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有性别意识?

  A:2岁前。

  性别意识的发展当然和生理因素是分不开的。同时,很多心理学家也提出了“社会环境”(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一个家庭)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孩子们先有相应行为,然后才有了性别意识。幼儿园的小朋友通过和他人交往的过程,模仿和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周围的环境(比如父母或同伴)也会鼓励他们做符合其性别的行为,不鼓励他们不符合性别的行为——通过强化和惩罚反馈,他们慢慢理解了与性别有关的行为,然后逐步积累、整合对性别的认识,进而发展出自己的看法。

  与之相反,“认知发展”理论则认为,自我性别意识的建立要早于行为。这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会认识到性别的“永久性”,即他们发现:我的性别不会因为我换了发型、衣服或者玩什么玩具就会改变。认识到性别永久性的儿童,会借此来指导自身的行为,并让行为符合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一般认为,儿童到 6 岁以后,才能掌握性别的永久性——但是6 岁之前的儿童,其实已经通过观察和奖赏,获得了一些符合性别的行为。

  

  “性别图式”理论则结合了前面两种理论,认为儿童一方面通过观察他人来获得和性别相符的行为,另一方面自己也在不断建立对性别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到底孩子几岁有了性别意识呢?

  研究者发现,18个月至2岁之间的大部分宝宝,已经会使用“男孩子”或者“女孩子”这样的称呼。这与他们语言的发展和物品分类的发展是同步的——21个月的男孩,玩卡车远远多过女孩;而21个月的女孩,玩娃娃远多过男孩。

  所以,21个月的宝宝,已经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选择社会所认同的、符合自己性别的玩具。如果他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不同性别间行为的差异,并越来越多地用“男孩子”或者“女孩子”来指代自己,就会越来越多地选择符合性别类型的游戏和玩具。

  当2岁的孩子使用“男孩”或者“女孩”这样的称呼时,就代表他们理解了自己的性别是一个种类,并有一定的伴随特征——当然,2岁的孩子对性别的理解还是很简单和表面的。比如他们只知道,“男孩子短头发,喜欢玩汽车”等等。

  所以,很有可能在2岁之前宝宝们就认识到“性别”这个社会类别,以及这个社会类别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