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用“省+市+区”联动引才模式,青岛“山东一名校人才直通车”驶进上海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 通讯员 吕鸿飞

  秋季是招引年轻后备人才的绝佳时机。此时,应届毕业生面临走入职场,已就业者也想在岁末前跳槽找寻更理想的工作,造成了每年该时段成为人才流动的高峰,素有“金九银十”之称。

  青岛市人社部门抢抓“秋招”黄金季,于9月27日至28日南下上海,在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连续举办“山东一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帮助用人单位“招贤纳士”的同时,也赶在“双节”前为高校学子们送上了一份“超‘职’大礼”。

  

  省、市、区三方联手,优质好岗“职等你来”

  “活动从山东省、市、区特色出发,坚持高端引领、产才融合,聚焦重点企业和高校院所,切实增强对在沪高校学子的吸引力。”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传华介绍,“此次,青岛市属单位有30家,占所携单位的60%,其中西海岸新区19家,占了半数以上。”

  据悉,本次招聘推介活动系山东省今年首次启用“省+市+区”联动引才模式,形成了重点用人单位信息归集的集聚效应,营造了“感知齐鲁、了解青岛、走近西海岸新区”的浓郁人才交流氛围。全省共有50家用人单位“联袂出击”,提供257个优质岗位近5800个人才需求。截至目前,在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招聘活动已吸引800余名毕业生进场求职应聘,收取简历1900余份。

  

  记者了解到,本次前往招聘的单位中,既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这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中石化齐鲁分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这样的大型国企或知名企业,还有赛轮集团、芯恩(青岛)集成电路、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企业参与。这50家单位提供的岗位涉及电气自动化、工程建筑、机械、计算机IT、交通船舶、教育、信息技术、医疗卫生类等诸多领域。其中,人才需求硕士以上学历的约占72.4%,博士层次人才成了不少高校、科研院所亟需的“香饽饽”。待遇方面,本次赴沪的用人单位也是“各显神通”,有的主打“高薪牌”,如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青岛四方思锐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给出了最高100万元的年薪或补贴;有的主打“福利牌”,如青岛滨海学院为员工提供科研经费、住房、子女入托等待遇。青岛浦芮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为员工提供股权激励、光谷公寓等待遇。

  

  双选、推介、座谈三路并进,打出引才“组合拳”

  高校是青年人才的主要供给源,如何进一步创新校地人才交流互促模式,打造政产教融合发展新样态,是摆在青岛面前的一道“抢分题”。

  青岛黄海学院HR张延军说,“以往我们招人都是‘单兵作战’,招聘效果不好,这次终于体会到‘抱团校招’的优势了,双选会把资源集中起来,‘伯乐’和‘千里马’都有了更多选择空间,大幅节约了引才成本。”在上海,青岛黄海学院将参加全部的3场双选会,并带来口腔医学、基础医学、计算机类、大数据类、人工智能类、外语类等岗位,招收人数达200人。

  复旦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丁华宇,在“双选会”期间,通过西海岸新区人社部门联系到了中科航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双选会’这种形式特别实用,我们依托政府部门的架桥搭台,获取了不少宝贵的人才信息。”中科航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谢靖华认为。

  

  “西海岸正青春,诚邀复旦大学的莘莘学子共同奔赴青春西海岸的星辰大海。”青岛西海岸新区副区长薛山在新区推介中向复旦大学的毕业生们发出了邀约。

  除双选会外,本次“直通车”系列活动,青岛市还积极利用举办推介会、校地座谈会等方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贯通融合,提升城市与人才间的“甜度”,增强城市与高校的“粘度”。

  据悉,为进一步深化与各重点高校的人才交流合作,近年来,青岛市加快建设校地引才联动机制,现已建成21个招才引智工作站、3个实习实训联络站和24个高校就业服务站,地区间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高效成事双向赋能的网络正日益织密。

  

  政策、平台、服务三招齐发,促使“流量”变“留量”

  “我们将以一流人才生态,集聚更多一流人才。涵养这个生态,需要政策引领、平台赋能和服务保障。”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引进部部长刘京玉向记者展示了《青岛市青年人才政策小红书》,这本“小红书”涉及高校毕业生落户、档案接收、补贴申报、创业服务等内容,分类清晰、设计精美,兼具政策查阅和笔记本等实用功能,细微周到处处彰显引才诚意。

  相对“北上广深”,新一线城市节奏较为舒缓,生活压力较小。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53.64%的应届生表示最理想的工作城市是新一线城市。在新一轮的“抢人”大战中,几乎所有的新一线城市都纷纷抢滩、全力施为。青岛当然也不甘于人后,除在引才关口“尽锐出击”外,聚焦政策、平台、服务等多维发力,推动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优质微生态加速形成。

  

  政策方面,青岛对来青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按照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1200元、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800元、本科毕业生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最长36个月的住房补贴;对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唯一商品住宅的研究生,按照博士研究生每人15万元,硕士研究生每人10万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安家费;国(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全日制在读、在被认定为研究生实习基地实习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发放3000元的实习生活补贴,在读期间每人累计最长发放3个月。

  平台方面,结合博士、留学回国人员、毕业生等不同群体需求,在全市先后培育了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博士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湛山创客工厂等一批创业孵化基地,为各类人才提供场地支持。2015年以来,建成市级及以上创业基地(园区)1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累计入驻创业实体7900家,带动就业4.2万人,发放园区奖补资金8700余万元。此外,建立了1700多个专家工作站、271个博士后站,累计吸引7300余名博士后聚青发展。

  服务方面,青岛提升青年人才服务“一件事”联办平台效能,集成人才落户、学籍确认、补贴申领等13项毕业生来青就业高频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打造了“198”大学生服务总站,为来青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介、政策经办、实习推介等九大板块服务,构建青年人才聚青一站式综合服务枢纽。青岛已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连续11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在202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由第13位上升到第11位。

  刘传华表示,“11月前,青岛市还将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组织2000余家用人单位赴西安、哈尔滨、济南、烟台等地50余所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预计提供招聘岗位超4万个,招揽各类人才约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