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了!别人家的大学开始“自选床位”,如何看待宿舍新尝试?

  央视网消息(记者/杨绎霏):开学季到,“宿舍分配”成为新生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同学们既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又担心与部分室友性格、生活习惯不同,埋下矛盾的种子。

  对此,各大高校“奇招迭出”:有的大学在平台上推出自选床位系统,不仅可以看到床位朝向,还可以了解室友的生活习惯;有的大学在入学前提供性格测试,按照测试结果为同学们匹配合适的“宿舍搭子”。

  除此之外,“投简历找室友”等形式也受到热议。如何看待这类宿舍分配新形式?央视网《新闻+》栏目记者连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新闻+》记者:入学前根据生活习惯匹配宿舍,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入校后可能产生的宿舍矛盾?

  熊丙奇:有关调查显示,大约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存在和同学之间的宿舍矛盾,但是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往往不是用沟通的方式加以解决,由此影响到和谐的宿舍关系建设。比如我们之前的宿舍的分配,往往由学校按照学生的学号随机进行分配,这样就会导致有着不同兴趣、不同生活和作息习惯的同学分到同一寝室,继而产生宿舍矛盾。

  因此现在许多高校在分配宿舍时,可能会事先调查学生的性格兴趣或者生活习惯,把有相似性格和兴趣的同学分配在一起。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举措虽然有所进步,但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所以,高校应该进一步结合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生活需求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宿舍服务。比如给学生提供多种宿舍选择,单人间、双人间或者三人间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和需求进行相应的选择,更加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储朝晖:在大学阶段,很多孩子已经是成年人了。对于成年人而言,满足生活需要,让他们的生活有更多自主性,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有利的,这是一个积极举措,也是面对当下存在的大学生交往性不足、社会性发展不够等问题,推出的一种良好尝试。

  但是这种措施是利弊并存的。这就好比很多人在谈恋爱的时候,也是经过选择才确定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恋爱以后、成家以后就没有矛盾。

  在人的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情境。当没有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时候,他的选择性期望比较低;但现在学校给了这样的机会,那么学生对于选择持有的期望也会相应地提高,提高的期望与现实中选择的有限性依然会出现矛盾。

  《新闻+》记者:宿舍管理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方面?

  熊丙奇:除了高校宿舍应该具有一定的基础式教育的意义之外,我们其实应该调整宿舍管理和服务的思维,建立起一个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宿舍的学校和选择宿舍的学生之间应该是房东和租客的关系。

  从房东这个角度上来说,应该更好地满足租客的需求,为租客提供更好的、人性化的服务,这样才能够进一步解决现在大学生宿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让学生能有更好的住宿环境,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在大学里面生活。

  储朝晖: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有些单调,大学应该通过宿舍生活,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深度交往,特别是有共同兴趣、共同爱好的人,能够通过宿舍提供的环境在一起共同成长,共同为社会发展发挥有可能的作用。

  宿舍是学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要发挥它的教育场功能和社会功能。所以,各个学校要有高度的认知、专业的安排,也不要忘记把更多的决策权、选择权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