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伟人毛泽东
昨天有很多故事数也数不清,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颜色记在我心中。那泼墨是李白,金樽对月咏千里江陵,山川大河映孤帆远影。那绿色是杜甫,秋风入夜听琵琶心曲,茅屋破处颂长歌之行。那黄色是庙宇,晨钟暮鼓,一炷香火万世太平。那金色是皇宫,霸王别姬,江山美人戏入锣鼓经。那红色是毛泽东,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这是我为政论体话剧《谁主沉浮》写的主题歌。该剧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第一次正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对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的代表做了简要的介绍,重点对毛泽东、李汉俊、王尽美、马林、张国焘等人做了稍微详细一点的介绍。此前我曾写过政论体话剧《突围》《圣地之光》《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此后还写过《寻找李大钊》,这些戏里都有毛泽东的形象。于是,有人说我喜欢毛泽东,喜欢写有关毛泽东的戏,也有人说我会写毛泽东。
其实,我也曾问过自己,为什么喜欢写毛泽东?除了对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和他们的信仰有着一种崇敬之外,似乎还有对毛泽东个人的敬仰。我爱读他的著作,他写什么像什么,写军事斗争像军事家,写哲学理论像哲学家,写农民问题像社会学者,写诗写词更像文学家。我尤为喜欢他在使用词句时的张扬,那是他当时心绪的写照。一个革命者,一个有着诗情、理想的人,如果没有那种文字的激情和才思的贲张,怎么会有生命的冲动和意志,怎么会有不屈的追求和执著,怎么会有心胸的博大和幽默?一个伟人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他在政权中的威信,还体现在他对普通人在人格上的影响,甚至是在语言风格、表述方式、语法结构等方面。毛泽东留下太多的故事,有的很普通,有的很神奇,这些故事很容易在百姓口中流传。但是如果要写话剧,光靠这些故事是不行的,首先必须是依靠史实,其次是适当的虚构,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在写作中常常感受着历史的召唤,要把当时的历史背景想清楚,因为,毛泽东的有些话如果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无法理解的,更不要说毛泽东的许多话是很有性格或很情绪化的。毛泽东的智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他和各种人谈话时的引经据典、山南海北、跳跃思维,他时而隐晦曲折,时而直奔主题,用词看似随意,态度漫不经心,实则在暗示和隐喻中已经表述了自己的主观意图。因此,要想把握毛泽东的语言风格是需要在研究他性格的基础上深化他对语言艺术的运用。这无疑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领袖的精神和气概,学习智者的思维和才情。
记得第一次写毛泽东是一个短剧《毛泽东和水兵》,写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视察海军某部,登上军舰之后兴致极高,为海军题词的故事。在写毛泽东的台词时,我试着去体味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我发现只要你找到那种感觉,毛泽东的性格特征就会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并且可以成为戏剧行为及语言的特色。他的身份和地位使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主导生活中的任何情境,因此,他是主动的,有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不可动摇的地位。这就可以形成一种很有戏剧性的人物关系,越是和小人物在一起,这种地位的悬殊和思维方式及语言的区别和差异就越有意思。后来,我在写毛泽东与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粟裕、陈赓、林彪、蒋介石等人的关系时,由于把握住了人物性格和思维方式的特点,所以,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可以包含大量的信息,并且妙趣横生。不仅如此,我还在后来的政论体话剧作品中尝试性地虚构了毛泽东与列宁、斯大林、蒋介石、李自成等人超时空的对话。可见,毛泽东身上那种政治家的睿智、军事家的胆略、文学家的修养、诗人的气质、农民的本色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概使他成为一个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独特的、可以进入戏剧创作的“典型人物”。
(作者为总政话剧团原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