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肿瘤生物学博士后申请经历

  国外博士后的申请者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从而感叹申请过程的不易。知识人网小编推荐这篇申请经历,或许会给其他申请者带来一定启示。

  

  作者从今年1月开始申请,5月份获得offer。以下是原文:

  背景介绍:国内双非一本生物工程学士,985高校细胞生物学硕士,巴塞尔大学(世界专业排名前百)肿瘤生物学博士。2021年4月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拿到了博士学位。继而续签了原实验室的短期博士后合同直到博士导师退休。最后顺利发表一篇独立一作(IF:14),一篇独立一作+共同通讯(IF:8),以及一篇二作的文章。

  本想回国找个职位,但一直不太顺利,所以想接着在欧洲做博士后。我是2022年1月份决定的。当时对自己找博后满怀信心的,觉得两个月内应该可以搞定,两个月后发现:大意了……

  我博士主攻分子生物学,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方向,因为觉得研究具有局限性,所以一直有转到肿瘤免疫学和肿瘤微环境的计划,但是自身又没有特别强的免疫学背景,虽然我读了一些免疫学的书,看了很多文章和实验技术,尽量更多地去了解肿瘤免疫学前沿的研究,自我感觉完全有能力从事这个领域。

  但是找博后和当初找博士的专业匹配性又高了一个层级,PI们大部分都希望招一个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的人,所以十分不顺利。我首先从瑞士下手,联系了免疫学相关领域的基本所有大牛中牛小牛十几个,最终战果是,拿到一个面试机会,但挂掉了,七八封左右的回信没有职位,另外几个,联系次数2+未曾获得答复。另,某大牛将我推荐给一个新成立组的PI,该PI主动要求和我线上面试,我询问两次请他安排合适的时间后,再无收到对方任何回信,我希望他一切安好。

  此时已经到了2月底,心里开始发慌,自信心备受打击,整个人情绪不是很高。尔后就将目标扩大到了德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以及卢森堡,通过各个高校学院查询课题组信息,通过各个公共学术招聘网站刷新招聘广告,开始搜罗申请各种第三方fellowship,譬如玛丽居里,洪堡,EMBO, VIP2, CeMM 等等。

  大约发了十几封信,包括了DKFZ的一个曾经的合作者,但他是个junior group leader,没钱多养一个博后,我俩商量看能否寻找第三方资助,但无奈洪堡上一轮申请时间已到,而且这种fellow没有大佬支持基本无戏;3月份又拿到奥地利CeMM的面试邀请,经过了初筛、复筛以及终面,最后没有匹配到合适的PI,挂掉;3月份时候我因为自信心受到打击,转而开始重新考虑是否真的要换到免疫领域,觉得可以接受继续从事分子机制研究,就联系到了我博导年轻时做博后时的导师,癌症领域内最顶尖的大牛之一,无奈他年岁略大,即将马上退休。后又联系到瑞士某PI,很想招我,并且十分支持我过去做免疫相关的工作,但是他的预算目前不够再招一个博后,他也申请了几个其它的grant,两个月左右可以下来结果,如果预算达到,会给我offer,我此时已经大体决定准备去这个实验室,因为方向契合,PI也比较nice。

  但是鉴于之前有被各种放鸽子的经历,我同时继续保持着申请荷兰、德国、比利时、奥地利和卢森堡的职位。3月初递交了DKFZ某大佬公开招聘的职位,HR告诉如果没有收到面试邀请,不要着急也不要发邮件催促,会在审核后第一时间通知,结果过去了2个多月,了无音信。同时,我又联系了DKFZ的两个PI,前后各3封诚意满满的套磁信,但估计都进入了他们的垃圾邮件。3月底联系了奥地利某PI,与我博导相识,在我发邮件后两周左右回复我说,有个博后职位,正在收集申请者资料,已经将我划入面试list,4月中旬会安排面试,目前已经过去一个月,无任何消息,怕是已被遗忘。3月下旬申请了荷兰NKI的某大牛的公开招聘职位,HR在简历初筛阶段将我淘汰,说他们收到了40多份申请,无奈只能把我滤掉,我不爽,回信反驳自己的背景相当契合该课题,学术成果也不差,希望获得一个面试机会,大牛给我回信,考虑给我机会,并让推荐人发送了推荐信,直觉告诉我这都是表面工夫,果然两个月未收到任何消息。

  后又看到玛丽居里和ERS的联合fellowship,是玛丽居里2020 horizon框架下的博后fellow,觉得有一定信心可以申请到,就联系到了马普所某牛,无偏见描述:印度PI。 线上会议聊得很好,说我学术成果很不错,玛丽居里这个项目也很棒,ERS也对他很了解,他觉得我有很大希望可以申请到。申请过玛丽居里的应该都知道,这个fellow有很多的文书工作,需要详尽的研修计划,以及双方共同完成,我准备好了所有材料,提交到了申请平台,我博导也很支持,给我写了长长的一封推荐信,推荐表里的各项能力打分都是超高分,但是需要host PI填写的相关资料,直到deadline前的20分钟才发给我,而里边的内容诸如项目预算,薪资预期花费等基本没填,只有一个签字和日期,泪奔。

  3月和4月,除了一个funding没有到位的,口头offer都算不上的积极回应,其它一无所获,但是,我记住了每一个我发了两次以上邮件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复的人,我希望以后避免和这些人有任何可能的交集,同时也告诫自己以后绝不能成为如此。可以理解的是,每个科学家的邮箱可能都有几千封的未读,每天都会收到几十几百封的邮件,但是我还是收到了大部分领域内大牛的回信,即便寥寥数语,也让我感觉到了尊重,也意识到,不回信的人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4月下旬,卢森堡放出来几个免疫相关的公开职位,我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5月2号,收到了PI的面试邀请,和HR确认了面试时间。5月6号,询问瑞士PI的funding状态,被告知其中一个基金申请未通过,今年大概率难达到招收博后的预算,我回复可以接受80%乃至60%的合同到新的基金获批下来,并且会积极申请第三方fellow和自己的grant,一直未得到回复。5月10号,卢森堡面试,因为时差原因将我排在了面试者的第一位,面试团包括PI,课题组成员以及HR team,面试持续一个小时,自我介绍以及研究报告半个小时,讨论及各种问答环节半个小时,问题属性和奥地利CeMM面试类似,包括课题组成员和PI的专业问题讨论,以及HR团队关于motivation,未来职业规划等问题,问答都很友善,比如有个问题我一直没理解提问者想要问什么,对方耐心地给我解释了三遍。面试结束后的六七个小时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没有给对方陈述清楚,所以就发邮件补充了自己的遗漏,十几分钟后就收到了HR的回信,说刚刚结束今天所有人的面试,已经一致决定把offer给我。该PI虽不是大牛,但是近几年做的成果都很扎实,和罗氏等有研发合作,和医院也有临床合作,funding比较充足。因为是抱着学习新领域的态度,所以并不是非大牛实验室不去,虽然可以有机会靠博导的推荐去平台更大,PI更牛的组,但是因为对方研究方向并不是那么感兴趣,就放弃去争取这个机会。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应该是思想独立的,平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人本身,也是要对自己做的东西有价值上的认同感。所以思考再三之后决定接受了这个offer,并给瑞士的PI发了邮件,表达了希望以后有合作的机会。

  至此,不太顺利的欧洲博士后申请画上了句号,虽然未来的发展走向未知,但是还是要不忘初心,踏踏实实地继续走下去。未来可能会有好的产出,可能可以依靠好的成果回国拿到独立PI,也可能道路没有那么顺利,继续熬着一年又一年的博后研究,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认定的道路上多走一段,不管能不能做出重大的贡献和突破,只期望无愧于自我。

  小编注:本文摘录于知乎,因未联系到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