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课文入教材 是把关失守
法制晚报——?社会观察
近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文《尊严》被指“造假”的消息引发关注。7日晚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称,出版社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研判,此外,已于2016年9月开始使用的新版语文教材没有选用该文。
课文“造假”,已经不是第一次。此前,《地震中的父与子》、《华盛顿与樱桃树》、《爱迪生救妈妈》,就曾受到舆论的广泛质疑。尤其是《爱迪生救妈妈》,有网友就指出,世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做的,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根本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手术。虽然相关教材出版社表示已在新版教材中剔除有争议课文,但辩护者的“语文不是历史”、“学生需要批判地看待教材”等说辞,依然引发社会争议。
教材编纂者希望通过讲述故事的办法,向孩子表达正向价值观的理念可以理解,但忽略常识性错误,特别是涉及历史人物、事件的捏造,则是对学生和教师的不尊重,与教材编写的专业性要求相差甚远,与教育求真求善的本质相去甚远,伤害了语文教材的权威性。
笔者认为,消除中小学“假课文”,有关部门还须不断改革完善教材的编写、审订、纠错和监督机制。一是打破教材编写“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弊端,积极引入教材编写出版竞争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纠错机制,强化奖惩激励、责任追究,变事后编外“找茬”为事前编者自主纠错;三是加大学术批评和舆论监督力度,建立编写者与讲授者双向沟通和交流的机制,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切实消除“假课文”的影响。
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