改任致祭十三世达赖专使,创办拉萨小学,执意少数民族事业,藏胞为之建亭立碑,刻石铭记;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名将贺龙率部卫境,县人随之杀日伪奋不顾身,歼凶顽出没神奇,万名青年参军,二百余干部外援,七百余儿郎血洒疆场;“爆破英雄”张八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名扬全军。追忆革命历史,神池无愧于革命老区。

  本期编辑:衔青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