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习】传承中的特色发展(七)

  原标题:【每日学习】传承中的特色发展(七)

  家园共育,校内外联动(一)

  宋庆龄认为“儿童教育工作,人人有责”,“家长、教师和一切成年人都负有这个责任”。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集合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三方面共同努力下,孩子们才能“像小树苗一样健康成长”。“孩子们这一切优秀品质的成长,是党教导的结果,是社会各方面关怀和培育的结果,是保育员、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和家长们细心的教养分不开的”。反之,“要使少年儿童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各方面都能很好地发展,不经过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长期努力,是很难做到的”。宋庆龄从正反两面清晰阐述了保障儿童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即家庭、学校、全社会三方面的积极参与和良好配合。

  (一)家庭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单元

  在宋庆龄看来,“家庭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单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重要性居首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宋庆龄具体论证了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表现和原因。“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父母只管生、养,不管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她归纳了几种父母没有很好尽到教育义务的常见现象,一是“放任不管型”,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儿童是国家的事情,自己可以放任不管”;二是“占为已有型”,把孩子当作家庭的私有财产,“只关心孩子个人前途”不让孩子“远走高飞”报效祖国;三是“娇惯溺爱型”,“以溺爱代替爱护”,“让孩子们享享福……吃好些、穿好些,生活得舒服些,对孩子的某些缺点,也不认真教育,不严格要求”;四是“简单粗暴型”,“有些人以打骂代替教育”“甚至有些家长对应届中、小学毕业生施加压力和威胁,增加了儿童们在毕业升学问题上的不必要的紧张”。她呼吁,“不能让这些现象长久存在下去”。

  父母不能因为心疼孩子,对子女的缺点视而不见,舍不得孩子吃苦,这些都是“对子女的娇惯、溺爱”,“势必把孩子惯成好吃懒做、贪图安逸”。在她看来,“爱孩子,是人之常情; 但怎么爱法,怎样才是真正的爱?都很有值得研究的道理”。她主张的爱孩子,“应该分配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尽可能自己做",让他们具备“清晰的头脑、坚强的身体”,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坚忍不拔地独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成为“不怕严寒风雪的松树”,不做“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纤花细草”,这才是“革命者的爱”。概括地讲,宋庆龄认为作为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树立正确儿童观。特别是针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父母,要求尽快摆脱传统封建社会旧思想,对子女的认识要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子女不是家庭私有财产,这些幼童群体对整个社会发展意义非凡。

  第二,教养子女是一项责无旁贷的义务。这是国家对父母的要求,是为人父母的责任,父母亲要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发挥好第一育人场所功能。

  第三,学会科学教养子女。理性爱护,不能撒手不管,不能溺爱放纵不能拔苗助长,更不允许有施虐、暴力等行为。父母亲要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和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第四,身教胜于言教,立己者方能立人。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长先要做到,要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要做什么样的人,比如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等等。

  作为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机构,在对适龄儿童实施保教服务的同时,还肩负着对其家长进行家教指导的任务,这是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的传统之一。早在1951年,家长代表就作为重要成员参与指导幼儿园工作的评议委员会。1957年建立家长会制度,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替代过去用书面材料向家长报告幼儿情况的做法。1983年,一改过去封闭式教育方法,建立“幼儿一日生活”向家长开放制度,家长直接进入教学生活现场,了解幼儿园生活,此举受到家长一致欢迎。1985 年,成立家长委员会,沟通幼儿教育信息,接受家长监督,提高保教质量。随着学前教育理论日益成熟、实践更加丰富,新时代年轻家长普遍素质好、学历高、信息量大,家庭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家园共育工作也在不断地革新方法、拓宽渠道、提高实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了解每个幼儿及家庭。近些年,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更加关注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下幼儿的个性特征,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因为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会有所不同。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从新生入学跟家长的面谈开始,老师就不断地向每个家长了解幼儿的身体、心理特点,体现在课程中会考虑不同幼儿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个幼儿不同的能力、兴趣、气质和性格特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幼儿,对不同幼儿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支持。

  二是搭建平台,畅通家园通道。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的每个幼儿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家园联系手册”,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载体。老师记录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以及希望家长关注小朋友某些具体事项的提醒,家长记录幼儿在家基本情况以及希望老师关注的地方,每次接送幼儿时,联系手册跟随幼儿来园、回家。设立“家长开放日”,组织家长进课堂,深度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实现家园教育一致性。设置公告栏,提前告知幼儿园重大事项,比如基本建设、内部装修等涉及幼儿安全等切身利益的事项,家长如果有意见建议,可以通过家委会与园方沟通。公告栏还公告节庆活动、主题活动等大活动的准备、进展、展示等信息。为及时了解家长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尝试设立了“园长接待日”,每月留出固定时间,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交流幼儿园的保教情况和对家长的要求,促进幼儿园与家庭间的沟通理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家园沟通上。开设微信公众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布幼儿园各类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信息发布的渠道,提高时效性。家长通过固定账号访问幼儿园网站,浏览孩子每天活动照片、活动内容等,更加直观地了解幼儿一日生活,增加了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增进家园之间的了解和互信。

  三是充分发挥家委会的沟通桥梁作用,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家委会定期举行例会,就家长们关心的问题以及家委会近期工作进行讨论,让园方意见和消息及时传递到各位家长,同时向幼儿园及时、客观和不带情绪地反映家长们的意见。除此之外,家委会还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和管理:每学年伊始,家委会主席与园长沟通,按照教学进度和日程安排拟定新学年工作计划;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不影响老师和学生正常作息的情况下,策划开展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题活动。增进对幼儿园教育理念、幼儿生长发育特点的了解,为科学育儿打下基础;创设活动载体,引导家长交流分享家庭育儿经验,例如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的“漂流瓶”,以某一物件为媒介,在幼儿家庭中逐一漂流,引领家长“陪伴幼儿成长”,传递年轻家长们的教育经验。家委会还组建了“家长义工团”,充分调动家长资源,为幼儿来园、运动会、外出实践活动等提供志愿服务。

  同时,家委会代表家长群体,考察与幼儿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比如成立幼儿伙食监督小组,了解幼儿园食材采购渠道、伙食加工程序等,对幼儿园营养膳食进行有效监管。当幼儿园工程施工时,家委会还会亲临现场,监督施工情况,为幼儿园提供专业意见,帮助幼儿园提高施工质量。

  四是充分整合家长特点、优势,丰富课程资源。学前教育是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基的基础工程,教育内容尽管浅显,但涉及面极广,而幼儿家长专业背景、知识背景、工作背景多种多样,为幼儿园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等。通过与家长群体建立“同伴合作”的方式,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拓宽了孩子的学习空间,又拉近了孩子、教师、家长的距离。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通过定期组织爸爸妈妈进课堂,做助教,“妈妈老师”“爸爸老师”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做活动,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在育儿问题上达成高度一致,行动统一,才能避免“5<2”效应( 即幼儿在园五日表现良好,周末两天在家判若两人),事半功倍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让每个幼儿成为最好的自己。

  文章摘录自《为国树人 缔造未来》,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沈媛媛编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