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一种精神
【专家视点】作者: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面对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努力培育战略科学家的深切呼唤,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何为?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教师发出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伟大号召,这是民族复兴伟业对广大教师的呼唤,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教师的呼唤,这是急剧变革的伟大时代对广大教师的呼唤!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面对强国建设的时代召唤,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新时代教师的素养之魂。广大教师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筑梦人”,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要有坚强的责任担当。教师是社会知识生产、教育和社会变革的关键人物。“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负时代的召唤,勇敢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使命。三是要有卓越的学识见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学习中长知识,实践中增智慧。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千方百计地沉下心来,读书、读书、再读书,实践、实践、再实践。不读书,就会浮躁,就容易变得非理性;不实践,就会空虚,就容易脱离实际。一句话,不读书、不实践,你就会距离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质越来越远。四是要有崇高的人格品行。教育,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精神引领精神、以生命温暖生命的神圣事业。师是君子,君子德风,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有崇高的生命取向、价值追求。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学生。而我们的学生,将成为这个泱泱大国的建设者、守护者,他们的道德水准、精神追求,会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文明进程,影响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教育一旦与“名”和“利”紧紧地联系起来,教育本身就被异化了,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了。淡泊名利,要求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远离功利化、短视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一是要以爱满天下的仁爱之心努力点亮每个孩子。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当代初等教育专家斯霞曾在笔记中写下:“有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执着的热爱,再平凡的岗位也可以作出不平凡的贡献。”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二是要以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着力培养时代新人。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坚定教书育人的教育信念,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这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造就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要以敬畏规律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外教育家都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差异,善于把握教育规律,注重因材施教。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做信奉教育科学、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主张让“有道者”实施符合“天之道”的教育,实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四是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勇探教育发展新路。教育不应被动地跟随未来,而应主动地创造未来。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投入火热的教育改革实践,肯于钻研,敢于创新,努力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采访整理)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