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alk|中国古代“归隐”思想的当代解读,来自芝加哥大学艺术史学者分享
《后赤壁赋图》/北宋, 乔仲常
作为博士学者和年轻学子之间学术沟通的桥梁,湾区博士相信对话的魔力,倡导博士与学生之间进行坦诚、开放、有效的沟通。《DocTalk》以一种非正式的聊天对谈为形式?,与更多人分享。
本期《DocTalk》,湾区博士邀请到了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艺术史研究的S博士参与。本次话题围绕着中国古代“归隐”思想在现当代的解读以及海外博士申请这两个话题展开。
S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东亚艺术史,绘画,考古与物质文化方向的研究,师从美国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巫鸿。S博士在湾区博士开设艺术史课题《隔江山色——中国艺术中的山水之意》,欢迎对艺术史、绘画、考古与物质文化等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研究。
H同学,湾区博士学员,加拿大Dalhousie University社会人类学硕士,正在为博士申请做准备。
本期《DocTalk》,左为S博士,右为H同学
本期《DocTalk》包含以下话题的探讨:
“归隐”思想在古代的萌生和演变;如果说“归隐”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一个实体,那就是山水画;
在当代信息大爆炸社会,需要保存自我,进行“互联网归隐”;
学者与作家之别:历史学者是理性的,而作家可以有更多的主观表达;
掌握研究方法论是博士录取的重要考量因素;
科研选题可以更加自由,不要受限于已有的科研思路;
用开放的思维申请学校;研究兴趣很重要
博士嘉宾|S博士 芝加哥大学
学员嘉宾| H同学达尔豪斯大学
为什么古代会出行“归隐”的思想呢?
H
H同学:
S博士好,很多城市人想要退回到农村,比如在乡下建别墅或者民宿,我想知道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在主导。这种现象跟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归隐”思想非常类似。我认为讨论自然环境对人的价值也是在讨论人跟社会和人跟世界的关系的问题。您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归隐的思想吗?
S
S博士:
对,我们先把明清时期四百多年的跨度说的细致一点。
如果说明代之前士大夫有什么明显的精神性,就是这个时期一些哲学流派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比如说理学和心学的发展,都蕴含“归隐”的精神。心学的王阳明提倡人修道是靠自己的悟性,还有点禅宗的意思。但是这不能说是一种士大夫的通性,只能说这是当时学者在研究的最了不起的思想。到了明晚期、清初和清中期我们还受到了很多西方天文学、基督教精神的影响,这时候士大夫精神已经掺杂了一些西方思想。士大夫对于“归隐”的思想又产生了一些转变。然后到了清末就是更强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在整个明清时期去找士大夫的共性是很难的。
我觉得明代很大特点是他对宋代的传承。宋代是我们的这个文人、士大夫文化的一个绝对高峰。虽然它的国力我们现在说很衰微,但它的精神文化一定是中华民族最璀璨的。那么宋代有的东西基本上明代都有并且发扬光大,清代也沿袭了明代的思想,之后又一直延到了现在。所以我觉得不能把明清的思想独立于历史时间线之外。如果要说一个明跟宋完全迥异的地方,我认为是哲学上心学的思想。第一是理学的推动,第二就是外来思想的进入对于我们的这个文人士大夫精神有极大的影响。
至于“归隐”这个概念,我觉得往往都与政治有关,因为朝代变迁出现大量隐士的时候,就是文人不想配合政府了,像陶渊明,他不想给晋朝工作。到了宋灭亡以后元代有很多文人都拒绝和元代这个少数民族政府合作。
H
H同学:
那是不是归隐思想的表达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形式呢?
S
S博士:
嗯,就像我在平台上开的课题是中国山水的含义,这跟“归隐”的概念是非常契合的。古人的“归隐”是一种心灵和身体上的追求。有的人不一定真的去“归隐”山林,他在山水画中画一片没有人烟的、与世隔绝的山水或者写诗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有可能他住在很豪华的别墅里,他依然画一个茅草屋。所以如果说“归隐”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的一个实体是什么,那就是山水画。
雪堂客画图 /宋代,夏圭
H
H同学:
还有一些很富有的人家修建了很多跟自己住宅不一样的园林,也体现一种“归隐”?
S
S博士:
有这种情况,其实很多隐士不是穷人,他不是真的渔夫、樵夫,他就是士大夫,但他想要多重身份,而隐士只是他的一种身份。当然也有些人就是隐士,真正地归隐田园而生活。
H
H同学:
过比较清贫的生活。
S
S博士:
对,不过我们探讨的应该是“归隐”的概念对于人的意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表达方式构成“隐士归隐”的这个概念?而不是要怎么“归隐”的细节问题,例如古人到底是怎么“归隐”,到底要去多远,离城市多偏远。比如今天我在北京,我去到哪个区算是“归隐”了,并不是这个概念。
我们一直有大隐隐于世的说法,“隐”指的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个课题可以通过研究山水画去思考这些隐士他们寄托的一个空间到底是怎样的?
H
H同学:
是的,比如说,明朝也是物质生活比较精致的时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那个时候的文人也会在散文、诗歌和绘画中记录园林的修建和对园林的感情,当然这也蕴含在修建的园林实体里面。
S
S博士:
对,尤其是明中后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城市越来越繁华,以前那些荒无人烟的野外郊区都被霸占了,文人士大夫越来越想为自己创造一个隔绝的空间。比如,在历史上苏轼在西湖上泛舟“归隐”,但明代的西湖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人挤人跟现在五一差不多,那么文人士大夫怎么样体验苏轼泛舟西湖的乐趣呢?等到晚上凌晨或者冬天下雪一个人都没有的时候,他们去体验一把,过一把瘾。对他们来说,“归隐”是很难寻求的一个状态,因为身边人太多。这是明清时期的一个特点。
《西湖清趣图》局部/元末明初,佚名
信息大爆炸的社会,更需要自我保存
H
H同学:
说回您刚刚提到的士大夫这个群体会有“归隐”的情况一般是政治上不得意。我联想到我们当下的现象,如果一个人有“归隐”的想法他可能不再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是另外一些东西?
S
S博士:
你想说的是社交平台上的退隐?
H
H同学:
对!我有点困惑,如果只是一两个身边人的选择,那可能只是个例,我也有想过如果能那样生活多好。但最近社会上类似的想法频繁出现,我开始觉得这可能是社交平台、媒体的一种书写,我还不知道他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但我推测它可能是人们应对现实生活困境的一种方式。
S
S博士:
我记得有关于大数据控制人的思维的一个研究,这在国外是很新兴的一个研究。你分析的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在现当代的社会生活我们高度依靠手机,数字化、智能化。人类一直暴露在这个信息膨胀的空间和环境里面的,我们怎么样从此当中抽身脱离呢?我们在大城市生活,或者说在中国这么一个现今的氛围里面生活,我们如何从这些信息的轰炸当中脱离出来,或者说保持清醒呢?
H
H同学:
一旦外界信息特别多,我们就没有时间关注自己。每个人最深刻的自我困境已经不受关注了。而且往往关注别人的信息是更容易的,就是八卦,就是去看别人怎么样了,哪里又发生战争,又有什么灾难,也可以跟别人讨论,但是对自己的一些思考就没那么多了。
S
S博士:
是的,我们要从大数据的根源来理解为什么人会被控制。大数据可以通过算法来了解你的喜好然后影响你,算法认为你会喜欢某些东西就给你推送相关的广告。比如说,我买了一个化妆品,过两天我就会看到口红的广告推送,但我老公从来不买化妆品就不会接收到口红的推送。所以大数据会洞悉你的个人喜好:你买了什么,浏览了什么,以建立一个针对你这个人的庞大的数据库。然后他通过计算机的算法来推断,有多大的可能性你会喜欢这个商品?有多大的可能性你会看这个广告?通过算法判断你这个人的喜好和欲望,然后控制你,让你在某一条道路上越陷越深。我觉得这是消费主义的产物,但现在也用于更多更复杂的东西,例如美国的政治选举,利用大数据信息煽动民众投票等等。
当古人要归隐,他受到的诱惑和压力仅来自于政府(朝廷),但现在的人要归隐却等于摒弃一切的欲望。我们不能有消费欲,不能有食欲;打电话、吃东西都会被记录下来。我们也不能有八卦的欲望,不能有追剧、读小说的欲望。只要有欲望,我们就会被洞悉,而且那个东西会操纵我们,给我们推送我们喜欢的东西、会接受的内容。所以说,我觉得你说在现实生活当中,从外在的一切影响力当中“归隐”,我觉得算得上一个社会实验了: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觉得首先就是不使用手机。
H
H同学:
我想到的是,明朝的商品经济也非常发达,那个时候大家问的关于归隐的问题可能跟我们有一点类似。可能那时候人跟人的相处也很疲乏,人们也想退回到自己,处理人跟世界的关系,就是需要自我完善。他们可能也是在追寻这个东西吧。
《东庄册》选/明代,沈周
历史学家与作家对待历史的方式
H
H同学:
我还有思考古人归隐的思想能不能带给今天的我们一些启发?
S
S博士:
如果你要做一个历史学家,现在一般行内的态度是不要把个人感情带入你的学术当中,这算是行规吧。但如果你想要做一个历史记录者或者史官,像司马迁那样的,那么你完全可以把历史当做现实的借鉴,这是没有问题的,这两者不冲突。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家呢?我们去看好的大学的历史院系院校里面专业的专著和好的论文,他一定是尽可能地摒弃个人的感情和判断,用非常冷静、专业、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历史资料带给他内容。你说他自己有没有立场?肯定有,每个人都有立场,但是在论文和写作当中尽量不要让人看出来我们的立场,如果你带有很强烈的色彩去推崇归隐或者鄙夷它,这样做出来的学术都会被认定是不专业的。
但如果你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一个作者,以你的笔记下一些思考,把历史当作现在的借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是很好的一种方法。比如说你可以开一个博客,也可以做一些这个自媒体的分享,或者只是写点东西留下来,发表不发表都可以。
所以说,如果你要做历史研究,那么咱们就做历史研究,要尽量的不去借古讽今。至于他能够给现代的人带来什么样启发,那由你的读者自己去判断,他自己去代入,自己去启发。这就是我们历史学所做的。我想把这些东西给你,你自己吃进去,是什么味道你自己品尝。我们只是把这个东西做的很好,摆到你面前,然后,至于你吃进去的味道是不是我希望你感受到的,那我没有办法控制。所以这就是学者和作家的区别。
《独乐园图》之采药圃/明代,仇英
掌握方法论是申请博士的关键因素
S
S博士:
我觉得你关于“归隐”的思考很有意思,接下来要确定的是你想用哪个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它?就是说,现在你有了很好的材料,需要想怎么处理它。就要做饭一样,有了食材,你想要清蒸还是红烧还是爆炒?在我看来现在更像是一个自己喜欢做的研究,但对于一个博士项目来说会比较没有针对性。我更推荐你专注于某一种方法论为核心,把研究方法细化到某一个学科的具体方法论,这样不但可以帮你搞清楚“归隐”这个主题的意义,还帮助你掌握这个学科的核心方法论,这才是你申请博士的一个优势。不同学科的方法论你都可以了解一下,之后再确定一个你比较喜欢的。
我们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思想的演变,比如说孔子说“归隐”是什么意思?后来汉代的人又把“归隐”看作什么意思?魏晋、明清时期的“归隐”是什么样的内涵?这是用思想史、哲学的方法去研究。也可以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一个时期具体的几个隐士。比如说,你可以研究明末清初的一群隐士,他们个人的追求和生活,以此出发来探讨“归隐”精神的共通性。或者你也可以参考艺术史里很多研究山水图跟“归隐”的关系,很多隐士也是画家,他会把“归隐”的精神寄情在山水之中。
《东庄册》选/明代,沈周
H
H同学:
其实我每个方法都了解的不是很多。我也不知道具体是要选一种还是几种都可以。我想提一个问题:明清时期的士大夫有什么样的特点有别于他们之前的历史的处境?或者说怎么样去联系到我们当代的情况,例如饮食情况?
S
S博士:
可以找一个脉络作为主题。要么选一个人?这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可以写成论文的范围。如果只是归隐,就特别宏大,所以我们就可以选一个案例,如陶渊明,苏东坡,或者你如果想到其他的人也可以尝试。比如说陶渊明,就看他写的这个归隐诗。东篱菊园的风景从唐宋元明清一直都是很多文人士大夫画的主题。这些宋元明清的这些士大夫不断地画、鉴赏和收藏陶渊明的东篱菊图,不断地在上面写诗、题跋。从这些题跋当中可以看出“归隐”是怎么被每一代人解读的。包括我们现在的人对陶渊明是什么态度,我们也可以去深究这一点,对吧?比如说电视剧是怎么塑造它的?电影,绘画,动画片里面是怎么塑造陶渊明的?我觉得都可以是我们探讨的一个方法。这也有点像比较文学,我不知道你清不清楚这个方向,在美国这也是一个专业。
H
H同学:
之前我是学汉语文学的,没选过这门课,所以不是很清楚细节,但是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S
S博士:
比较文学就是糅杂很多媒介和不同时空的素材来讨论同一个主题,比如把莎士比亚跟金庸对比,把希区柯克的电影跟红楼梦放在一起比较。所以我们讨论归隐也可以把现在的电影跟古代的绘画放在一起,把陶渊明的诗跟我们小学课本读物放在一起比较。
H
H同学:
我想到有个很著名的西方的归隐的人叫梭罗?
S
S博士:
对,他挺出名的,你可以把他的故事放在这里。在下一次见面之前你可以先想三五个具体的,有归隐意义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文学或者绘画的主题、一个具体的物或者文物。比如,研究菊花和归隐的关系,这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点。找一个点再切入它。以事物作为一个切入点在美国的历史学科也是很新奇的一个概念。
H
H同学:
我想到茶?代表一种精英文化,而不是那种作为商品的茶叶。
S
S博士:
对,茶具也有可能。可以找一套茶具,上面有些图像、一首诗之类的。你可以讲归隐文化当中的茶具,茶具与中国归隐文化。由这几个关键词,我们再去搜历史材料,分析它。然后再构建一个框架去解释它,这样我们就能做出一篇比较好的论文。所以论文的顺序一定是:第一,找一堆原始材料。研究文学的就找一本小说、一篇笔记或者一首诗;研究艺术的话就找个艺术品,一幅画、一个花瓶、一套茶具,这都可以。首先找到这个东西,然后解读它,分析他写了什么,每一个字什么意思,每一笔是怎么画的。第三,就是找跟他相关的史料去理解他。第四就是宏观的哲学化的过程,作出逻辑化的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出现,它反映了什么社会事实?反映了这个画家或者这个文人什么样的意趣?一般历史、文学、艺术研究都要掌握这四步。所以说,今天我们从第一步来,我们先找到你要研究的对象。
《东篱赏菊图》/明代,唐寅
科研定题需要天马行空
H
H同学:
S老师可不可以给我推荐几篇研究对象相关的论文稍微启发一下?
S
S博士:
我的想法是暂时不要读论文。
在这个阶段你可以在平时上网的平台上查找,百度、google都可以。因为论文已经被写成一个具体的课题了,能挖掘的东西会比较少。但是百度,Facebook,twitter,抖音上面的内容反而是比较天马行空而且受到较少的关注。比如说你搜“隐士图”、“隐士”、“归隐”,再比如说“中国围棋跟隐士”,“中国茶跟隐士”,“小说当中的隐士”,搜出了有意思的内容就记下来。我自己找研究主题的时候很喜欢用Google,因为它上面的内容广度你控制不了,有些内容读下来很有启发。
H
H同学:
我之前一直在读论文,但可能就像您说的,它的内容已经被研究透了,我很同意他的观点但没有很大启发,那我先随便搜搜吧!
S
S博士:
对现在别找论文了,就找你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钻研它,最后一定能出成果的。
用开放的思维申请学校,研究兴趣很重要
H
H同学:
我前段时间搜了搜觉得Timothy Brook教授很好,想把申请他的博士当成我的目标。想问一下,是不是我跟教授的研究方向或者兴趣越相似越可能成为他的博士学生呢?如果是,我们的研究可不可以朝那方面去?
S
S博士:
我觉得,首先你跟他的方法要比较契合。你不能研究一个他完全不认可的方法,至于你研究的内容是不是他也在研究?这个不好说,有的时候导师会觉得我已经研究这个了,你再来研究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我们也以明代为主,也以他比较擅长那种社会区域研究的方法出发,不过最重要的是选一个他还没有做,但他会认为有意义的、有意思的问题。
但也不要冲着他会喜欢的方向去做研究,一定要往你擅长和喜欢的方向做研究。我会引导你往一个可能会受到更多学术认可的方向去发展,但最主要的还是你自己喜欢。尤其是读博,如果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多年你都会过得很痛苦。如果你是做自己很喜欢的事情,那么你这几年就能读一个学位,拿点奖学金,同时还做了让自己非常开心的事情,这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你要找到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话题。今天我给你讲的都是建议,不是要求,所以你听完如果你觉得有道理你就听,如果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按你自己的来。我不会给你打分,我只会帮你去完善自己的想法。
然后你是要去温哥华,对吧?加拿大的话,温哥华也有很多学校。那我还有个想法,就是你有没有考虑再读一个硕士呢?
H
H同学:
我没有想过,如果再读硕士的话您建议攻读什么方向呢?
S
S博士:
很多学校都有人文学大类的硕士,进去就可以随便选导师带你写论文。这种经历可以大大提高你进博士项目的可能。尤其你是转专业,等于说博士跟硕士之间是专业不完全对口的情况。如果你今年尝试了博士不成功的话,那说不定学校会给你调剂到硕士项目,或者推荐你去申请一个硕士。这种硕士项目的成功率高很多,但是代价是很多都是自费,奖学金很低。但也会大大提高你进同专业,成为同个导师的博士的概率。所以冲博的很多人先冲那个导师的硕。懂吗?UBC应该也有,这个需要查证一下。比如说,UBC他如果有人文学大类的那种项目,进去之后你可以说我就请卜老师当我的导师,他就会指导你论文,不用他自己录取你。你只要被这个大类录了就可以当他的学生。嗯,就说这么种情况,我就跟你讲一下,因为我看你可能不是很了解这个申请的问题。哈哈。
H
H同学:
确实有这种可能,特别是博士申请的套词,我也不太懂要怎么跟导师开始沟通。
S
S博士:
对,除非导师认识你,不然基本上老师是不会理你的套磁。但是我觉得,如果以自己的学术问题、学术兴趣去跟老师交流,老师会有可能回复你。就我个人的判断,博士阶段套词没有用。除非你已经做出你觉得蛮想要跟他分享的成果。再者,这个导师他录不录学生也不是学生能决定的,有可能今年他计划不招生,可能他快退休了。一般来说,博士生导师一年能招一个学生已经很好了,有时候也可能两年才招一个,三年才招一个。所以你能不能那一年刚好卡到他有名额,而且他没有内定,没有其他想法,然后选中你,这件事情就特别看缘分。所以,我们可以做两手准备。一方面,我们尽力把研究做好,提高个人竞争力。但是最后如果有十个都非常优秀的候选人,或者他今年没有招生计划,那也不是提高个人能力能决定的事情。所以我建议心态上要平常心一点。另一方面在学校选择上,我建议可以多尝试一些,包括考虑一些硕士项目。因为你想去加拿大,想去UBC体验学术氛围的话,可以不光冲着博士项目去,也可以申请一下其他项目或者其他学校。这才对得起我们做这些付出。,不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受非常多因素影响的,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之上,我个人这样做的风险会比较大。
H
H同学:
您说的也也是。我也看了UBC的相关网页,看有那些博士在读,由哪些老师带。但是我到目前还没有看到那个卜正民老师的任何介绍。
S
S博士:
那有可能他没有在招学生了?
H
H同学:
带不带学生是导师自己能决定的吗?我还看到有一个可选教授的名单,他是在名单上面的。
S
S博士:
他这种级别的教授是他自己决定的。有些年轻教授是学校分配名额。所以如果他很多年都没有作为博士导师出现了,那可能他就是不带了。
有些教授不说他不招,但是他对于申请的学生都没兴趣,或者有些教授自己比较倾向于不招学生,但遇到特别感兴趣的优秀的学生他也会招。这种真的很靠眼缘。
H
H同学:
这样风险就更大了。
S
S博士:
是的。我倒是真的没有听说市面上有几个是卜教授的学生,可能他真的倾向于不怎么带学生。每个老师带学生的方法也不同,有的老师带学生特别耗费精力,所以他就倾向于少招。有的老师带学生比较轻松,所以他可以招很多,情况因人而异。
另外,加拿大的机制是这样的,哪怕你是其他老师的学生,写论文的时候你也可以把想要加的老师加到你的学术委员会上面。这样的话他也是你的导师,只是他不是你的核心导师,而是你的三导师,四导师。这种情况他也会给你建议的。所以可能你去了其他学校或者你跟了这个系里另外的老师,当你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也可以联系上卜老师,询问他能不能当你的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一般老师都会同意。这种做法也可以让你得到他的指导。
H
H同学:
好的,谢谢老师的解答!期待在湾区博士接下来与您有更深入的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