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回归课堂你赞成吗?数据显示爱做家务就业率高
您是赞成呢
还是赞成呢
听心理专家、教师
社会学家、家长
怎么看待这件事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统称:新方案)。
也就是说,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新方案发布,不少“70后”家长、“80后”家长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
新方案有何意义?社会各界如何看待这件事?5月9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对这个话题进行了解读。
劳动课啥内容:
共设置十个任务群
根据新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这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比如,在烹饪方面:第一学段(1~2年级),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第二学段(3~4年级),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第三学段(5~6年级),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
数据:爱做家务的孩子就业率很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60”“70”后出生的人来说,课堂上从小就有劳动课,是学习的一部分,做家务更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但是“80后”“90后”“00后”出生的人,对劳动课认知有限。
但实际上,劳动课以及做家务是培养个人素质的重要一项。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比是15:1,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低。
网友:
家务清单要求很实用
看到了教育部公布的家务清单,很多网友觉得要求得很细致,也很实用。孩子完全做到有难度,有些内容连大人们都不一定会做。
“我丈夫35岁了,还没达到三年级水平。”
“这家务清单很多事项,家长也不一定会做。”
“对孩子进行生活常识和基本能力方面的教育是值得的。最好是循序渐进。”
……
虽然觉得新方案要求得略高,但是网友们大多觉得,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很必要。家长们说,新方案有考核,纳入了学习课程中,家长愿意配合。
一位孩子上小学五年级的家长说:“清单要求五六年级的学生,有基本的照顾自己或家人的能力,能使用大多数家电、会洗衣拖地、简单做几道菜,能够照顾病中的爸妈弟妹,懂得安全用电用水用火,太有必要了。”
心理专家:
体验式教育对孩子成长很重要
对此,心理专家周永梅说,教育部出台的新方案,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体验式教育。特别是“双减”以来,让孩子们多参加劳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周永梅说,现在孩子们普遍缺乏劳动意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铺床叠被、洗袜子洗手绢、收拾书包等力所能及的事都不愿意做。
大学生也是一样,一些人不收拾自己的东西,宅在家不干家务,经常点外卖,这和小时候不做家务有关。劳动课能否执行好,和家长的重视程度有关,家长首先要改变观念,提高生活能力比学习知识重要,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照顾自己和做家务,是一项基本技能。
社会学家:
有利于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表示,社会学中有一个“社会化”的概念,就是社会对人是有要求的,必须通过各种学习去掌握社会的要求,才能够适应社会。现在有些家长已经忽略了孩子的这种社会学习能力,比如说做菜做饭,生活自理等。
此前,辽宁社会科学院曾做过一个实验,拿一盘子的熟鸡蛋到一个大学生寝室,让孩子们吃鸡蛋。农村家庭的孩子把鸡蛋顺利剥开,吃了一个又一个,还特别高兴;城里的孩子一时半会儿扒不完,鸡蛋上还剩有蛋壳儿。还有一个实验是系鞋带,农村孩子系鞋带系得快,城市孩子系鞋带系得慢。
张思宁说,剥鸡蛋壳、系鞋带很有意义。它锻炼的是神经活动的协调性配合性,对大脑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教育部的新方案是培养一个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到成年后是不可弥补的,会让人多走弯路。
教师:
家务能锻炼孩子的
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大东区尚品中学初三年级教师宁冰莹说:“教育部对于家务活动的内容安排得挺好,循序渐进,而且是生活必备技能,生活能力是基础,毕竟孩子长大以后独立生活,不能一味地依赖父母。很多孩子被家长溺爱,吃的喝的穿的都由家长一手包办,这种孩子在集体里的特点是,自己的事处理得一塌糊涂。而且长期依赖家长的孩子,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上劳动课、做家务,能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也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