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本账册,41年个人“柴米油盐酱茶”记录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62万字的《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生活账》(以下简称《生活账》)正式出版发行,我应该是第一批看到该书的读者之一。先睹为快,既为账册主人老党员张健民的家国情怀所感动,又为发现及整理者刘涛的有心和用心而感慨。如今这部《健民的账本:1952~1993,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数字人生》,我同样是先睹为快。《生活账》是张健民以日记形式记录的41年的家庭收支情况,属于通常所谓的第一手资料;《健民的账本》则是对张健民账本的第一次系统研究,属于目前流行的“非虚构写作”。发现者、整理者、研究者“三位一体”。前后两书,珠联璧合。
《健民的账本:1952~1993,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数字人生》刘涛 张宏伟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轮
山西百姓记账素有传统,无论红白喜事,还是盖房建屋,或是做小买卖,或是生活开销,都会把收支账目记下来,家家户户都有好几本账。这些账本能够保存下来,非常珍贵,是百姓生活的真实记录。往远处一点说,明清时期,辉煌一时的晋商的经营细节都体现在账本中。丰富多样的晋商账簿,不仅展现了晋商的经营方式与经营规模,更体现出晋商重视成本核算、善于精打细算的经营理念。当年梁启超倡导新史学,即认为“在寻常百姓家故纸堆中往往可以得极珍贵之史料”,并举例说:“一商店一家宅之积年流水账簿,以常识论之,宁非天下最无用之物?然以历史家眼光观之,倘将同仁堂、王麻子、都一处等数家自开店迄今之账簿,及城间乡间贫富旧家之账簿各数种,用科学方法一为研究整理,则其为瑰宝,宁复可考?”张健民的家庭生活账,可视为近年来的一个新发现,当有重要的整理、研究价值。
宽泛一点讲,无论是商业账册、村社账册,还是家庭生活账册,都是百姓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为了某种目的而留下的凭据和记录,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关系、个人遭遇等。可供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参考,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张健民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也是一位工作、生活非常严谨细致的普通人。从1952年7月起至1993年5月止,每天生活收入支出,无论是买葱买蒜,还是买针买线,他都一一记录在册。12个小本子,记录了半生的生活花销。既有作者买书的书账,又有买烟的烟账,还有看电影、看戏,洗澡、理发,教育子女的费用,真是一部个人生活的“起居录”,真实再现了一个家庭在太原生活41年的吃、穿、用、住、行的全部花销明细。这41年来“柴米油盐酱茶烟”无所不包的家庭收支情况,展现了一幅普通干部家庭的生活变迁图景,也是同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缩影。一个人在某个地方的生活账,其实也是那个地方的“集体记忆”,甚至是某个阶段中全体中国人的记忆。这些账本,不仅是个人及家庭生活印痕,一定程度上也是太原人乃至中国人生活的一个记录。从这个意义来说,这个账本不仅是属于他个人的,也是生活在那个时期的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财富。张健民的家庭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太原城市的经济史、社会史、百姓生活史、风俗史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均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刘涛、张宏伟虽然不属于“学究”眼中的“学界之人”,但他们对区域社会史和微观史研究现状的认识和把握也很到位。在他们看来,20世纪90年代后,史学界开始流行区域社会史理论,这种理论发端于20世纪法国的“年鉴学派”,主张多学科或跨学科地研究历史,不追求政治史的宏大叙事,而是眼光向下,注重地方性知识,从一个家族、一个村庄,一个地区入手,进行个案研究。与传统的史学相比,区域社会史有两点不同:一是大大扩展了史料的范围,传统史学弃之不顾的乡邦文献,如契约、档案、账本、书信、宗教科仪文书以及口述资料,都在搜集之列,每件事物都是证据;二是革新了研究方法,强调历史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的亲缘关系,注重田野调查,重视地方性知识,以民间文书、实物碑刻、民俗乡情证史。
在我看来,刘涛、张宏伟合著的这本书,通过小切口来展现大视野,把账本和时代结合起来,与张健民的人生阅历融为一体,深入考察、研究了账本所处的时代及其账本主人的家庭及人生经历,下了一番苦功夫,写得很是细致深刻。对于如何利用这类民间文书,尤其是利用那个时代的家庭账本进行“非虚构写作”,是一个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
近年来,账册、档案、契约、书信、日记等民间文书的发现与整理与日俱增,相关研究也在与日俱增。对于此类民间文书的研究方法及其价值与意义,学术界还在探索。其中一个经验是,我们应该特别注重此类民间文书的归户性,只有进行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才能对账本一类的民间文书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对个人生命史和民众生活世界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U016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