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毕设代做”不能靠枪手自曝
□然玉
5月30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回应该校本科生雷某某、卢某某涉嫌学术不端问题。通报称,经查,雷某某、卢某某两名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购买代码,并通过购买的代码完成论文的部分实验结果。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雷某某、卢某某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依据相关规定,学校研究决定给予雷某某、卢某某两名学生留校察看一年处分,其间不得申请学位;取消卢某某研究生推免资格。(5月31日《中国青年报》)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西电毕设代做事件”,至此总算有了个交待。梳理此事来龙去脉,可谓充满机缘巧合,学术不端的曝光及其后续的“严肃处理”,都堪称误打误撞。其中曲折离奇之前因后果,一方面固然让围观者有大快人心之感,而另一方面也难免给人以“纯属偶然”的慨叹。的确,若不是作为买家的卢、雷两同学“加量不加价”“耍赖不给钱”,激怒卖家引来曝光,此等极端恶劣的学术造假行径,大概率会暗度陈仓顺利得逞。
与其说是校方的学术审核机制狙击了雷某某、卢某某,不如说是善恶有报的“江湖规矩”顺带手帮助大学清理了门户。网络草莽快意恩仇式的“报复”,意外促成了高校的“自我净化”,着实是讽刺而尴尬。众所周知,一条完整的论文代写、代发产业链一直存在,而这次意外爆出的“恩仇录”,则让世人无意间窥见了这个隐秘世界的冰山一角。试问,若无“枪手”此次自曝,高校的学术防线,又该如何守土尽责?
一般来说,学校通过论文查重率对毕业论文进行审核。但这一过滤方式,对于点对点、一对一交易的“论文代写”,是无能为力的。特别是对于理工科的毕业设计,枪手定制化的“作品”更是极具迷惑性,其蒙混过关的概率相当之高。之所以有此局面,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狭隘的“结果导向”。校方对学生“做项目”“做实验”的过程,缺乏穿透式的监管,故而当然无法分辨其“成果”是买过来的还是做出来的。
不同于人文社科类的毕业论文,理工科的毕业设计专业知识壁垒相对较高,这使得一般人更难判断其是否存在学术失范,更无从判断其学术含金量。此前,网友挖出文科论文剽窃、注水的案例层出不穷,却极少在理工科“毕业设计”方面有所斩获。而此番西电毕设代做事件则表明,后者或许一样水深猫腻多,只是公众评议、社会监督心有余力不足罢了……总结教训、痛定思痛,如何进一步优化对理工科毕业设计全流程的秩序重构,理应是高校管理者所亟待思考破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