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坐不住爱捉弄人 开学两周“多动症”病号增多

  

  这几天,来心理门诊求助戴王磊的学生患者明显增多。 苏巧将 摄

  新学期已开始两周,小学一年级新生也已陆续正常上课,然而有一部分孩子却迟迟无法进入状态。他们往往因上课坐立不安、爱捉弄同学、做作业没法集中精神等行为,让老师和家长们伤透了脑筋。

  近日,因这类烦恼来求医的小病号在心理门诊中占比较高,其中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症确诊率颇高。心理专家提醒,需引起社会关注与反思。

  上周二上午,记者在温医大附二院心理门诊看到,本该是上学时间,可在诊室外排队等候的学龄儿童不在少数。来自瑞安,因挂不上号而愁眉苦脸的陈女士说,孩子因为太调皮,上课注意力没法集中,时不时喜欢捉弄前后桌同学,多次被老师提醒也不见改正,其好动程度已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在老师的委婉建议下,她带着儿子来求医。据该医院心理医生戴王磊介绍,开学后,因太过“好动”而无法正常上课的孩子就诊率比平时增多,在小学低年级中发生率较高。开学后两周左右往往会达到一个就诊小高峰。

  据了解,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症,俗称“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医学上认为,这是一种儿童自限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大部分患儿可自愈,约20%患者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尽管如此,但患儿由此带来的学业经历、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状况,会在成长途中留下遗憾。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仍未有明确定论。”戴王磊介绍,一般来说,母亲在怀孕期间情绪不稳定、饮食不科学、睡眠不好,尤其是孕期前3个月不合理的药物使用等,都会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当然,“后天”因素至关重要。比如,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关系不和谐、教养方式不当等,均可能成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不良环境因素。

  一名二年级男孩是典型个案。在学校,他上课爱做小动作,喜欢捉弄同学,不是抓女生小辫子,就是拉男生衣服,往往因此惹来肢体冲突;在家里,做作业时没法集中精神,一会儿去喝水,一会儿看电视,父母怎么督促都不起作用。在门诊室,也坐立不安,刚拉完抽屉,又去医生背后做鬼脸。经过近半年的家庭行为治疗,有明显改善,但还需持续跟进。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弱,该怎么辨别多动症状?由于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症属症状学范畴,在诊断时医生的主观经验判断起到主要作用,家长和老师的问卷是两大辅助手段。因此,漏诊、误诊现象也较多。另外,由于孩子们在家中鲜有机会表现持久专注力等特定年龄段该有的特性,往往容易被家长忽略,多数表现为课堂行为而被老师发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度又成了一大干扰因素。甚至,一些早期症状被长辈口中的“调皮”、“好动”、“活泼”等传统观念所掩盖。从而导致了发现率、就诊率偏低。戴王磊告诉记者,考虑到孩子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孩子5岁半后才好下诊断。

  孩子的天性需要自由成长。如何既尊重孩子的性格天性,又约束其专注力、纪律性?在育儿过程中,不少年轻父母遇到这样的困惑。来自市七医的心理咨询师王蕾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家庭教育不可忽视。“孩子的每一种行为,往往是某一种情绪的表达与发泄,比如,压抑、自卑、愤怒等极端情绪,无法用言语表达时,孩子们往往会通过很直接的肢体行为来表露信号。”王蕾说,如今,在独生子女居多的家庭结构中,家教方式容易被极端化,有的父母喜欢用打骂等暴力行为作为批评手段,而有的家长则对孩子的诸多行为习惯放任不管,这都会引发孩子的极端情绪,却又无法合理表达,于是,喜欢做出捉弄人、挤眉弄眼等动作。另外,情绪不稳定,也大大影响了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如,焦虑、害怕等情绪容易导致孩子坐立不安。久而久之,孩子适应了这样的情绪状态与表达习惯,就难以更改,成为一大心理障碍。受此影响,不仅学业成绩落后,还会引发抑郁、焦虑等其他心理疾病,代价颇大。

  大部分树苗只需阳光雨露便可自由成长,但危树还需予以适当扶持。孩子们的成长也一样。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戴王磊介绍,在家里,家长不妨可通过沿规定线路来回爬行、左右手交替拍球等游戏训练的方式,锻炼孩子的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