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演王佳俊、朱洁静进校园,分享舞剧背后故事
10月24日晚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演
王佳俊、朱洁静
携上海歌舞团成员走进复旦校园
分享台前幕后故事
作为复旦新学期推出的“文化校历”
“星耀相辉”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首场活动
抢票渠道一经开放
仅5秒,票就被秒光
晚上7点,相辉堂座无虚席。李侠饰演者王佳俊、兰芬饰演者朱洁静挥舞着手臂,走上舞台,通过分享会,带领我们走近电波背后的故事,分享如何将历史文本融入舞蹈和光影的交错之中,打动身处和平岁月的观众。
“要对观众、舞台和这些可爱可敬的角色负责”
2019年首演以来,《永不消逝的电波》至今已演出560多场,依旧保持着“一票难求”的盛况。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再现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红色魅力,经久不衰。谈及《永不消逝的电波》出圈的秘诀,朱洁静说:“我们报以真心和对人物的敬畏,把最真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奉献在舞台上,奉献给今天这个时代的观众。”通过新时代的舞台艺术方式,《永不消逝的电波》传递牺牲小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唤醒我们血液中的红色基因。
500多场演出,两位主演不断加深对角色的理解。“每一次演出后,我确实感觉在一步一步走近这个角色。”李侠的饰演者王佳俊分享道,“很想让这个角色在舞台上‘复活’,让他在舞台上好好地再活2个小时。”他把自己作为容器,将李侠的灵魂注入,在舞台上真切地感受着他革命信仰永铸的一生。
大幕起,角色鲜活;大幕落,角色离开。在一次次的见面与告别中,王佳俊从未觉得角色离开过自己。受角色启发,在现实生活中他做了一个浪漫的决定:向党支部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颇有意思的是,在舞剧中李侠介绍他的妻子兰芬入党,而在现实中,王佳俊的入党介绍人则是朱洁静。
一部舞剧,跳了500多场,会变得麻木、机械吗?“不会!”兰芬的饰演者朱洁静如此回答。她把每一场演出都当作一次加法。在她看来,一样的音乐、动作、表演者,但观众是不一样的,而这是最重要的。“你要对观众、舞台、这些可爱可敬的角色负责,对自己的专业负责。” 她始终遵循“百场如一”的法则——“对职业的责任心和敬畏感推动着我把每一场演出都当作第一场,最新鲜的第一场”。
如何理解“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是贯穿舞剧的价值理念,凝练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精神内核。主持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赵惠俊曾在一门课程的最后一节课以此句收尾。如何理解这句话?座谈中,三人就此展开讨论。
“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段文字爱上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爱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爱和信念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只要有生命,爱与信念就存在。”朱洁静畅谈。
这句话还有另一种表达:“长河无声奔去,他们的身影从未走远”。赵惠俊认为这种表达太过具象化,“他们的身影” 完全落实到剧中的两个人物身上,没有给到一个共情点。“而‘唯爱与信念永存’指的不仅是他们俩有爱和信念,我们也有爱和信念,我们也可以像长河一样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舞剧中这群可爱的人,因为信念牺牲小爱,成就万家灯火的大爱。“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所坚持的那份爱和信念,我们不要失去爱的能力,要将爱蔓延。”朱洁静鼓励复旦学子坚守“爱与信念”。
“打磨舞剧,这种精细的、像工业化的研究,最终呈现出一种浪漫”
谈及双方在舞台的表演细节时,王佳俊讲起舞剧中朱洁静呈现的一段特别鲜活的动作——舞剧场景中,每日清晨,兰芬都按惯例送丈夫李侠上班。临近门边,兰芬常说“等一下”,随即为李侠打理衣服,而后叮嘱一下,表达一下不舍。
一声叮嘱,在整个舞剧当中可能无关紧要,但就是这一小小叮嘱,朱洁静都会细细打磨,“记得早点回家”、“煲了汤”、“路上注意安全”等字句里倾注了她的观察与研究。“生活的细节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化学反应”,这让她每次演绎出不同的“再见”状态。正是这些熠熠闪光的舞台细节,让兰芬这个角色更加鲜活。
在她看来,“生活中的细节可以成为表演中的心理支撑,这种精细的、像工业化的研究,会呈现出来一种浪漫” 。
这种浪漫,他们在细致的打磨、精湛的演绎中坚守。回忆剧中的一幕一幕,朱洁静表示自己时常会被王佳俊的一个背影、一个回眸、一种能量感染,但要说印象最深刻的,是舞剧《电波》最后一幕:李侠坐在发报台前,非常笃定地发报,眼睛里没有痛苦、害怕、畏缩,有的是坚定、光和相信。“那个时候我看到的是挺直的中国青年的脊梁”。
饰演一个红色英雄人物,王佳俊认为“像打开一道时空之门,让我们回到了过去。”回看最初的演绎过程,他说:“当我们排完某一段舞蹈,你会发现很多演员都在被感动着。红色故事有它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深藏我们血液之中,随时会被唤醒。”
如何进行英雄题材的创作?王佳俊表示,老故事要不停地去装进新的瓶子,不断被拿出来让观众去回味,当我们徜徉在世界文化的海洋中,不要忘记“我们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英雄,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记忆”。
“唯有感性最能打动人心”
观众互动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希望与主演们交流对舞剧与艺术的思考。
朱洁静出演的《朱鹮》和 《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两部舞剧,2021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林芳怡都看过。“兰芬没有惊艳的外表与波澜壮阔的人生,这一角色吸引观众的独特魅力在于何处?”
回答提问前,朱洁静先是回忆起自己出演另一部舞剧《朱鹮》时的心态,“那时我对‘美’有一种执念,认为‘美’是唯一的目的”,她坦言最开始并没有意愿出演兰芬这一角色,因为她不美,没有鲜艳的旗袍与华丽的装饰,只是一个平淡的、“贤内助”式的女子角色。然而在不断让自己成为“兰芬”的过程中,朱洁静慢慢发觉曾经那个只追求美的自己有点“幼稚”,对舞蹈和表演的定义肤浅,“兰芬的魅力在于,她可以是我们的外婆、我们的妈妈,是世间千千万万的女性,她的美是一种平凡的、带有烟火气息的劳动的美。”
在舞剧中,有许多激烈的舞蹈与温情的情感共存的桥段,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如何寻找到平衡点?复旦大学学生舞蹈团成员、2021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本科生陈奕颖提问。朱洁静认为,舞蹈是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所有的动作都需要以机械般的理性去设计、控制和完成,但一旦打开感性的窗口,情绪就会影响肢体的发挥,因此演员必须学会保持理性与感性的高度平衡。“但我相信,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感性这一部分。”朱洁静说,演员需要与角色产生共鸣,只有当演员真正理解、共情角色的所感所想,才能真正找到“通关的钥匙”。
晨曦中的《渔光曲》表演
互动环节结束后,复旦大学学生舞蹈团的同学上场,为大家表演《渔光曲》这一经典片段。
来自上海歌舞团的专业舞蹈演员为观众们带来《渔光曲》的表演。音乐缓缓响起,蒲扇摇曳,柔光氤氲,一瞬间仿佛穿越了时光,看到老上海弄堂里,柔情似水的女子迈着轻盈的舞步,踏着和煦的晨曦,翩翩走来。一颦一笑,尽显艺术的高雅格调。
师生们被舞台艺术表达与审美体验深深折服,分享会在这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中走向尾声。
随着“文化校历”的推进,未来,课堂上、校园里,师生们将有机会邂逅更多高雅艺术。
来 源
校团委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章佩林 刘栩含 段瑞怀 张泽熙
摄 影
成钊 廖恒 寸菲 池冬琤 吴睿涵 陈知佳
责 编
汪祯仪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上观号作者: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