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埠到开放:中外学者研讨上海都市化180周年
1843年11月,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开始了迈向现代城市曲折而辉煌的历程。时至今日,上海都市化已历经180年,上海史的研究也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学术共同体。2023年10月6-7日,“从开埠到开放:上海都市化1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举行,百余名海内外学者共同探讨上海都市化180周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此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中国内地和港澳台的高校、社科院、档案馆等科研机构学者近百余人参会。自开放投稿以来,会议收到了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百余篇论文。
与会者合影
6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章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先后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共同探讨上海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与价值、上海城市建设的古往今来以及上海未来城市更新发展的愿景。林在勇首先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随后向大会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在历史学学科建设与上海史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他表示,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上海都市研究的重镇之一,在未来也将投入更多资源支持上海史研究。王为松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上海180年都市化的历史体现了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包容的进程,上海包容万象的城市品格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杰出贡献。葛剑雄教授表示上海开埠研究应当关注城市发展中的中日文明互鉴,中日交流促进了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传播。章清教授代表上海市历史学会表达谢意和欢迎,并在致辞中回顾了上海市历史学会的成长与上海史研究的兴起。他表示,这一过程也凸显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兼容并蓄,更离不开唐振常等老一辈学者们的杰出贡献。郭长刚教授从比较的视角出发,认为西方话语霸权之下传统社会应当如何转型发展是上海都市化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全球化比较视野下的上海史研究是未来学界的重要方向。在开幕式中,主持人苏智良教授回顾了往届上海都市化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并表示本次会议以“从开埠到开放”为题,也是向开拓上海史学术道路的前辈学者致敬。
开幕致辞之后,卢汉超 、熊月之、高纲博文与苏智良相继发表了本次大会的主旨演讲。
来自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卢汉超教授首先宣读了论文《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几次重大转折和辩论》,指出就城市规划发展而言,开埠后上海有过影响深远的四次大辩论,分别是华夷隔离之争、华洋杂居之争、上海城墙之争、租界地位之争。虽然每次辩论似乎都是在外力压迫下不得以而为之,但每次辩论的结果都促成了城市发展方向的转折。所有这些争辩讨论在当时的出发点是市政,核心是变革,结果是促成了城市的进一步开放及发展。卢教授认为,上海从1843年开埠后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从一个偏居海隅的县城发展到中国第一大城和世界级的大都市,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极为罕见,其中不完全是商业因素,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革命战争都导致了城市发展方向的变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熊月之教授随后宣读了其《上海开埠、华洋混处与中外利益共同体体》一文,指出近代上海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作用,意外地成为中外利益共同体。治外法权、租界存在、战时中立是这一共同体形成的政治前提,上海开埠、华洋混处则是其中最原初也是最关键因素。这一共同体发轫于小刀会起义以后华洋混处局面的出现,定型于庚子事变以前,其突出影响表现为持续增强租界安全岛功能,与超常的自我增强功能。其安全系数与生产要素集聚互为因果,其溢出效应影响到整个上海地区,对于各类有权、有财、有才的人,吸引力特大,包括政要、遗老、政客与众多文化人。这一共同体明显地呈现西强中弱、西主中辅特点,但中国在这个共同体中也获得巨大利益。上海能够成为中国多功能经济中心、民族资本主义大本营、历代政府主要财税来源地,上海能够吸纳那么多的人口,成为中国多种人才高地,都与这一共同体密不可分。
之后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马军教授宣读了日本大学名誉教授、原日本上海史研究会会长高纲博文教授的《日本的上海史研究——以日本上海市研究会的活动为中心》。高纲教授表示日本上海历史研究会一直致力于深入研究上海史,特别是近现代上海的发展和演变。学会不仅为日本学者与中国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同时也试图弥合学术研究中的“上海”与大众文化中的“上海”之间的差距。学会的工作也包括对上海日本人社区的研究,进行各种访谈调查,整理相关资料和照片档案,以更好地了解上海日本人社区的历史和特点。学会还关注上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战后的发展。日本上海历史研究会在过去的33年中,通过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和出版工作,为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中日学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丰富了对上海多层次社会网络和文化特点的理解。
最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宣读了《上海:一座全球城市的成长史——从开埠到开放(1843-2023)》一文。苏教授梳理了上海自1843年开埠至今的历史事件,概括了上海这座城市在过去180年的都市化历程,强调了其作为东西方交汇点的地理位置、商业文化传统、开放精神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苏教授认为上海在不同历史阶段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逐渐从一个地区性港口城市转变为国际性城市,成为中西贸易的重要枢纽。进入20世纪后,上海成为东亚的金融、商业、外贸和工业中心,同时也催生了海派文化的兴起。在抗战时期,上海对犹太难民的援助展现了上海大都市的人道主义精神。新中国建立后,上海被改造为工业制造城市, 1990年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吸引了大量投资和移民,成为中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苏教授指出,上海的成功秘诀在于开放、创新和包容的城市精神。
除了大会的主旨演讲之外,本次学术研讨会还开设“晚清政局与近代上海”“新城市、新探索与新成就”“外交与外侨”“城市史”“海派文化与城市精神”“都市文化”“《新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专场”“历史地理”“人物群体研究”“工业、工人与工运”“史料与历史书写”“移民与外侨”“城市更新”“社会治理”等专题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还设有线上国际会场,邀请海外学者一同讨论上海开埠180周年以来的重要学术议题。
本次学术研讨会另设中学教师演讲专场,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上海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办,上海历史学会与徐汇区图书馆协办。本次中学教师演讲专场在徐家汇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邀请了来自上海近10所知名高中的历史学科教师围绕上海历史脉络与海派文化发展的主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