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放弃入学资格:“录而不读”可以理解但不宜提倡
□曾晓涛 (暨南大学)近日,暨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拟注销内招本科入学资格新生名单的通知》,通知内容显示,对81名未报到或申请放弃入学的内招本科新生,学校将统一注销其入学资格。所谓“内招本科生”指的是有别于港澳台和海外学生,经过高考选拔的学生。暨南大学作为“211工程”和“双一流”高校,其高考录取分数线并不低,这81名同学想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放弃入学资格的选择。(10月28日 顶端新闻)笔者以为,考生“录而不读”的做法可以理解,但并不值得提倡,因为这种行为对考生本人、教育资源、学校声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查阅暨南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计划可以发现暨南大学2023年在全国招生4905人,放弃入学资格的81名新生约占总人数的1.65%,可以说,放弃入学资格只是极少数人的选择,至于这81名学生放弃入学的原因则有可能是对专业和学校不满意、经济条件、出国、家庭变故等等。无独有偶,同为211工程石河子大学2023年有125名本科新生放弃入学资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3年有44名本科新生放弃入学资格;在考研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录而不读”的现象也普遍存在,2022年,中国政法大学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2019年,苏州大学有68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湖南大学有69名研究生未报到……虽然“录而不读”只是极少数人的选择,但这无疑是一种具有较高风险的行为。对于选择放弃入学重新高考、考研的人来说,考试具有风险性,考生需要承担多花费一年时间但考试失败的风险。而对于出国、参加工作的人来说,在诚信体系日益完备的今天,考生在将来可能需要面临被列入诚信档案的风险。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招办于2018年出台政策,对2018年录取后不入学实际就读造成招生计划浪费的,2019年报名参加高考将限制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量,另外,考生失信事实也将被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作为高校对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据。对于高校来说,每年的招生计划是固定的,学生没来报到,高校也不能进行补录,如此一来必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一边是被录取的考生放弃入学资格,另一半是想入学的考生面临“无学可上”的尴尬困境。而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研究生导师每年可带的指标本就有限,如此行为将导致部分研究生导师收不满学生或无学生可带,扰乱高校正常的招生秩序。另外,如果一所大学时常发生学生录取而不来报到的情况,将对大学的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每年放弃入学资格的考生只是极少部分,但公众和用人单位可能会因此对高校的声誉和育人质量产生怀疑,进而对高校的办学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总而言之,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双一流”大学的入学资格仍然相当珍贵,出于各种原因可以理解考生的放弃行为,但考生和高校仍应努力减少“录而不读”现象的发生,减少对考生、教育资源、学校声誉的伤害。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