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助推名师名校长成长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兴国”和“强师”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推进。其中专门提到: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是新时代党和政府推进教育振兴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先导意义的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在各地广泛开展,取得了不少成绩。未来,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要不断走向深入,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作用。

  前提:合力设计教师梯级培养制度

  在名师名校长培养方面,制定目标清晰的培养规划及相关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行政部门优在行政资源、弱在专业经验,因此,在制定培养规划及相关制度时,须与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研讨,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划与制度才能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彰显地方特色的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既应该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区域、学校的三年或五年建设行动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明确总体工作目标、阶段行动策划、实施策略及学年工作目标、具体活动安排等,也应该涵盖个人阶段性成长计划和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计划,建立个人渐进式学习交流研讨制度、完善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组织管理制度、专项经费使用制度、成员考核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名师名校长培育有序深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规范高效。

  核心:拓宽“名师名校长”成长领域

  教师振兴是教育振兴的关键一环。随着社会对教育强国认识的不断深化,大力培养名师名校长成为一种共识,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校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培养名师名校长的策略研究也广受关注。目前,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从四个方面提出并实践的培养策略思路清晰合理,分别是“行政组织的‘阳光策略’”“教研机构的‘雨露策略’”“学术团体的‘空间策略’”和“任职学校的‘沃土策略’”。另外,名师名校长培养不可忽视地方师范院校的作用,所以还应加上“高等学校的‘反哺策略’”。

  名师名校长任职的学校是其成长的基础支撑,可以给培养对象提供时间、空间、书刊、岗位、科研等学习资源和平台,主要集中在环境资源上。政策资源、智力资源由行政组织、教研机构、学术团体提供,部分“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站”虽然也有跨区域的学习研讨活动,但主要局限于基础教育,容易给人带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惑。而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进入高校,参与高校师范生通识公共课教学、讲座报告、毕业论文指导、课题研究、实习实训、师范认证等任务,能够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壁垒”,改变高校师范毕业生和基础教育需求“两张皮”现象,这些新的工作对参与者而言也是一种培养和锻炼。另外,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进入高校,和长于研究的高校教师结对子,组建名师名校长发展团队,磨课、研讨、测评等活动就会由校内域内扩展到校外域外,教师和校长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评价能力也会提升到更高层次。

  基础:实施教师梯级培养战略

  当下,基础教育发展开始由均衡阶段走向优质均衡阶段。对于偏远乡村和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发展而言,政府的政策倾斜和高校的支教送教等“输血”不可少,但学校本身的“造血”更重要。教师梯级培养是强化学校“造血”功能的筑基固本战略。没有一位教师能够一夜成名、一事成家,名师名校长的培养要遵循规律,实施梯级培养战略,形成“学科首席教师—校级名师—县市级名师—省级名师”的梯级攀升机制(名校长类似)。处于梯级基础端的名师主要依托导师培养制度、成员互助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等逐渐成长;处于梯级高端的名师则需要练就跨学段、跨学区、跨学科发挥带头、引领、辐射作用的本领,尤其是能够反哺高校、接受挑战。同时,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名师工作室”,在教研、课改、课堂教学等方面做好“领头雁”,扎扎实实搞好教研创新,为所指导的教师提出实实在在的成长建议,向地方高校输送一线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引领带动,促进工作室队伍素质整体提高。有些地方在这方面已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如东营市为全市骨干教师搭建起了“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教育名家”五级培养平台。建立教师梯级培养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方向,有利于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实现分层分类培养部分教师、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目标。

  关键:建立教师梯级专业荣誉制度

  梯级培养成效如何,培养对象成长到什么层次,还有多大成长空间,都需要评估和激励。教师梯级专业荣誉制度成为关键的制度设计。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指出:“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加快形成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建立健全教师梯级专业荣誉制度,能够充分激发各级优秀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发挥处于梯级上层、成长为名师名校长的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孝感市积极探索按照梯级形态设置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自下而上包括:孝感教坛新秀、孝感教坛能手、孝感教坛英才、孝感教坛名师、孝感教坛名家。政府和高校协同“分类施教”,为处于不同专业荣誉层级的教师设计个性化培训培养方案。比如:镇乡级优秀教师培训主要针对初级层面的教坛新秀、教坛能手,培训周期两年;县市级优秀教师培训主要针对高级层面的教坛英才,周期三年,目的是培养县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校长;国家级、省级培训主要针对教坛英才中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校长,周期五年。如此,构建起全区域骨干教师(骨干校长)、学科带头人(名校长)的梯队结构。

  保障:积极创新培训模式

  目前,名师名校长培训存在碎片化、随机性和脱离实践等问题。培训要达到最好效果,需要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真正携手:政府制定和完善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高校专家学者参与科学决策,精心设计培训方式、内容和形式;基层教师和校长建言献策,表达诉求。同时,还需要教育行政组织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现代化管理中推进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现代化。另外,培训模式要积极创新,三方协同,细致做好教师培训需求调研,针对不同区域、类别、层次、学段教师的需求,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要优化培训形式,组织一线教师为主、高校教师参与、教育发达地区专家融入的培训团队,采取集中培训、跟岗研学、脱产研修、线上线下混合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等多种途径进行。

  (作者:肖锦川 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