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②|新政策加速落地!山东绿证核发、交易量双增长

  风口财经记者 牛晓芳

  如何证明用电企业使用的是绿电?如何让新能源汽车真正充上新能源电?如何提升可再生能源电站收益,让绿电在市场化导向下逐步成为主流?回答这些问题既是每个新能源人的“职业理想”,也是我国迈向“双碳”目标终将跨越的河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 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旨在扩大绿电唯一、权威“身份证”的覆盖范围,完善交易渠道与机制,激发全社会的绿色电力消费潜力。这是自2017年我国绿证制度正式施行以来的第五次政策更新与完善。

  新政策推行一月有余,作为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累计光伏挂牌量超过186万,遥遥领先,位列全国第一。已推行六年、尚未被市场接受的国内绿证核发交易制度,未来将在这片齐鲁大地酝酿出怎样的篇章?

  图源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平台

  施行六年全覆盖,中国迎来绿证新时代  绿证,即绿色电力证书,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2017年,我国绿证制度正式施行,对符合条件的可再生能源电量核发绿证,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

  此次《通知》对绿证定位以及相关机制进行了调整,将包含水电、分布式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纳入绿证核发范围,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通知》提到,可交易绿证依托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通过双边协商、挂牌、集中竞价等方式在发电企业和用户间有偿转让,现阶段仅可交易一次。

  作为完善可再生能源政策的重大举措,绿证交易制度自推出时起就被寄予厚望。然而由于我国绿证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仅基于企业及公众低碳意识的自愿认购激励效果有限,加之具体落地政策缺乏、签发交易体系不完整、国际认可度低等原因,我国绿证交易自开市以来,交易率始终偏低,处于“有价无市”、行业接受度不高的状态。

  盘点近年来的相关政策可发现,我国绿证交易政策完善及落地正在加速度,一场可能推动绿色电力消费从政策驱动转为政策、市场共同驱动的决定性变革正在发生。2022年1月,《南方区域绿色电力交易规则(试行)》发布;5月,《北方电力交易中心绿色电力交易实施细则》出台;9月,《关于推动电力交易机构开展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的通知》、《关于有序推进绿色电力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相继出台。紧锣密鼓的政策之后,随着2023年《通知》的发布,绿证有可能成为未来可再生能源电力计量的唯一工具。

  山东累计光伏挂牌全国第一,分布式光伏市场迎利好  从绿色电力证书核发看,今年前7个月,我国核发绿证数量约达5304万个,约为2022年全年的2.6倍,截至7月底,全国共累计核发绿证超过1.2亿个。

  从绿证交易量看,今年前7个月,国内绿证交易量约为2617万个,远超2022年全年绿证交易量。

  据山东电力交易中心数据,2023年1-7月份,绿电交易成交9.7亿千瓦时,绿证交易成交2.9万张,绿证核发及交易量明显上涨。

  山东省作为全国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省份,在鼓励新能源报价报量参与市场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市场化发电容量成本回收机制,极大地吸引了市场主体参与绿色电力现货交易。据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山东省累计光伏挂牌量位列全国第一,累计光伏核发量、累计光伏交易量分别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七。

  业内普遍认为,本次新增绿证核发对象中最大的亮点,就属分布式光伏了。绿证核发交易制度的完善,对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全产业链提速带来了极大利好。甘肃省某光伏发电企业工程师王先生近几日正在江苏南通参加业务培训,绿证绿电交易市场的最新政策也是此次培训的重要课题之一。“这是我们自今年3月之后参加的第二次关于绿证的培训了,公司也已着手推进绿证交易的落地了。”王先生表示,公司已将绿证、绿电交易列为未来光伏发电重要的收益方式之一。

  作为分布式光伏发展强省,山东的绿证交易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山东省某新能源企业工作人员以公司推进的项目为例算了一笔账,“比如我们在山东莘县观城镇某村的养殖合作社建设的一个光伏项目,装机量2180KW,按照山东每天满发3个小时来计算,一天就是6540度电,一年240万度,相当于2400个绿证,按照1-7月绿证平均交易价格42.4元计算,一个厂区通过绿证交易一年大约能增收101760元。”

  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平台实时数据

  需求滞后仍是痛点,外向型企业值得期待  在接踵而至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国内绿证交易的供应市场最大化拓展,交易渠道尽可能完善,但阻碍绿证政策真正大规模落地的仍是尚未激活的需求市场,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如何衔接的问题仍是一道未解难题。

  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2月26日,测算交易率数据发现,全国绝大部分省份绿证交易率在5%以下,平均交易率仅为5.54%。从2023年前7个月数据来看,尽管交易率已有大幅提升,但供需市场仍旧失衡。

  需求市场的低迷直接影响了绿证的交易价格。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平台显示,今年1-7月,风、光平价绿证的成交平均价都约为42.4元/张。随着新政策公布,8月起,每张绿证价格下降了9-10元。8月14-9月13日,风电平价绿证成交均价降为37.2元/张,光伏平价绿证的成交平均价降为32.7元/张。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对此也表达了担忧,他认为,目前的绿证交易以小批次为主,也没有引入全部交易方。从买方市场看,加购绿证,坦白讲还是属于一种“环境捐助”,而且没有实质性约束。在这种情况下,预计价格会在1分钱/度电以下。

    绿证交易的需求来自哪里?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副主任袁帅表示,当前,绿证的需求方以外向型企业、出口型企业以及对绿色电力消费有要求的大型央企国企、跨国企业等为主。购买绿证是企业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能源消耗双控的要求,同时,对出口型企业而言,也是应对高额碳关税的有力举措。

  他认为,购买绿证不仅是企业履行减排责任的义务,也有利于树立绿色企业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提高消费者信任企业美誉度。另外企业持有绿证,在招投标中是可作为“加分项”。同时,政策上对企业也会有所倾斜,可作为企业绿色集成改造升级的基础,享受后期绿色信贷、税收优惠等更大政策支持。更加有利于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避免国际贸易壁垒,助力产品“走出去”,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对当前的绿证交易市场而言,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的需求是看得见的。山东某聚焦欧盟国家业务的新能源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前不少国家确实对出口产品有“碳足迹”要求,但目前国内绿证尚未打通国际互认,出海企业仍在期待。

  某专注机械制造业的驻青德企工作人员陶女士告诉记者,集团总部对驻华的每个分公司制定了严格的碳中和目标并每年进行考核,在华公司需要每年采取新的措施进一步减少碳排放。例如,2022年该公司在工厂楼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2023年公司将工厂内能效更差的锅炉替换为低能耗的新锅炉,诸如此类措施都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其中,仅整个厂区一万七千多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板的安装耗资就超过千万人民币。而这种低碳措施还需要公司“智囊团”每年持续创新、探索与投入。

  “从一定角度而言,绿证在中国市场的认可度相对并不高,但我个人看来,绿证交易市场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成本的持续降低,绿证的价格也将随之下降,同时,随着国际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开始实施碳关税政策,这将进一步推动绿证交易市场的发展。”袁帅表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