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广州调研、成都/内江一诊试题答案公布,我劝你不要对!

  来源:高考直通车综合自高考直通车APP、新浪微博 @宋老师语文、卓越教育高考改革研究委员会

  今天,全国有多场大型考试,包括:2019广州调研、2019成都一诊和2019内江一模,均在12月24-25日进行。目前,三场考试的语文、文/理数考试已结束。

  高考直通车(ID:gkztcwx)第一时间为大家整理了试题和参考答案,在本公众号回复“广州调研”、“成都一诊”、“内江一模”即可查看!

  语文作文

  【2019广州调研】

   

      

  【2019成都一诊】

   

      

  【2019内江一模】

   

      

  作文解析

  作者:新浪微博 @宋老师语文、卓越教育高考改革委员会梅溢华老师

  【2019广州调研写作指导篇一】

  作者:新浪微博 @宋老师语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世纪70年代,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他们发愤图强,为国家带来新气象。

  20世纪20年代,大批留学生回到祖国,他们赴汤蹈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一批批留学生冲破重重阻碍,投身新中国建设创造无数奇迹。

  20世纪80现代,大量中国青年远赴海外,谋求发展,书写别样人生。

  21世纪,出现留学生“归国潮”;同时,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作为一名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读了上述材料,你会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与你的同龄人分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解析

  本则材料是以时间顺序记述的不同时期,广大青年出国留学、立志回国、报效祖国等一系列人生轨迹。注意析读其间的动词和形容词,体会青年在救国、归国、建国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

  如:回国:(清末)召唤回国——(民国)回到祖国——(新中国)冲破阻碍回到祖国——(现在)归国潮。

  从被召唤到不辞劳苦不畏艰辛到形成归国潮,既表现了青年的立志报国的觉悟、决心和毅力,同时也能表明祖国日益强大既离不开广大青年留学生的付出,又能表现出祖国的日益强大带来的无尽的感召力。

  又如:青年的作为:

  清末:发奋图强——民国:赴汤蹈火——新中国:冲破重重阻碍——80年代:远赴、谋求——今:归国潮(潮:可以理解为潮流、趋势)

  一系列的动词,都表明了青年人面对着不同的境遇,做出的努力与进取,表现出青年人向上的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与毅力。

  再如:青年人外出学习以及归国建设的初衷和结果

  带来新气象——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新中国建设的无数奇迹——书写别样人生

  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不同作用,正如题目所言: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

  二、明确写作角度

  作为一名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再经过三十年的奋斗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代青年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业是时代的中坚。

  既需要持重明朗的时代观,高远、宽阔、火热;

  也需要积极奋进的成才观,进取、热诚、坚定;

  在发展中,考量时代与个人、他人与自我、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可以凸显自我实现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同理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另外,21世纪,出现留学生“归国潮”;同时,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也足见国家的强大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从出国留学到别国留学生到中国留学;同时也能从侧面印证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国外留学生出国留学的目的,也一定意义在此。

  【2019广州调研写作指导篇二】

  作者:卓越教育高考改革委员会梅溢华老师

  试题综述

  卓越教育高考改革委员会语文团队认为:今年的广州市调研考作文题目,参考了2018年全国卷作文题目的呈现形式,以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关于中国青年求学路上的抉择,与上一届高三调研考相比,难度基本持平,命题思路上完全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及《考试说明》中出现的命题形式。

  作文选取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以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时代主题,彰显核心价值。作文命题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有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完美地体现了“文道统一”。2019届调研考作文试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 紧扣为文之本,彰显家国情怀

  2019届广州市高三调研考作文引导学生着眼时事,体味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题目以19世纪70年代以来编年大事记的方式,围绕中国青年留学的话题,精选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时期,萃取了“发愤图强”“救国救民”“投身新中国建设”等带有独特民族精神的中国元素。

  这些重大事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考生在写作时充分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深切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国家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更加充分地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时代发展之间的深刻关联,从而激发考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写作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立德树人”,体现“文以载道”的原则。

  (二) 把准时代脉搏,凸显价值观念

  卓越教育高考改革委员会语文团队同时发现,从本次的调研考试可以看出——广州市教研室命题老师紧跟新高考风向,从与考生息息相关的求学话题切入,不断引导考生关注实际,关心社会,观照自身,在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社会中思考时代发展的契机。

  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响亮口号,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它意味着作者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在写作的过程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写作参考方向与示范

  (一) 写作参考方向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需要将“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与素材融合并贯穿其中。既可以从宏观角度立意,即全面理解材料,从国家、时代层面着手彰显主题;也可以从微观角度切入,即根据单则或多则材料,写自己或当代青年的担当、责任、使命或经历、感悟、追求等,还可以将个人、时代与国家有机结合起来。写作时一定要注重情景式作文的对象意识和身份意识。

  (二)作文导写示范

  星汉浩渺,孕育中华。繁花千树,绽放发展。江河奔腾,成就不断。屹立回望,我国留学生从“被召回国”的发愤图强,到“远赴海外”的谋求发展,到如今“涌现归国潮流”的梦想寻根,中国青年的百年求学征途,无疑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正在求学路上奋斗的我们,是否准备好担任时代的弄潮儿,成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

  给考生的建议

  (一) 关注时事,培养大视野

  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学习,这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疑背道而驰。国家发展定然需要与时代同行的人,而不是宅在自己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人。卓越教育高考改革委员会语文团队建议:所以进行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时,同学们要多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慢慢学会用一种大视野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二) 举一反三,多维度思考

  大部分考生能准确审题,抓住作文题目的核心,但在考场上总感觉无从下笔,说到底还是缺少必要的写作思维,行文中缺少一定的深度与灵魂,因此加强思维训练可以说是今后备考的关键任务。卓越教育高考改革委员会语文团队点拨:考场上常用到的作文思维有:以小见大、横向拓展、异向对比、寻因溯果、破立结合,建议考生结合热点时评类材料加以训练。

  (三) 广泛阅读,善抓切入点

  增加阅读量,这是高考语文改革的一大趋势,而作文材料也很好地体现了增加阅读量的特点。想在时间紧迫的高考过程中,快速而精准地抓住材料的切入点,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广泛阅读。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信息繁杂的时代里,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我们不可能对每一条信息都认真阅读,但对于经典的内容,则必须停下脚步,慢慢品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汲取营养,让自己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2019成都一诊写作指导】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伏,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

  ——青年演员罗海琼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研读题目要求

  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在题目所引材料下方,试卷明确提出要求:要紧紧围绕材料所表述的内容及透过文字所发掘的内涵,在众多可写角度中,考生要选好写作角度,并明确作文立意。不可出现套作,即所谓“穿靴戴帽”的写作现象:用既有成文,修改开头结尾,形式上表现出与题目所给材料形成关联,但内在逻辑,论述层次,语言表达,又明显游离于材料本身。所以,写好本作文的前提条件,还是要将三则材料读准、析透,这是第一步、也是稳健的一步。

  二、三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

  (一)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金瓯(ōu)已缺:指国土被列强瓜分。《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金瓯:金的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于指国土。

  “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当时列强瓜分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是衣冠委地,词人一拍桌案,声音陡然一扬:“为国牺牲敢惜身”一句有感于祖国沉沦,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把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该词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

  (二)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我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桥下,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田里,还有一次看到一个人倒在大路旁。”那悲惨的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不解决吃饭问题不行。这个想法至今仍然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头脑中。这是驱使我孜孜不倦地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三)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伏,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

  ——青年演员罗海琼

  华商晨报:你现在很幸福吧?你对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罗海琼:是的,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心里很满足。每个人幸福的标准都不一样,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伏,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深入挖掘三则材料的内涵,要明晰秋瑾、袁隆平、罗海琼三人是在何背景下,说出的此番话;要明晰,在不同背景下,说出此番话之后,她们是如何践行的;要明晰她们的言论行为对于周边人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要进一步探究三者言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区别。

  三、分析三则材料,确立写作角度

  材料人物背景话语内容践行

  材料一秋瑾在国难当头,国家被瓜分时刻为国奉献,捐躯国难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材料二袁隆平看到饿殍的悲惨,温饱不能解决的状态致力于解决粮食问题,所有人远离饥饿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材料三罗海琼接受采访,问及幸福的标准简单、充实,最亲近的人健康快乐享受工作,有幸福的生活,奉献好的角色给观众。

  深入分析:

  共性:

  1.三则材料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言者提出的个人理想、个人豪情抑或是个人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身份感;

  2.三者都践行了自己语言,言行一致。

  3.三者都是站在不同角度阐释了对“幸福”的认知:为国捐躯,挺身国难,是在国家危亡时,之于国家奋斗付出,虽九死其犹未悔;见到饿殍于地,解决国人的粮食问题,让大家远离饥饿,成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不懈的追求下,这种理想的实现过程也是不断地追求幸福的过程;在和平时期、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阶段,从个人做起、从小家做起追求生活充实,家庭幸福,进而奉献社会,是一种幸福。

  不同点:

  1.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会令人对于幸福的界定不同;

  2.都是对幸福的理解及追求,但每个人的理想、信念不同,行为不同。但都传递着正能量。

  3.语言表述的特点不同。

  四、写作角度

  (一)个人——家——国,致力于个人幸福——家庭幸福——国家幸福,三者具有一致性

  (二)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为之付出,为之奋斗。

  (三)言行一致

  (四)不同背景下的奋斗和付出,关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个人身份等等

  ……

  2019广州调研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