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育乱象频出背后:有机构卷款跑路 有家长排队交钱

  

  

  “

  自疫情后,以在线教育为形式的校外培训机构和教育类app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冒出。

  以霸屏之势席卷而来的不仅仅是“补习焦虑”,还有资本助推下变本加厉的在线教育市场乱象。

  因此,近日在全国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必须对此现象严加整顿,为在线教育筑起一堵合规、有序、健康的发展围墙。

  ”

  ??????

  

  漫 天 营 销

  “网校就上学x思。”

  “帮帮帮,网课上作x帮。”

  “新学期,你的课程我买单。”

  “上网课用x辅导,做练习用x题库,

  找解题方法用xx搜题!”

  这些广告词你是否感觉耳熟能详?

  电视剧中插广告,综艺节目的赞助商,各类明星的出镜代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这些线上辅导班“烧钱式”的营销广告所洗脑。

  在线教育源于资本,而依赖于教育者。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疫情期间它们为无法出门却又汲汲于提升自我的学生提供了不少便利。

  但同样,也正是在资本的助推之下,一些线上培训机构为了获取客源,不把钱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而专注于在各大媒体上打着花里胡哨的广告。

  一时间,线上教育似乎变成了一种快速来钱的盈利方式,各大教育机构都争抢着分上一杯羹。

  为此,部分机构通过打折、返现等哄骗手法,诱导家长超期交费,之后以“停业”为借口敛财跑路;还有的在app中插入引导消费或是垃圾游戏等内容的入口链接,很容易让人误点。

  这些现象虽然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国家也明确表示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60课时的费用),但总有人能变着法地钻空子,而等到东窗事发后再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也为时已晚。

  

  除此以外,铺天盖地的营销也在潜移默化地加深家长与学生的教育焦虑。

  它们营造了一种所有孩子都需要参加培训的氛围,加之在广告中不停暗示在线教育效果卓然的宣传语。

  譬如“20课时掌握90%必考重难点”,“重点学校也在学的写作课”,以及“xxx位学生在这里考上四校”等。

  此类话术对于正在备考的学生以及殚精竭虑的家长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哪怕我明知他夸大其词,但当我看到身边的孩子都在纷纷补习时,又怎能让自己的孩子屈居人后。

  

  注 水 师 资

  培训机构的激烈竞争带来了第二个问题:

  师资水平以及教育质量能否过关?

  补课看什么?家长们看招牌,看名师。

  机构也深谙此道,所以它们的宣传广告上永远贴着复旦交大的优秀毕业生,或是带出过无数四校学子的某某教授。

  加粗描红的学历和看似华丽的教学经验,就像一个浓厚的滤镜,美化了补课老师们本身的能力,也模糊了家长们辨别的双眼。

  但他们是否真的名副其实呢?

  

  

  线上大幅增加的学生数量,层出不穷的竞争机构,名师择良木而栖,一些名不经传的机构势必面临大量的教师缺口。所以师资造假、资历造假,就成为了这些机构吸引眼球的手段。

  虽然机构对外宣称每个老师都有教师资格证,但事实上未拿到教资就已经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比例在50%以上,更别提中小型机构和鱼目混珠的线上培训班。教资并不是判断老师教学能力的唯一标杆,但它作为这个行业的最低门槛,自然应该达到。

  由于大多家长不希望孩子的老师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缺少能力、缺乏经验,但事实是现在大多数老师都是一毕业就来机构的,那么为了让家长们“放心“,机构就必须对老师的资历进行美化。有的只是对其润色,而有的则是改头换面将一位新老师包装成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教授。

  

  但这些并不能实际性地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所以大部分机构会选择聘用在校大学生来进行线上的兼职家教。

  他们通常就读于985、211,有着优秀的绩点和丰富的校园履历,但这些闪光的标签究竟能否与“教得好”挂上等号仍然值得商榷。特别是在1对1的线上补习中,还存在部分学生请求其大学生家教为其完成作业的现象,学生的老师碍于情面也往往难以拒绝。

  这样的补习明显丧失了本身的意义,而当师资不能得到保证,学生们又能否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收益呢?

  

  乱 象 丛 生

  此外,部分在线教育产品还存在隐私泄露和数据安全问题。

  想必家长们都接到过不同教育机构的骚扰电话吧,明明没有报过名,对方却掌握了孩子的姓名、学校、家庭电话。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20起教育类app因涉及泄露个人信息而被被点名批评。

  报名补习班必然需要家长提交学生的身份信息及资料,而比起线下的纸质填写,在大数据的影响下,线上的信息泄漏只会更加猖狂。或许你只是在某平台上点击注册,但后台系统已经记录了你的所有数据资料,可谓是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面对以上诸多乱象,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应该严格准入和督查机制,对机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等开展全方位治理;加强对媒体和广告投放平台的监管和问责;加快落实评价改革方案,以彻底改变培训机构对教育资源的“绑架”和“裹挟”。

  同时,也应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课后服务能力,发挥中小学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

  

  尽管代表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方针,但我们知道,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家长不断自我加码的行为,才给了校外机构不断地发展线上教育的机会。

  线上补课虽是疫情影响下逼不得已的产物,但一年多以来,家长们也习惯了线上补课的安全与方便。较于线下来回奔波和家长接送,线上培训更节约时间成本。

  归根结底,这些政策能否从根源上杜绝线上校外培训带来的问题,我们心中也自有数。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补课早已变成了一种刚需和标配。面对日益增长的同辈压力和内卷竞争,除了天才少年,似乎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因为其他孩子都在学,我们不学的话,

  就很有可能被落下,

  到时候想补都来不及了。

  肯定累啊,家长和孩子都累,

  但没办法啊,还是要补……

  效果啊,有总归多多少少是有的,

  肯定比不上要强一点。

  家长们比孩子更希望减负,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轻轻松松考上名校呢?如果学校可以提供更多样化、更高质量的课后教育,谁又会选择校外补习呢?

  但现实是,家长们的需求无法在校内消耗,也无法抛开“分数”和“排名”,没有人敢以孩子的一生为赌注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大家只能顺遂潮流在补课机构之间碾转奔波。

  

  纵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家长们也不用过度焦虑,盲目地报名补课,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更多地要依据自己孩子的需求对症下药,冷静理智地挑选靠谱的补课机构,在学习之余也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或许终有一天,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做到真正的“减负”,不再做“提线木偶”,孩子随心成长。

  最后祝各位读者春分快乐!

  

  版权声明:本文系上海中学生报中考发布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须标明出处或原文来源。

  上观号作者:上海中学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