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被瓶子坑了?语文教材该怎样讲科学

       伊索寓言《乌鸦喝水》是小学一年级课本上的文章,简短明了,寓意深刻。但是,最近,这只喝水的乌鸦火了!

      这则寓言故事出现在人教版、长春版、北师大版和西安师大版的教材中,瓶子却形状各异。有视频进行实验后称,只有西安师大版的瓶子才能让乌鸦喝到水。不过,随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实验对之进行了反驳。

      水能否升至瓶口,与水深、投放的石子大小都息息相关。反观教材的插图就会发现,个别教材的确没有顾及水深和石子大小,因而出现瑕疵。

      【主持人】

      章衡 东方今报评论记者

      【嘉宾】

      王士祥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彭邦怀 郑州安然作文培训学校校长、知名教材挑错人

   

      该不该纠结于瓶子

      主持人:你们对各地出现的“乌鸦喝水”瓶子实验怎么看?

      王士祥:人们有实证精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乌鸦的执著与聪明,不要过分纠结于瓶子。

      彭邦怀:在《乌鸦喝水》中,瓶子是让学生更直观理解文章的契合点,所以要符合内容,比如文中提到瓶子“半瓶水,瓶口小”。教材和艺术品不同,要准确和规范,不是编者喜欢什么样的瓶子就配个什么样的图。

      讲故事还是要真实

      主持人:对这件事,有两种对立鲜明的观点。一种认为,小学课文最主要是让孩子明白人生道理,只要故事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就没什么问题。另一种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谙世事,对于课本信息是完全吸收的,课本需要严格遵守客观真实性。

      王士祥:课堂上,老师不妨设置一个环节,让同学们帮帮乌鸦,看什么样的瓶子、如何放置石子能让乌鸦喝到水,这样的课堂延伸把科学与爱心融到一起,不是更好吗?

      彭邦怀:我对“故事只要能接受就行”的观点,不敢苟同。教材在孩子心目中就是最权威的,就是标准答案,不能有瑕疵。这不是接受范围的问题,是原则问题。

      文学和科学必然对立?

      主持人:引发讨论的不仅仅是乌鸦喝水的瓶子,还很快扩展至内容。有人说,童话创造如果都要依据于科学考证,还谈何想象空间。语文教材属于文学,就不必遵循科学吗?

      王士祥: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正确的。教材性质确实有所不同,神话故事哪一个经得起考证呢?它带给孩子的是想象力的培养,是人文情怀。

      彭邦怀:文学创作,那是在说作家的作品。学生在小学阶段还在打基础,为他们展示文学创作,那是在耍弄文采。学生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进行文学创作。他们需要严谨的教材,需要有生活基础的教材内容。

      教材有没有纠错机制

      主持人:课本中出现像乌鸦喝水配图这样的瑕疵,有没有规定必须更正?

      彭邦怀:据我了解,教材是没有纠错机制的。出版社编写、审定都是教育系统内部完成的,也就是自查自纠,如果能引入第三方的话会更好一些。

      主持人:小学语文教材里曾被大家发现很多瑕疵,是什么原因?

      王士祥:这和编写教材者的学科愿望或者目标有关系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敢妄言。

      彭邦怀:我觉得,之所以被我发现那么多瑕疵,主要是有些出版社,编者不接地气,基层经验不足。

      教科书是国家强制推广使用的,可能有关人员忘记了自己编写的是教科书,把自己的所谓风格或观点强加进去,搞不切实际的争鸣以突出自己。

      另外,教材的审定者是政府官员,不是专家学者,有些人治学态度不严谨,学术不端正的人走政治路线当了官,结果可想而知。

      文学性和科学性如何和谐相处?

      主持人: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文学性和科学性如何和谐相处?

      王士祥:文学性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素质。语文课要定位准确,不要占领科学课的阵地,完成自己的学科任务就行了。至于科学性,虽然不能置之不理,但也不要因为刻意强调科学而忽略了应有的想象思维和浪漫情怀。

      需要注意的是,编教材的专家不要过分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改编原本经典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贴上各种标签,最后远离了原作者的本意。

      彭邦怀:既然制定教材有标准,就应该严格地按照标准来执行,过于夸张是不负责任的。

      主持人:虽然课本中的瑕疵可以由老师设置启发学生思考的环节来修正,但是瑕疵就是瑕疵。倡导科学性并不会否定文学性,像插画之类能从科学出发画得更好的,就不应该忽视。语文课本是否应该壁垒分明地拒绝加入科学考证的成分呢?我想,在小学生的思维里,不会把语文和常识的含义分得那么清楚。

   

      伊索时代的容器

      是透明的吗

      □东方今报记者 孙川川

      最近,认真的大伙儿可把乌鸦玩坏了!既然都想通过科学手段证明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那我也就俗一把,不过咱既不请物理学家,也不请化学专家,就冒充一把考据学专家。

      乌鸦喝水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伊索是谁?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这说明了啥?说明喝水的这只鸟,至少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

      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伙儿,那会儿在荒郊野外,想找个透明容器,呵呵,门儿都没有。既然容器不透明,乌鸦又不是透视眼,只能从窄口容器的口部往里看有没有水。

      如果是窄口容器,想看到里面有水,那水量起码得足够多。丢一些石子儿,你说,它咋能喝不到?

      吹毛求疵找寓言“科学性”碴的同学们,你们都没有注意 到这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