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杰出青年”各单位推荐青年事迹材料(二)
(按姓氏笔画顺序)
李厚芝 成都探矿工艺研究所
李厚芝是工艺所一名普通的青年技术骨干,2003年到所报到之后便义无反顾地选择到我所奉节县地质灾害监测站工作。这一去,就是十年,十年坚守,守护安全,守护生命,展示出当代地质青年的良好形象。
1、不怕艰险,为获得第一手险情资料勇当排头兵
在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中,李厚芝和他的团队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工作,夏天顶着库区40多度的高温,冬日里冒着刺骨寒风奋战在监测工作第一线。哪里有险情、哪里有隐患,他就带头冲到那里,十年中他踏遍奉节县高山峡谷,将身影留在大大小小的灾害隐患点!
2012年5月31日凌晨,曾家棚滑坡前缘、黄莲树滑坡前缘出现大面积强烈变形,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命安全,情况非常危急。李厚芝和他的团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变形区域现场踏勘,准确判断后立即报告当地相关部门。5月31号和6月1日,两个滑坡分别发生大规模滑动,险区内房屋全部被毁。由于专业监测和及时报告,当地政府连夜组织群众撤离,确保了17户88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探矿工艺研究所奉节地质灾害监测站受到部局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国土资源报》也做了专门报道。
2、克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确保监测工作有序进行
滑坡监测工作基本都是在深山里进行的,面包矿泉水是家常便饭,甚至有时在当天工作完成后要摸黑走几个小时山路才能找到住处。十年来,李厚芝被蛇咬过、被蚂蝗叮过、被蜂蜇过,为了监测工作、为了群众的安危,他从来没有退缩过。
监测在汛期按规定要取消全部休假,与家人长期过着分居的日子。李厚芝的女儿已经3岁多了,是妻子到奉节探亲时怀上的,现在和他很陌生。提起这些,李厚芝总是眼含泪花,无言以对,但为了库区人民的平安,他仍在默默地坚守。
3、宣讲防灾知识,服务当地民众和经济建设
李厚芝和他的团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国土资源部和三建委有关领导在视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曾多次到奉节,对奉节地质灾害监测站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李厚芝更是赞赏有加。奉节县移民局孙开武局长曾做过这样的评价:“探矿工艺研究所的监测工作消除了搬迁移民的担心,使具体承担移民工作的移民局工作更顺心,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更加放心,推动了奉节县的移民迁建工作”。
4、提高监测水平,扩大服务领域,取得良好效益
在保质保量完成专业监测工作的同时,李厚芝和他所在的团队先后承担了奉节县高边坡高挡墙监测预警工程等项目,合同总经费突破三千万元,在锻炼队伍、服务当地民众和移民迁建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李海鹏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李海鹏同志是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团委书记,是综合办公室的一名职工。自2009年7月入所工作以来,该同志在其所在的综合办公室管理岗位上,较好地完成了日常管理、公文文秘、团委、车队调度管理等工作,受到了职工的好评,展现了较好的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其主要工作成绩如下:
一、团委和青年工作。2012年1月担任团委书记以来,其组织开展了学习、座谈、观影等青年活动和团组织活动,与图书馆团委、所工会等联合组织了一系列青年文体活动,受到了青年同志的认可。2012年5月,受局直属机关党委、团委委托,在成都调调中心的协调安排下,其带队组织开展了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赴四川甘孜州里伍铜矿调研活动。由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环保部、农业部、国家信访局等部委的8名青年干部组成的调研团,按照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根在基层,走进一线”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调研实践活动整体部署安排,深入里伍铜矿找矿、采矿一线,亲身感受了地勘行业文化,锤炼了工作作风,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该次调研向中央部委青年展现了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地质人风采,其实践报告《我为祖国找宝藏》重点记述了鲜明体现在矿区勘探队员和广大地质工作者身上的“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在地调局外网上作了全文登载。
二、公文运转和文秘有关工作。入所以来,其参与完成了办公室日常公文办理和上行下行发文6000余件,拟定上行下行公文、简报等近300篇;整理文书档案4000余件;撰写完成全所性的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及全所性有关会议材料50余份;参与开展所各项工作办事程序制定工作,共参与拟定有关管理制度10余项;参与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有关课题论文调研和撰写工作,获2012年度课题成果二等奖。
三、日常管理工作。1.会议举办。入所以来,共参与组织完成了所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工作会议、领导班子述职述廉会议、全所职工素质教育大会等全所性会议近30次。2.协调催办。牵头完成了各年度有关工作要点印发及任务细化等工作,协调开展了有关组织机构调整工作,协调催办、督办了大量部、局部署的工作任务和所内工作安排。3.综合管理。完成了2009-2011年的中央政府采购工作。组织开展了职工出差备案、职工取暖费报销、保密自查、职工宿舍安全检查等日常行政管理工作。4.开展新闻宣传工作。2012年下半年开始,牵头组织开展全所新闻宣传工作,各项数据有明显提升。
四、车辆调度和车队管理工作。2009年9月-2012年9月,负责完成了地大所部及周口店、良乡基地全所车辆的日常调度及全所性活动的车辆调度安排工作;协同后勤部门完成了车辆年检、保险办理、日常维护和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及4个批次的驾驶员招聘工作。三年间,所车队安全行驶50多万公里,保障了整个单位的平安、高效运转。
五、其他工作。作为综合办公室职工,积极参与、完成了大量人事、党建、离退休等相关管理工作任务。
李强 岩溶地质研究所
李强,男,1978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岩溶生物地球化学与地质生物学研究,现任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动力学研究室副主任、广西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先后入选Marie Curie Fellowship、中国地质调查局“百名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以及“香江学者计划”候选人。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基金一项)、中国博士后基金(含特别资助一项)等8项;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5篇,EI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在工作中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及集体荣誉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由于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研究生较多,水平参差不齐,为培养研究生独立实验操作的能力,多方筹措经费购置了数台大型分析测试仪器,搭建元素微量及痕量分析平台,并推动该实验平台顺利加入广西大型仪器协作网,研究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仪器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此外,李强博士利用现代生物学手段探讨岩溶区土壤-植被系统的养分循环,岩溶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并将岩溶动力系统同全球变化相结合,探讨碳酸岩盐-CO2-水生生物界面的气体吸收与释放机制。推动传统地质学拓展到现代地质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促进了现代岩溶学的发展。
学术成就:
(1)首次把植物光合生理学进入岩溶动力学,通过研究水生藻类光合作用揭示其在钙华沉积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及其在同位素分馏机制和全球碳循环“遗漏汇”研究中重要性。研究结果认为,在利用石笋进行古气候重建时充分考虑当地环境条件,防止遗漏生物所参与的同位素分馏作用。
(2)初步明晰了暴雨效应所造成的土壤营养元素流失及地下水污染问题,认清了影响岩溶区植物生长与发育的限制因子。这为规范岩溶区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方式和水体污染的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3)系统研究了我国西南岩溶区适生植物-金银花在岩溶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机制,其中关于钙离子腺体的存在(适应岩溶高钙环境)和钙元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内(岩溶区植物高生物量特征)尚属首次报道,通过系统利用生物地球化学科学,揭示了忍冬属药用植物质量与地域、生境等因素的关系,从而为制定岩溶区金银花生产发展规划和GAP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李强博士在岩溶动力学研究室的岗位上时刻抓紧学习、认真思考、扎实工作,始终争取主动往前赶,为年轻人做好表率工作,使岩溶动力动力学研究室争当排头兵,并先后荣获岩溶地质研究所“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杨宏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
本人自在博士期间一直担任班长的职务,为同学恪尽职守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支持。自2008年博士毕业后作为一位科学工作者一直以科学创新为方向,勤勤恳恳,努力在本专业领域创造成果。本文现主要以研究月球重力场来认识月球结构构造,掌握国际最尖端技术和最前沿科学,如在这三年里利用所承担的3个项目建立了高精度月球重力场:利用美国NASA用于计算月球重力场的达到24万代码的用于计算行星重力的软件计算月球重力场,不仅将这些代码进行移植以达到比原先快5倍的效率建立月球重力场,且利用2009年最新公布的SELENE卫星数据建立国内首个53阶次月球重力场,且与美国LP、中国ChangE-1建立的结果进行对比并表现出较高的精度的优势。至今(2013年)为止,共发表文章3篇,国际会议文章4篇。同时,还在2011年获得美国NASA-LPI颁发的“2011 职业发展奖”,且全球只有12人获得。在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以及受美国矿物协会授权翻译和出版20世纪最新月球科学成果集“New Views of the Moon”,本人参与翻译17%的工作内容。
应丽娟 矿产资源研究所
应立娟同志自2007年7月毕业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在野外一线工作。2008年3月至今,应立娟参与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查和综合科学研究工作,每年在甲玛矿区工作时间近4个月,甲玛矿区在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平均海拔3900米,最高达到5400多米,气候条件恶劣,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60%,应立娟同志每年在甲玛矿区的工作时间近4个月。初到甲玛,因不适应强烈的高原反应,出现了晕倒的状况,但是她一直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甲玛矿区地表踏勘时一天只吃1个馒头和1包方便面,在平硐内编录岩心时,她不怕危险,脚踩冰面,头上悬着冰柱,以积极刻苦肯干实干的精神为所有项目组成员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应立娟同志作为项目的普通一员,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为了工作,结婚3年一直没有要孩子。她作为积极分子全面参与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和华泰龙矿业有限公司在野外的党建工作,作为骨干参与了资源所区划室和矿山组建的甲玛矿区临时党支部,在党支部的建设和活动中积累经历、学习经验、锻炼能力,为以后建立南岭银坑科学钻探野外临时党支部打下了良好基础。
南岭科学钻探第一孔,是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在南岭重要成矿带组织实施的第一口资源科学钻探井。南岭地区植被茂密、夏日气候湿热,项目刚开始的时候住宿和吃饭条件很差,租的房子没有厨房,有时在外面吃饭,有时只能煮点面条,中午去现场工作还要带饭,住宿只有几间平房,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条件艰苦,但是南岭科学钻探第一孔,是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在南岭重要成矿带组织实施的第一口资源科学钻探井,对科研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立娟同志与项目组的年轻人在那里克服艰苦条件坚持了下来,并201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华诞之际,经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党委批准,成立南岭银坑科学钻探野外临时党支部,应立娟同志担任支部书记。临时党支部组织了矿产资源研究所、赣南地质大
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长安大学的6名党员和其他同志一起参加临时党支部的挂牌仪式。并在保障科研工作的前提下,举办篮球赛、为成员过生日、组织参观“苏维埃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 缅怀先烈们的革命事迹等活动。在南岭支部成立的一年时间里有两名同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临时党支部的成立增强了项目组成员的凝聚力,为项目的顺利进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2年,南岭深钻取得了重要进展,揭示了深部矿化与构造情况,完成了这与临时党支部对工作的带动作用紧密相关。十八大召开之际,临时党支部组织南岭深部探测团队在盘古山深钻野外现场第一时间观看大会,由陈毓川院士主持,学习十八大,该系列活动报道被《紫光阁》杂志和《中国国土资源报》等采用,起到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应。2012年3月28日,南岭科学钻探第二钻开钻仪式在江西省于都县盘古山钨矿隆重举行,盘古山深钻的科研工作亦由资源所南岭深钻科研团队在开展,成为南岭银坑科学钻探野外临时党支部的第二个野外基地。
宋维民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宋维民,男,31岁,汉族,中共党员,吉林通榆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即进入沈阳地调中心工作;现任内蒙古1:5万突泉等五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负责人,并兼任沈阳地调中心工会委员。2011年7月,他在东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学校面试推荐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工作以来,他将满腔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全部倾注在地质工作上,从最基层做起,从平凡事做起,严谨务实,埋头苦干,无怨无悔,业绩斐然,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一致认可。该同志身先士卒、永葆朝气的精神,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单位的每一位年轻人,树立了地质人热爱地质事业的典范,荣获2013年沈阳地调中心优秀青年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荣获沈阳地调中心优秀职工荣誉称号。
政治过硬 重党建在基层一线结出硕果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无限热爱发展中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地质事业。他任项目负责人后,高度重视项目组的思想政治建设。2012年4月,他认真按照上级部署,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高度融合,第一时间在野外出队作业中挂出了突泉项目组党小组牌子。他作为党小组组长,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学习上,带领和组织党员群众认真进行政治学习,努力把项目组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文件要求上来,统一到突泉项目怎么干、成果怎么出、如何通过项目培养人才、锻炼队伍上来。挂牌以来,党员更是以身作则、敢于承担,普通群众也深受感染,工作热情高涨,整个项目组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各项工作全部胜利完成。
勤勉敬业 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特别是在他主持内蒙古1:5万突泉等五幅区调项目工作期间接受中心检查时,所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无论从野外基地建设、业务开展、安全生产、质量体系建设、后勤保障,还是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表率作用,被沈阳地调中心树立了典型。为此,沈阳地调中心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为找矿突破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沈地党发【2012】10号),号召沈阳地调中心的各处室、各项目学习了他主持的突泉项目组的先进经验,该项目是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实施“大干快上,抓质量、抓进度、抓安全、抓保障”的典型,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从辽西到大兴安岭,祖国的河流山川都留下了他那衣着朴素、整日忙碌的身影。凭着他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娴熟的业务本领,在最近五年,他先后主持地质调查项目2项、参与地质调查项目2项、参与综合研究项目3项、参与科技部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完成硕士学位论文1篇、发表学术论文10篇、于本年4月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现场汇报学习交流。
地质调查项目:
1)2006年6月-2008年12月,参与《辽宁金厂沟梁等四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独立编写了该项目侵入岩重要章节,项目成果被评为优良级。
2)2009年,参与《内蒙古1:5万南木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部分地质调查工作,该项目成果验收被评为优秀级(2幅优秀、2幅良好)。
3)2009年6月-2011年12月,担任《内蒙古1:5万孟恩套勒盖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项目负责人,主持该项目部分工作,首次在该区发现硅化木化石,为该套地层重新厘定提供了地质依据,发现2处矿(化)点。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野外验收,被评为优秀级(3幅优秀、2幅良好)。
4)2012年1月-至今,担任《内蒙古1:5万突泉等五幅区调项目》项目负责人,主持该项目全面工作。编写的该项目2012年度工作方案、总体设计、2013年度工作方案,经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项目办审查,均被评为优秀级;
综合研究项目:
1)2010年-至今参与了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2)2010年-至今参与了辽东-吉黑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3)2010年-至今参与了东北地区花岗岩编图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科技部项目:
1)2008年-2010年12月,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部中美合作《中美环太平洋动力学背景及资源潜力评价》项目部分工作,该项目验收被评为优秀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2年1月-至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西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及热河生物群古地理景观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主要学术论文:
1)2009年,“内蒙古金厂沟梁西对面沟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地质与资源(第一作者);
2)2010年,“辽宁-北票地区江沟山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地质与资源(第一作者);
3)2010年,“内蒙古赤峰四家子盆地张家口组火山岩稀土元素特征及成因”地质与勘探(第四作者);
4)2011年硕士论文,“大兴安岭中部中三叠世孟恩陶勒盖侵入岩体的动力学背景及其意义”,东北大学(第一作者)。
5)2011年,“赤峰四家子盆地张家口组火山岩成因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第四作者);
6)2012年,“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木化石新资料”地质通报(第二作者);
7)2012年,“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古生界疑源类化石及其时代意义”地质通报(第二作者);
8)2013年,“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期孟恩套勒盖岩体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地质论评增刊(第一作者),已接收暂未见刊。
9)2013年,“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期敖兰敖日格岩体研究概述”,东北大学学报(第一作者),已接收暂未见刊。
10)2013年,“内蒙古科右中期敖兰敖日格一带侵入岩岩石化学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地质解释”,地质与资源(第三作者),已接收暂未见刊。
学术会议:(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1)2013年初,执笔编写的《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孟恩套勒盖岩体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论文摘要经中国地质学会青工委组织的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的审核通过,将在《地质论评》刊出,并将与会进行现场汇报交流。
荣 誉:
1)《内蒙古1:5万孟恩套勒盖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参加了2011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项目办组织的东北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展评中,获得一等奖。
2)2011年7月,于东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答辩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因成绩优秀,学校免试推荐攻读博士学位。
3)2012年7月,主持的内蒙古1:5万突泉等五幅区调项目组被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确定为实施“大干快上,抓质量、抓进度、抓安全、抓保障”的典型,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是中心新型基层实体的典范。
4)2010年-2012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年度优秀职工荣誉称号。
5)2013年,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年度优秀青年荣誉称号。
他在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同时,还注重对项目组技术人员的传、帮、带。多次聘请知名专家,为项目组人员办讲座、搞培训;项目组内部组织对新毕业学生进行培训,使其尽快了解掌握业务规范、操作流程,尽早进入工作角色。
舍家忘我 全身心投入国家地质事业
地质工作要经常进行野外作业,辛苦而单调,且很长时间不能与家人团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他一年才能回老家看望父母一次。每次探家要走时,他的母亲头一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偷偷地掉眼泪,他的爸爸是教师,安慰他母亲说:“儿子的工作虽然辛苦,常年回不来,但儿子是在干他热爱的地质事业,为国家做贡献,你应该高兴才是。”2010年,他与恋爱多年的女友结婚了。爱人为了他,辞去了外地的工作。转年爱人怀孕了,他又常年不在家。他父亲办理了提前离岗手续,和母亲一起到沈阳伺候小孩儿。他的爱人为他准备行装时,眼中充满了不舍。几年来,他每天早上班,晚下班,几乎没有双休日,就是年假也最多在家能呆几天。正是家人的默默支持给予了他巨大的勇气和动力,才使他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宋维民同志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工作者,既发挥了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又起到基层团体组织管理的模范作用,他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务真求实的工作作风,为年青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张小海 中国地质图书馆
张小海,男,1982年6月生,200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7月进入中国地质图书馆,硕士研究生,从事人事管理工作4年,2012年2月任图书馆团委副书记,2011、2012年度先进工作者,2011年度工会工作积极分子。
一、强化思想 注重学习
作为一名党员,广泛参与各类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活动;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对灾区进行爱心捐赠,按时交纳党费;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处室、单位的业务发展,上交多篇学习心得,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一定研究,发表有《浅谈图书馆建设文明建设》、《坚如磐石再创辉煌——庆祝中国地质图书馆建馆95周年》、《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退休工作之拙见》。
二、兢兢业业 服务基层
该同志在人事工作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原则性强的同时尽力为职工提供便捷的服务,在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岗位遴选、招聘、职称评审、各类统计、离退休管理方面都能做到尽职尽责。作为安全员、政务信息员、财务员能处理协调好各项工作,并高效、合理地安排解决,能够保守秘密,保持廉洁作风,踏踏实实地在本职岗位做好基层工作。
三、服务青年 活化馆风
(一)充分发挥自身文体特长的优势,积极组织、参加部、局和本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
1.2009-2012年,多次组织青年职工排演节目参加比赛,个人积极参与文艺演出,组织策划并具体实施了单位5年来的团拜、总结大会;组织职工运动会,活跃单位文化氛围。
2.作为篮球小组的组织者,成立了首支图书馆男子篮球队,利用业余时间组织队员进行训练,参加第二、三届局职工篮球赛,赛出了风格,展示了职工的精神风貌;
(二)作为团干,热情服务青年。2012年竞选为图书馆团委副书记,在团委人员不足(借调、生育)的情况下,与团干部精诚合作,勤交流、多汇报、常走访,圆满完成了团委的各项工作:
1.积极组织团干与广大团员青年参加各项政治理论学习,为图书馆培养出一支政治过硬的青年队伍;开设“践行红旗渠”、“生死罗布泊”、“三进四同在行动”、“我看十八大”等专栏,方便青年加强学习;发动、鼓励年轻人进行学历教育,积极引导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
2.持续做好图书馆学术文化沙龙及青年读书会的品牌活动。组织青年开展了“践行红旗渠”、“学雷锋做青年科普志愿者”、“城乡共建—科普下乡”、“局属单位青年业务交流”、“拓展培训”等多项有意义的活动,让青年增进了交流的同时深切感受到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和社会赋予的责任感。
3.开展谈心活动,引导青年。为把握青年的思想动向,发动团干部做青年的知心人,通过各种方式途径与青年谈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青年,以青年的实际诉求为导向,尽力为青年办好事办实事,做好青年与馆领导间的桥梁,让青年排解心理压力,安心去发展去进步。
张成强 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张成强,男,1974年出生,中共党员,硕士,在读博士,1996年08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曾获得多项荣誉,连续几年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厅优秀共产党员”和“郑州综合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经过公开评选,2011年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地质英才。2013年入围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人选。
1996年7月毕业于山东建材学院选矿专业,同年8月在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选矿三公司从事选矿工作,曾任技术科科长一职。在洛钼集团工作期间,曾经参与了钼尾矿中白钨回收实验室和中试试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选厂流程考察、流程改造、车间扩建等工作。
2005年5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选矿技术研究与科研管理工作,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通过不懈地努力,逐渐成为一名能独立从事现场技术服务和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几年来,先后独立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地质调查青年人才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土资源行业公益专项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8项、研究所基金项目1项,编写各类科研报告16份。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项、院所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矿山企业委托及其它项目30余项。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协助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编写专著1部:《地质调查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研发进展与成果》,协助编写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部分技术”部分的内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专利名称为《一种湿式永磁立环可调高梯度强磁选机》。
该同志是郑州综合所矿物加工学科青年科技带头人才,能针对本学科国内外发展方向或趋势,提出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同时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技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创新研究工作和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工作。特别在低品位铝土矿、钨锡矿、中低品位长石、红柱石、铜铅锌复杂多金属矿等选矿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
张杰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张杰同志自2000年工作以来,具有13年野外工作经验,主要从事物探电磁法和地温场方法技术研究和野外数据采集及处理工作,几乎每年出野外都在5个月以上,公休节假日经常都是在办公室或生产一线度过的,曾深入新疆戈壁、内蒙荒漠、云南山区等地工作,野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充分发扬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事业“三光荣”精神,在青年科技人员中具有表率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多次担任国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危机矿山找矿专项、地质大调查项目负责人。由于多年的野外与方法技术研究经历,对当前物探电磁法和地温场野外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方法等方面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参与和组织完成的项目,都得到了重要的宝贵资料和实质性成果,深受同行好评,对推动电磁法和地温场领域的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
张杰同志在推动高温超导TEM技术实用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完成了瞬变磁场数据处理与拟二维反演方法技术研究,开发的应用程序解决了高温超导TEM数据处理与解释的重要环节,形成了从超导器件、TEM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与解释一整套技术系统,有效地推动了高温超导TEM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因此获得2004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12年度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1项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地-井瞬变电磁法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提出的地-井TEM矢量交会法是一种新的半定量解释方法,开发的地-井TEM解释系统软件能够快速对井旁盲矿异常进行准确定位。近年来作为第一和第二负责人承担了3项地-井TEM研究项目,全面地开展了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解释以及仪器系统研制的研究,在危机矿山专项和物化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支持下,研究出了一套实用的野外数据采集技术流程和数据处理与解释流程。在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的支持下,开展2000m深井地-井TEM三分量系统研制与集成,目前三分量探头已经研制成功,为大范围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作为第二负责承担了地质大调查项目《区域地温调查技术方法研究》,经过2年多的试验与研究,形成了整套小比例尺地温测量技术方法系列,首次获得了约17万km2的1/400万区域地温资料,能有效地反映深部信息,填补了我国区域恒温层地温调查的空白,为推广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张拴宏 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拴宏,男,1974年5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2004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开展华北地块北缘及兴蒙造山带区域大地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背景等方面的工作。近些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不但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而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11年8月获“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1年12月入选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计划”。
1、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争当科技创新的先锋
张拴宏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近些年主要致力于华北地块北缘及兴蒙造山带南部岩浆活动及构造演化等方面的工作。2008-2012年期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华北地块北缘中段奥陶纪-泥盆纪大陆边缘性质与构造岩浆演化、华北克拉通北缘早中生代岩石圈伸展作用的构造学与岩石学限定及意义),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阴山-燕山纬向带构造演化、华北克拉通北部中元古代中期双峰式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1项(华北地块北缘中段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构造岩浆活动及其意义)、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1项(华北克拉通北部中元古代岩浆作用及成矿背景)。其中所长基金项目接题被并评为优秀。作为科研骨干参加了973项目课题“北缘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背景”及“中-新元古代多期裂解事件性质及其成矿专属性”,其中前一项已顺利结题,课题验收获得优秀,并荣获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同时还作为科研骨干参加了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中国北方增生造山过程、陆壳生长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兴蒙造山带基本构造格局的综合调查和研究”及地壳深探测专题“华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过程”。以上各项科研项目进展均较为顺利,完成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主要包括:(1)对华北地块北缘地区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岩浆活动及内蒙古隆起的剥露及形成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2)确定华北克拉通北缘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内辉绿岩床侵位于中元古代中期(13.5-13.2亿年),并且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中元古代中期裂解事件的确定较好地解释了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的成因及构造背景;(3)提出华北克拉通北缘可能在早中生代期间发生了岩石圈减薄及克拉通破坏的认识。
2008-2012年期间,张拴宏同志以第一作者在国际SCI刊物(包括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Precambrian Research,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Litho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发表论文7篇,非第一作者国际SCI刊物(Gondwana Research, Litho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岩石矿物学杂志);国际会议摘要4篇。其中近些年发表的有关华北地块北缘相关学术论文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已经被SCI数据库收录2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008-2012年期间被SCI引用366次,他引316次。2009年度发表在GSA Bulletin的文章2011年以来一直保持该刊物高引用论文之一。
2、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及政治思想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地质科研工作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以使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永远处在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前沿。野外地质调查是基础,而新技术及新方法的运用则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张拴宏同志刻苦钻研,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理论及实验技能,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及敏锐的洞察力,保证了各项科研工作的圆满完成。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该同志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支部及所里组织的各项活动。
3、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其它学术活动
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交流最新研究成果2008-2012年期间多次参加了岩石学、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并担任了第四届构造地质研讨会的专题召集人。另外还参加了2010年度国际冈瓦纳会议及2011年克拉通形成与破坏国际会议,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获得同行的好评。
鉴于在华北北缘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力,张拴宏同志受主编委托,担任国外SCI刊物(Precambrian Research,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Lithos, Sedimentary Geology, Gondwana Research, Geological Magazin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及专辑书籍(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及国内重要刊物(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岩石学报、Geoscience Frontiers、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地质学报及地质通报等)审稿人,为这些刊物文章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一定作用。
张泰丽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参加工作以来,张泰丽同志一直从事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共参加了13个项目,主持了2个项目,发表论文6篇。她非常热爱地质事业,刻苦钻研,不怕苦不怕累,长期从事野外地质工作,同男同志并肩抗战在野外一线。
一、业精于勤,不断加强科研工作能力
2007-2008年,该同志负责“南京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中的地质灾害专题。面对新专业,她没有气馁,虚心向专家及同事请教学习,大量阅读地质灾害书籍和文献,并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不断汲取理论及经验知识,丰富自身业务内涵。
2009年炎热的夏季,该同志拖着怀孕4个月的身体参加了由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研究生班,坚持完成了2周160个学时的课程任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二、行始于真,甘为地质事业奉献青春
“5·12”汶川大地震撼动了人们脆弱的心灵。众多男同志冲锋在抗震救灾一线。该同志也不甘示弱,参加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灾后重建规划研究工作组,在北京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报告及图系编制工作,协助冯小铭研究员完成了安县震后重要城镇重建地质论证,并同工作组对四川重灾区进行了考察,评估选址的适宜性。由于成绩突出,所在临时党支部荣获“第三批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1年春,大旱肆虐。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该同志作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的一员,毅然决然地放下嗷嗷待哺的儿子,加入了南京地调中心“河南抗旱找水打井行动”突击队,历经一个多月完成了神南、张岭两口井的钻孔编录、抽水试验及成果总结等。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为南京地调中心赢得了“国土资源系统北方四省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2011年底,该同志承担南京地调中心第一个地质灾害详查项目“皖南黟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任务重,时间短,人员少。面对困难,她毫无怨言,积极协调与地方国土局和村民的关系。2012年2-12月的11个月,她同项目组成员坚持野外工作,每天工作十五、六小时,饿了就以泡面充饥。2012年6月的一天,下着小雨,没有雨伞、没有雨靴,她们一天查看了二、三十户村屋后斜坡的安全性。村民对她们竖起大拇指,对她带领的项目组赞不绝口。在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她坚持户户必到,认真填写调查卡片、避险明白卡等,协助国土局完善群测群防体系,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提供调查资料,服务地方汛期排查,对危害严重的灾点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建议,受到黟县国土局的高度评价。
张德强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张德强同志,男,中共党员,山东烟台人。1994年9月到1998年7月,在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98年9月到2001年7月,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获硕士学位。2001年9月到2004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学习,专业水文学与水资源,获博士学位。2004年6月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评价以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面的技术工作。
作为一名业务人员,该同志工作中勤奋务实,爱岗敬业,尽心尽责,全身心地投入,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以来负责或参与完成了我院矿山地质环境领域的大部分项目工作,2008年以来,负责和参与的项目共10项,负责项目4项,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项,矿产资源评价项目1项,两权价款支撑项目2项;参加的项目有6项。承担的“吉林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项目,全面摸清了吉林辽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建议,为吉林辽源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该项目成果2009年通过审查,评为优秀。参与的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研究” 和“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研究与动态评估”项目成果均为优秀,其中“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研究”项目成果获2011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三,该项成果首次系统全面总结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并首次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区划和对策建议,为国土资源部出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编制《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等提供了基础依据,为国家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成效显著,作用重大。此外,全面参与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央专项补助资金项目(两权价款项目),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申报、检查、验收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服务。
工作以来,合作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9篇,参与起草标准规范2部。近五年来合作出版著作1部,参与标准规范起草1份;发表论文4篇。独立或作为主要编写人员编写各类技术报告30份,其中成果报告6份;项目总体设计、年度工作方案、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等14份;可行性研究报告、续作项目、其它工作报告10份。在多年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编制了行业标准《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7)、《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11),为加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制度已全面实施,恢复治理工作有章可循,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管有了明确的依据,对遏制矿山地质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起到明显作用。
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多次参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山地质环境领域相关技术支撑服务工作。参与国土资源部环境司、规划司组织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9-2015)》的编制工作;参与矿山地质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建立,负责完成了矿山地质环境统计指标的制订;参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组织的“全国矿山复绿行动”,参与 “复绿行动”方案编制大纲的起草工作。参与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梳理”工作;参加国土资源部2012年“百人下基层”调研工作,参与调研报告的编写;参加国土资源部组织的2011年度“矿产资源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负责完成四川、青海两省检查报告的编写。积极参加地质灾害应急工作,2010年9月,受“凡亚比”台风暴雨的影响,广东省部分地区灾情严重,张德强同志参加了国土资源部应急工作组赶赴信宜、高州等灾情严重的地区,实地调查了解地质灾害灾情,指导信宜、高州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排查工作。
综上所述,该同志技术业务能力较强,在日常生活中,团结同事,注重政治素质的提高,得到广泛的认可,多次评为院优秀工作者、文明职工。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踏实认真,为水工环事业,尤其是矿山地质环境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