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万积木重现圆明园三大景观 模型照片网上走红(图)

  66万积木如何重现圆明园三大景观

  三人团队耗时半年完成观水法、大水法、远瀛观的模型 建筑模型照片在网上走红

  

  近日,一组用积木拼搭出的圆明园三座建筑模型的照片走红网络。10月20日,其创作团队负责人王先生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们今年起开始相关项目的制作,目前已经完成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景观的拼搭,未来希望能将作品放在圆明园内展出,让各个年龄段的人能够了解到中国的艺术文化。

  耗时半年重现消失了的“大水法”

  10月20日,“大水法”模型制作团队的负责人王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是从今年开始筹备用积木复原圆明园这一项目的,耗时半年,目前已经完成观水法、大水法、远瀛观部分的搭建,共使用了约66万块积木,模型沙盘所占面积为4.47平方米。

  王先生说,这是团队首次尝试用积木复原已经消失的中式建筑,“我们本身对积木特别喜欢,加上又都有孩子,所以想通过一种艺术形式,能让各年龄段的人都了解到中国已经消失的文化,最后就有了用积木来恢复圆明园的想法”。

  王先生介绍,现阶段,项目设计团队主要由三个人组成,王先生提供创意和修改意见,并负责最终的审核。此外,团队中有一位20多岁的主设计师,负责资料考证、还原等工作。还有一位辅助拼砌师,兼做材料采购。

  “前期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光材料采购就花了数十万,是工作室自筹资金做的。”王先生举例称,前期采风时,团队成员会拿着尺子到圆明园测算比例,“比如观水法不让进,我们就在外面目测起止点,用尺子量出来距离长短,再根据1:50左右的比例去设计”。此外,团队还曾去珠海、横店等地采风,对比这些地方复原出的圆明园,以做参考。

  王先生介绍,团队成员也遇到过不少难题,例如,由于积木砖块大部分是方形的,很少有流线型的,而大水法是一个“波浪”的造型,因而怎么去呈现这个造型成了难题。最终成员们通过将各种零件反复拼搭试验,最终呈现出最满意的效果。

  学术专家提供高清景观图纸帮助复原

  在创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也获得过专家的帮助。王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刘阳为他们提供了不少照片等相关资料,从而加快了制作的进度。

  今年8月,刘阳在微博上发现,有人用积木制作了一组圆明园景观模型,他觉得很有创意,便主动联系了王先生所在创作团队。刘阳告诉北青报记者,“那时候他们完成了三分之二的景观模型,我觉得它太有创意了,很不可思议!”经过与创作团队的沟通,刘阳决定为他们提供高清晰度的圆明园景观图纸,作为积木模型的参考资料。刘阳认为,复原圆明园的最大难处在于缺乏史料,难以还原消失的建筑。网络上的圆明园图纸并不高清,很难看清建筑物局部区域的细节。“需要360度的建筑物原貌,以确保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各个角度的形态,这样积木才能接近圆明园原貌。”刘阳说。

  根据刘阳提供的景观图纸,创作团队对现有模型进行了细节调整和局部完善。10月15日,在创作团队的工作室,刘阳第一次见到积木模型的实体。这些积木模型高度还原了圆明园的大水法、观水法和远瀛观。刘阳觉得很神奇,拍下照片后,他发布了一条微博,随后引发网友热议与转发。

  创作团队希望未来能在圆明园展出

  刘阳认为,创作圆明园景观模型的意义很大,能以一种新的方式去介绍圆明历史文化。“我发布过关于圆明园遗址历史、老照片的微博,但很少有网友转发。这次我发了圆明园的积木模型,有千人转发。它能让更多人去认识、了解圆明园历史文化,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刘阳告诉北青报记者,积木打开了青少年了解圆明园历史的窗口,青少年更容易对圆明园历史产生兴趣。

  王先生介绍,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海晏堂模型的制作。下一步,他们准备加入更多新的技术,如灯光效果、内部结构展示、历史事件回放等等。他们希望未来能尽力还原圆明园的更多景观,同时也在争取将作品在圆明园展出的机会。刘阳也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将尽力帮助创作团队,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展出这组积木模型。

  文/本报记者 张帆 见习记者 张夕

  供图/王笑天 线索提供/朱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