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担任校长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五大虎将,他们后来结局如何?
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这是他军人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蒋校长”这个词也像是一枚无形的勋章,在他身上彰显着荣耀与标识。
毕竟黄埔军校出身的众多将领,在不久的将来都成为了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一声“蒋校长”,便足以彰显蒋介石办学的成功之处。
那么为什么在战争纷纭的时刻,蒋介石能成功地担任校长呢?作为校长,他培养的五大虎将,后来结局都如何呢?
蒋介石
蒋介石何以成为蒋校长?
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众所周知,是由于孙中山的大力推荐。孙中山对于新民主主义的推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蒋介石也是他忠实的拥护者。
在黄埔军校筹建的时候,各路军阀也不忘安排自己的亲信进行进入这个新兴军校的顶端。孙中山在众人各式各样的推荐中,撂下了一句狠话:如果不让蒋介石当这个校长,这个学校宁愿不办。
这是何等的坚决与肯定,一向重视忠诚的蒋介石听到这样的举荐,应当是内心备受鼓舞的。
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器重蒋介石,自然有蒋介石值得他提拔的地方,比如之前陈炯明发动叛变,蒋介石亲自赶到广州,与他并肩作战。孙中山由此把这位跟自己并肩作战的人提升到一个自己可以信任的手下的位置,后来派奖蒋介石到苏联学习。
在孙中山的心中,蒋介石是最适合黄埔军校的校长的。蒋介石也无愧于孙中山的信任,黄埔军校班的有声有色。在此期间,培养出了五名虎将,这五名虎将,有的后来是共产党阵营,有的后来是国民党阵营,他们是谁?为什么会被称为黄埔虎将呢?
蒋介石演讲
陈赓
蒋介石欣赏陈赓这是众人都知晓的一件事。
1925年,陈赓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参加了东征。也是在这场东征中蒋介石差点自尽。
当他前有虎狼后有豺豹,全然看不到一线希望,带着怀疑与遗憾准备了解自己的生命的时候,一个毛头小子冲上来,扛起“校长”就跑。这个毛头小子就是陈赓。
当时战事失去了控制,大部分蒋介石曾经引以为豪的学生在生死关头选择了自己逃命,面对敌人的冲击时自我保全虽然是明智或者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一手培养这些军人的蒋介石来说,不免觉得自己的这些心血到头来是一种嘲讽。
但正是陈赓这一举动,让蒋介石瞬间五味杂陈,竟还是有这样勇敢与坚毅的学生,能够在慌乱中记起“校长”,表现得极为勇猛。
陈赓
陈赓不仅仅背着蒋介石逃了出去,他后来还继续跑了很长一段路,顺利把救急的信送到了周恩来的手里。
后期陈赓坚决地站到了共产主义的阵营,虽然蒋介石十分欣赏并真诚的挽留陈赓,但是这个爽脆的小伙子像当年不假思索被这蒋介石跑一样,也不假思索的不为蒋介石的挽留所动。
陈赓战功卓越,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他曾经参加过越南反抗法国的战争,精心准备后,一举取得大胜,让法国军官惊叹他的作战才能。
陈赓
陈赓将军性格幽默,活泼好动,有次在毛主席开会做汇报的时候,突然站起来,径直走向主席,结果拿起来主席的杯子猛喝水,道:天气太热了。
如此爽直真性情的性格也让陈赓获得了众多同窗的情谊。
陈赓在南昌被抓的时候,黄维、胡宗南、胡琏等人曾经联名上书,请求放了陈赓。可见陈赓将军的个人魅力足以让立场不同的人深为折服。
1962年,患有心肌梗塞的陈赓将军在上海病逝。
在陈赓将军被抓的时候,曾提到有个叫胡琏的人联名帮他求情,胡琏也是著名的黄埔五大虎将之一。
陈赓
金门王胡琏
胡琏是黄埔四期毕业的学生,他的作战能力及指挥才能也极为出众。胡琏跟胡宗南并称为“二胡”。但是胡琏的作风及作战能力远在胡宗南之上。
胡琏最在石牌保卫战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人气魄,在这场战役中,爆发了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刺刀战,石牌地理位置险要,位于湖北西部,如果石牌失陷,四川、重庆以及西南地区都将面临重大冲击。所以蒋介石命令陈诚派部队死守石牌。
这个重任落在胡琏的身上,他带领十八军十一师保卫石牌。接受任务后,胡琏祭拜天地,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誓死与要塞共存亡。
他守攻结合,夺取被日军占领的山头。镇守石牌,阻击了日军火力,胡琏在这一战斗中大放光彩,被蒋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胡琏
胡琏作战,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比如在南麻战役中,胡琏依靠敏锐的洞察能力,觉察到华野可能会对其展开攻击,于是龟缩开始挖子母堡,进行防御。
果不其然,粟裕带领华野四个纵队对其展开进攻,在胡琏巧妙的防御下,华野猛攻三天三夜也就没有攻下。
后来华野下了命令集中火力进行攻击,由于援军迟迟不到,胡琏在万分绝望下,带领司令部成员跪拜天地,虔心祈祷,巧合的是,恰好天降大雨,连续下了七天的大雨,解放军部队也因此推迟进攻。
陈诚得知自己的嫡系部队遭遇围攻,不惜一切代价,调兵遣将,解救被围困的胡琏部队。后来25师跟64师先后赶到,阻援的部队不敌后,激战撤退。由此胡琏依靠出色的防守能力及“武运”赢得了防守的胜利。
胡琏
不得不说在防守的未雨绸缪上,胡琏比国民党的其他将领要更为谦虚谨慎一些。
胡琏率领的第十八军,战斗能力稍弱于七十四师,但是几次都避免了被全歼灭,也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中,最后被消灭的一支部队,所以从战略战术上,胡琏的领导是非常有成效的。
在国民党的宣传中,除了对共产党的诸多大将打击贬低之外,对于自己派系的张灵甫、黄维、黄百韬等也颇有微词,但是唯独对于胡琏确是认可赞赏有加。实际上胡琏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智勇超群。不愧于黄埔五虎之一的名号。
1949年在进门古宁头村,胡琏与李良荣的兵团便让登陆进门的解放军吃尽了苦头。取得了金门战役的胜利。
1952年,互联被国民党授予上将军衔,1977年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胡琏曾经在金门创办了金门高粱酒酒厂,酒香绵醇,至今仍是当地重要的税收来源。
胡琏
林彪
林彪也是当年的黄埔五虎将之一,不过与其他四人不同,其余四人成败也好,始终走着自己的军人之路,而林彪最后却发动叛乱,葬身于飞机失事之中。
但是从作战上看,林彪的军事作战水平是非常高的,他的指挥风格灵活机敏,讲究战术,并不是一味地贪战,也正是这种温敏又灵巧的战术配合,让他很快从战斗中崭露头角。
林彪的性格与其作战风格也极为相似,对自己的战局分析得极为透彻,在战斗中也安稳自若,在长征过程中,抢渡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等,都留下了赫赫有名的战功。
林彪
抗日战争期间,平型关大捷是林彪的成名之战,在战斗中显示了镇定自若,自由灵活的特点,算度精准,预测到敌人下一步的排兵布阵,同时协调火力,配置到位,关键时刻能够下狠手,明确目的。
此外在东北的解放战争中,林彪指挥的军队,一路南拉北打,表现出卓越的大局观念。
他三大战役参与了两个,一路从东北打到白崇禧所在的南端,直至海南岛,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独具匠心的战术布置,让林彪在战场上无往不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也正是由于精于算计,造成另外一方面的唯唯诺诺,不敢出手。
林彪与毛泽东
林彪不打没有把握的仗,所以在朝鲜战争的时候,毛泽东优先考虑让林彪去指挥,但是林彪托病拒绝了,所以毛主席才将彭德怀请回来。
不过总的来说,在减少伤亡的前提下,取得战场上的优势,在军事指挥上,林彪确实是能力出众的。
林彪在战场上表现出逢战必赢的架势,也深得毛主席的信赖。但是时过境迁,新中国成立以后,林彪身上表现出的个人崇拜与排除异己使得他精于算计,最后没有留的自己的退路跟名声。
毛主席与林彪
王耀武
曾经有人将林彪与粟裕的作战风格进行对比,两个人都善于实用战术,同时精于布局计算,但是粟裕算到六七成便敢作战,是算得精细,大的惊险。
粟裕的崭露头角有一个积淀的过程,在红军中,起初较为平凡,最开始跟着住的,后来伍中豪,再后来是寻淮洲。
粟裕一步步积累,有的时候行险乱打一通,但是后期淮海战役的指挥中,粟裕发挥了指挥的出色一面。而其中最为畅快的应当是是济南战役,而济南战役针对的则是王耀武。王耀武,也是当年的黄埔五虎将之一。
王耀武
红十军团当年在皖南被王耀武所带领的旅打败,红军19师师长寻淮洲也牺牲了。所以时隔14年,粟裕已经从一个毛头小红军成长为一个含蓄但具有爆发力的将领,所以他下定决心攻打济南。
“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这个作战口号中蕴含的鼓舞力量可能夹带着当年师长牺牲的痛心。
王耀武在粟裕的口号中成为被动的被捉者,但是实际上在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中,七十四师是战斗力很强的,我们熟悉张灵甫,知道这个镇守南京的将领很是厉害。
但是殊不知张灵甫是王耀武一手提拔起来的。
粟裕
而在张灵甫接受七十四师之前,是因为王耀武的经营,所以,七十四师的名声离不开作为黄埔三期学员的王耀武的功劳。这支军队曾获得蒋介石的飞虎旗,而王耀武也曾经获得军队的最高奖章。
王耀武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抗战胜利后如主山东,在陈毅、粟裕发动的孟良崮战役中,决战阶段,张灵甫被击毙,王耀武泣不成声。
张灵甫不仅是七十四师的军长,也是王耀武一手提拔的爱将,惺惺相惜,他可能遇见了济南也将失守,劝蒋介石放弃济南,转为二线防御,但是蒋介石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在解放军的猛攻下,济南失守,王耀武在寿光境内被俘,开始了战俘之路。
1959年,被特赦后,黄耀武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之前反动,黄耀武也经常被批斗,1968年病逝于北京。
王耀武
陈明仁
林彪打仗很厉害,但是1947年,林彪打了三次的四平却没有打下来,铩羽而归。而当时负责守四平的就是黄埔一期的高材生陈明仁。
陈明仁是一个勇敢执拗的军人,他把军人的荣誉视为高于一切。林彪打仗是希望用最少的代价完成最大的战果,但是穿鞋的怕光脚的,陈明仁这样打仗不要命的将领,在林彪看来可能是吓人的。
陈明仁早年征战表现出了勇敢坚定,曾经在患病休息期间,一跃而起带着战士冲在最前面,在惠州战役中,团长战死,他腰缠手榴弹爬上了城墙。陈明仁身上军人的同仇敌忾表现的淋漓尽致。
陈明仁与蒋介石
后来。陈明仁在湖南起义,成为共产党阵营中的一员。毛主席曾经跟他有过一段对话,问他有什么要求,但是陈明仁非常低调,只是满足于当前被善待的情况。自此之后,陈明仁出任第四野战军第21兵团司令,他带领部队进入广西剿匪,为广西安定立下了功劳。
1955年,陈明仁被授予上将的军衔,但是他保持着简单低调的行事风格,即便自己的家人有想当兵或者走后门的要求,陈明仁一律严肃拒绝。始终保持着一个军人的严肃与自律。
1974年,71岁的陈明仁病逝。
聂荣臻与叶剑英参加他的追悼会,对陈明仁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毛主席与陈明仁
黄埔军校的五大虎将,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发展轨迹,相聚的时候是青春同窗,散开时群星遍布,各自有不同归宿。
陈赓在会见特赦的战俘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旧时同学曾说:如果不是恰逢战争,我们也许是做学问的人,彼此之间的恩怨就不会有了。
时代从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没有恰好地生逢其时,不过各自秉持善意,修养身心,坚持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