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内蒙古|产业“价值链”让劳动力回流

  央广网赤峰9月19日消息(记者魏全民 通讯员林雨涵)白色的墙壁,红色的瓦片,整整齐齐的房屋,在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的西北,有“漠南福地”之称的南台子乡,静静地躺在敖包梁下。近年来,喀喇沁旗南台子乡大力发展各种特色农产品,建立了规模种植基地,不断地向外延伸着产业链,带领着全村的人民,走上了一条致富的道路。聚焦产业集聚 打造乡村产业“价值链”在乡间的田野上,稻浪滚滚,果实飘香。农民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争分夺秒地收割着土豆,挖土、挑土、装筐,整个田地都在忙碌着。很快,所有的土豆都会被送到加工中心,然后经过智能分拣,保证质量。南台子乡生产的土豆块头大,口感好,产量高,质量好;所以,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马铃薯打造成特色农业品牌,最终形成“规模化种植—集中仓储运输—就地深加工”的马铃薯全链条发展模式,从而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村民土豆大丰收,喜笑开颜(央广网发 林雨涵 摄)如今南台子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8万亩,年产优质马铃薯9万余吨,产值1.4亿元。仓储库13个,仓储面积5.5万平方米,总库容6万余吨。全乡2000人从事马铃薯相关产业,产生经济效益近8亿元。产业带动就业 构建劳动力量“回流圈”“往年这个时候都闲在家里,今年能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找到活干,挺开心的。平时就干些那个大棚里除草、施肥、浇水的活儿,挣得不少,也不累。”南台子乡官村沟村的村民孙秋香说道。官村沟村在几年前还是个穷困潦倒的小山村,后来在南台子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形成了“支部+产业+电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新型致富模式,到目前为止,官村沟村已经建成了99座日光温室大棚,234座大棚,占地1000多亩,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问题,人均年收入超过7500元。官村沟村温室大棚中,前来参观、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央广网发 林雨涵 摄)设施农业对提升零散土地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加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收入和就业的重要产业。目前,南台子乡已经建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日光温室,占地2500亩,共有386个大棚,年产量可生产硬果西红柿和其他高品质蔬菜7600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发展畜牧养殖 夯实经济发展“压舱石”清晨,来自五家村的张金凤,已经在自己的牛棚中忙活了。几年前,她在镇上和农信社的帮助下,通过了国家对养殖的补贴,获得了一笔贷款。此外,他还积极参加了旗农牧局的培训,提高了自己的科学养殖和疫病防控等技术,现在已经是一名养殖大户。近几年来,南台子乡在理顺养殖优势、挖掘养殖潜力、挖掘养殖效益的基础上,大力扶持中小规模养殖场,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户进行了适度规模养殖的示范,走出了一条“以大带小,以小带新”的养殖业发展之路。像张大姐这样的农户,在南台子乡还有1055户,建立了14个集中养猪场,养猪场占地5.26万平方米,全乡的奶牛存栏达到了1.6万头。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