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社区共享(组图)
核心提示<<<<
在本市建立学习型城区的热潮中,作为构建市民终身教育体系最初环节和组成部分的早期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社区早期教育,越来越被家长和广大市民所重视。近几年社区早期教育在本市发展迅速。全面实施社区早期教育,其宗旨是构建社区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建立以家庭、社区为依托、多种正规与非正规形式相结合的、满足家长不同需要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体系,使0—6岁幼儿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为幼儿的家长和看护人员提供科学养育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养育水平和能力。
目前,本市有66.7%的社区、乡镇建立了早期教育资源中心,50%的散居儿童接受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的教育。
本市建立了社区早期教育管理和服务网络,整合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早期教育服务。一方面发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幼教机构的资源,努力拓展面向社会的教育与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建立社区资源中心,构建社区化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使社区成为早期教育的主体。目前,本市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包括:以托幼机构为依托的早期教育资源中心,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以专业机构为基地建立早期教育资源中心,以邻里为背景的家庭联合活动站,流动玩具图书馆和进行入户指导。不同形式的早期教育资源中心,为儿童在社区内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提供了优质服务,同时也提高了家长和养育者科学育儿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本版摄影 刘耀辉
A 河东
试点园所带动
幼儿园敞开大门
河东区以试点园为抓手,为覆盖每个社区做好典型引路和铺垫工作,探索了适合本社区实际的早期教育途径和方式。
他们首先从调研入手,了解分析全区12个街的基本情况。经研究,决定把居住人口较多的中山门街和东新街列为课题试点社区,该区三幼、二十一幼作为试点指导园所。他们在实施过程中,第一,大力宣传早期教育。通过媒体、报刊、街道居委会等各种方式广泛向社会、群众宣传,动员群众增强社区早期教育的意识,积极自觉地参与支持社区早期教育。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对试点社区提供教育信息并给予资料的支持等。第三,协调相关部门为试点社区工作的顺利进行开设绿灯。第四,建立早教资源中心,以实现儿童受教育权为核心,为社区散居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义务性早期教育的支持与服务。第五,两所试点园积极探索、研究、总结社区早期教育工作的思路、方法、经验并做好典型引路。
两个试点园不仅积极参加市级举办的各种培训,而且组织志愿者学习有关社区早期教育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两个试点园结合本社区的现状精心制定“实施社区早期教育方案”,分别建立了“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图书站”、“亲子园”,中山门社区将“亲子乐园”建在九段居委会,东新街社区将“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和“童乐亲子园”设在了河东二十一幼,他们充分发挥利用正规园所的优质资源,让孩子们在“资源中心”或“亲子园”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为家长和看护人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家长和看护人享受、体验早教中心带来的极大益处。实施“零距离”工程,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幼儿受教育权利,进入课题试点园视线:对弱势家庭进行入户指导、接纳聋哑残疾父母的子女入园,幼儿园接收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改变残疾儿童的处境,让他们走出封闭的家门,参加市区组织的残疾儿童关爱活动等。
该区将国办园实施社区早期教育纳入评价幼儿园的重要指标之一,该区其他街区逐渐建立社区早教资源中心、亲子活动站等,提高散居儿童受教育率,广泛开展了0—6岁儿童早期教育。
B 塘沽
九成家长掌握
科学育儿技能
塘沽区社区早期教育发展较早。目前,该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已由原来的两个试点街道延伸到全区的8个街道,12个幼儿园,志愿者队伍达百余人。教育资源中心全部设立在机构,并且都是免费提供服务。
塘沽区幼儿园自觉融入到社区建设中,发挥自身作为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区归属感,主动参与社区教育,实现幼儿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他们深入社区发送宣传资料,送教上门。组织散居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各地专家来园为幼儿进行营养保健讲座、组织各种咨询活动,并邀请社区散居儿童家长参加,以丰富家长育儿知识和抚养能力。各园所利用园报、板报宣传科学育儿的重要性及有关知识。通过宣传使家长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与幼儿园达成一致。同时,定期组织机构、社区志愿者参加培训学习。
该区发挥幼儿园主导作用,关注流动人口家庭幼儿。新河街地处城区周边,流动人口较多。这个街把流动人口儿童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创造条件为流动人口中0—6岁散居儿童提供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与条件。街妇联与国办园九幼和民办园腾飞两个园所建立了“早教中心”,建立起“外来人口散居儿童活动中心”,为辖区内散居儿童服务。邀请片区内散居儿童来园学做操。春、秋季为预防传染病,给家长开办知识讲座。塘沽九幼每学期都为社区儿童安排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活动:带孩子们走进社区老年中心与老年人互动;家园社区晨间“乐一乐”户外游戏;走进大自然游览观赏桃花园;邀请散居即将入学的儿童参加大班的毕业主题活动。
几年来,塘沽区各幼儿园与社区密切配合,资源中心在散居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已由自发性走向自觉性。塘沽一幼与新村街建立了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为了让社区儿童得到良好的早期关爱,为他们撑起快乐成长的天空。他们设立了社区儿童活动专用教室,并在墙壁上布置了“共享蓝天”宣传版面。每星期邀请幼儿来园参加活动。每月坚持送教进社区。设立幼教聚焦栏目,介绍饮食、营养等方面知识供家长学习参考。
在充分发挥正规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塘沽区社区早教资源中心已覆盖整个城区,社区内0—6岁的散居儿童都能够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早期教育,90%以上的家长及看护人能够接受和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
C 西青
多方共同合作
关注每个孩子
西青区在探索以家庭社区为依托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与发展中,首先利用现有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的场地,同时开发妇幼保健所、社区服务站等作为早期教育的场所,现在该区共有早期教育资源中心12个,为不同家庭的儿童及家长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服务。
张家窝华夏育星幼儿园是一所坐落在张家窝新镇区的幼儿园。幼儿园不但有良好的地理位置,还有城堡式的主体建筑和四周环绕的透视墙,童话般的建筑和丰富的活动吸引着众多的儿童和家长。幼儿园利用现有资源,包括园中园、婴幼专用室等每月向社区家庭开放一次,同时每学期开办两次家长学校,使家长学到了科学养育的知识,并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西青区儿保所成立了早期教育资源中心,中心里有母婴教室、准妈妈课堂等,承担了0—3岁幼儿养育方面的指导和孕妇保健及新生儿护理等知识的培训。
为了让残疾儿童拥有一个快乐童年,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该区国办园、街镇中心园接受轻度残疾儿童入园,其中包括患有自闭症、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癫痫等病症的儿童。由于病症不同,幼儿园对残疾儿童的接收方式和教育方法也不同。有的随班就读,有的参加亲子游戏,有的需要入户指导。边村幼儿园是一所村办园,幼儿园虽小但肩负着整个全村的早期教育工作。幼儿园接收了一个叫王静的智残儿童,第一次来幼儿园是跟随父母参加亲子活动,后来孩子家长主动提出要随班就读,在教师的悉心呵护、儿保所大夫的干预和家长的配合下,孩子开始学儿歌、学体操、学画画,孩子的变化给家庭带来了欢乐。宁发实验幼儿园接收了一个自闭症幼儿,孩子第一次来幼儿园,一个小时没有说话。后来入园以后,她渐渐地开始和幼儿参加活动了,但是她就是拒绝开口说话。这样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孩子终于在园长、保健医师和教师的努力下开始说话,现在她不但能开口说话,还能表演节目。
D 蓟县
三级社区早教网络
覆盖乡村
蓟县地理条件复杂,各乡镇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一些乡镇人口出生率下降,儿童居住分散的状况呈扩大趋势,偏远山区婴幼儿受教育的机会不足。为保证农村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蓟县在基本满足3—6岁幼儿入园需求的同时,把教育着眼点延伸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发挥幼教机构教育优势,多种形式义务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逐步促进早期教育社会化进程。
他们构建了科学的早期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网络。县教育局成立了蓟县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各乡镇在中心园设立乡镇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引领、指导和辐射其他园所、社区活动站、家庭活动站和典型户,最终覆盖全县每个婴幼儿家庭。
正规与非正规活动形式并举是蓟县早期教育的有效途径,他们创立了灵活多样、规模不同的早期教育活动形式。对村落分布比较集中、居住地距离幼儿园(班)较近的地区,建立以幼儿园为基地的早期教育活动中心。该县有200个园所建立了婴幼儿活动中心和家长活动室,制定了婴幼儿活动制度,建立了儿童成长档案。对居住地距离幼儿园较远、村里人口较多的地区,争取各村委会的支持,利用村支部、学校及家庭闲置房舍,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早期教育中心和亲子活动站。院墙上画满了富有童趣的壁画,开辟了户外活动场地,配备了中小型玩教具,室内铺上地毯、地板革,布置了科学育儿宣传栏和儿童作品栏。周六、日由幼儿园教师准备好玩具、材料,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游戏和活动。周一至周五,由村妇联干部、骨干家长组成志愿者队伍,负责中心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家长和儿童在中心活动、阅览书籍。
对于居住分散、人口稀少的村落,利用邻近居住的3至5户家庭建立以邻里为背景的家庭联合活动站。活动周期一般是1至2周。教师多数由幼儿园教师兼任。也有部分乡镇配备专职教师,周一至周五巡回各村指导家庭活动站开展活动。农闲时家长也经常自发组织孩子在活动站玩耍游戏。针对来早期教育活动中心参加集体活动有困难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教师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入户指导,为家长提供教育信息,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早期监测和干预。
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深入开展,保障了农村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使该县0—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达86%,90%的家长看护人得到科学养育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了养育水平。
E 河西
全方位关注
社区早期教育
河西区在政府统筹协调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区早期教育管理体系。该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全区教育资源优势,为学习型城区建设和全民终身学习搭建公共资源平台,使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
首先,他们自觉将学校融入社区,为社区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建立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制度,特别提出幼儿园要向幼儿及家长开放游乐设施,开展亲子教育及咨询活动。再次,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有程序、效果好。最后,将开放情况印成资料发放到居民手中,并向社会进行宣传。
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建立管理网络,为社区早期教育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教育部门强化责任意识,建立督导评估奖励机制。该区充分利用托幼园所的资源,建立早期教育资源中心,面向社会进行宣传咨询;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充分利用卫生部门的资源,建立卫生保健资源中心。
同时,河西区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并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能力的志愿者队伍,进行宣传讲解和入户指导。他们提供多样化、专业化服务,吸引社区百姓积极、广泛地参与。第一,开办市民学校,鼓励社区百姓积极参与。第二,为0—3岁儿童建立发展档案。第三,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
此外,他们还为残疾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他们接收轻度残疾儿童入园随班就读。进行入户指导,对有特殊需要儿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为残疾儿童建立个案。安排残疾儿童在特殊教育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关爱活动。
F 红桥
“手拉手”主题教育
深入社区
经过多年的努力,红桥区以社区为依托、多种正规与非正规形式相结合的、满足家长不同需要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国办园为龙头,示范各类型园所共同发展、提高的局面,使该区3岁以下婴幼儿的家长和看护人员都有机会接受到科学养育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养育水平,使3—6岁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早期教育,对幼儿提供多种教育途径和方式,使他们受到平等的教育。该区历时十年的社区手拉手活动的开展,走出了一条艰辛的发展历程,也为社区早教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红桥区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定期召开社区早期教育联席会。该区把学前教育向低龄儿童延伸,向社区延伸,以满足儿童和家长的需求,扩大儿童受教育面。他们历时十年的“手拉手共享阳光暖”、“同在一片蓝天,共享阳光暖”“幸福童年美好未来”等主题社区早期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扩大了早期教育的受益面,使更多的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孩子受到早期教育。同时,各类型托幼园所也进一步转变观念,发挥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将园所的发展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下,走开放办园之路,激发办学活力,努力拓展园所的社会职能,加大社区、家庭、幼儿园的三方面合作,面向社区开放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各国办园还把入园年龄下延到1岁半,扩大儿童的受教育面。在各街的支持协助下,园所已逐步成为所在社区的早期教育资源中心。
在实施过程中,有的街道将资源中心建在了街内所辖园所,资源中心为每位社区散居儿童都建立了活动档案,每月还组织社区散居幼儿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定期进入社区搞宣传,有计划地进行社区家访,入户进行育儿指导,并开通了教育咨询热线。有的街道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残疾儿童家中进行慰问,组织开展为残疾儿童献爱心捐助活动,并把捐助所得全部捐给了街内的残疾儿童。有的街道和教育部门在街道社区活动站创办“流动玩具图书馆”,为广大的社区散居儿童接受正规教育提供了平台,也为广大婴幼儿家长及看护者提供育儿指导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