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叫停幼儿园“小学化”:超前教育的危害,上小学后才会爆发

  之前,教育部就发出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里面明确的表明:

  提前教孩子认字、计算、英语、数学等等课程,是不允许执行的;小学在招如学生时,要向学校测试,一旦发现会追究园长和老师的责任;就算是专业的培训机构,也不能提前传授小学以内的学习内容。

  新规定发出之后,引来了无数人的争议,有的人表示很赞同,但大部分的人表示完全不理解这样的规定,难道让孩子提前学习真的不好吗?

  有家长认为:

  如果孩子连数字和拼音都不会的话,那么上小学不就等于慢人一步吗?

  有老师也表示道:

  现在的孩子竞争压力非常大,有很多的孩子上幼儿园大班就退学了,都去上小班,真的是很无奈。

  2011年教育部就发出过《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

  内容明确的表示,幼儿园不允许传授小学化的教育内容,也不能训练学习留作业等等。而且要求各地对幼儿园“小学化”和小学违规现象进行相应的整改和督查!

  但是这些年,这项规定似乎没有什么作用,公立的幼儿园不允许教,那就上私立的,大不了找补课老师也不是不行。

  现在新规定的出现,让很多家长无比的疑惑,孩子到底要有什么样的童年呢?

  孩子童年是自由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只是,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还没有出生时,就已经为孩子做好了打算。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多少家长想法,害怕自己的孩子别别人差,但事实上,大多家长都有误解:起跑线=超前教育。

  事实上,家长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家长学历高,条件好,的确是能够给孩子很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对孩子才来说,精神上的引导和鼓励才是孩子最想要的。

  虽然家长给孩子的起跑线不如别人,但只要家长鼓励、坚持、也不见得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在四川省有一对农村夫妻,夫妻二人都是初中水平,一家有4个孩子,其中3个孩子都考上了清华北大,这对夫妻完全没有起跑线的概念,仅是自己言传身教,给孩子传达知识、鼓励、坚持的理念。

  对子女的教育有着坚持,就算不聪明的孩子,也能够改变人生的命运。

  超前教育弊大于利,幼儿园“小学化”尤甚

  每个家长都认为将孩子送去“小学化”的幼儿园,早早的识字、数数、英文等等,就算是古诗都背的滚瓜烂熟,这么做,就是为了帮助孩子打好基础,以后的路更好走。

  其实家长这么想是不对的,人到了什么时候就要做什么事,拔苗助长的道理,想必各位家长都明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曾经遇到过家长的询问,将孩子送到学前班,目的就是好好学习,为上小学打好基础,但尹建莉是不赞成这样做的,她认为:

  孩子上学前班打下的基础都是“坏基础”,上过学前班的孩子一开始表现很好,但是到了小学之后,孩子在学习态度上和兴趣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就是老师和家长担心的“三年级现象”,孩子的学习会在三年级左右会发生较大的波动。

  因为三年级的课程会有逻辑上的难度,“超前教育”的孩子,接收到死记硬背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孩子失去了求知心和学习力。

  一二年纪的孩子在学习上或许能有优势,但慢慢的就会失去了学习新鲜感,导致后期的学习不上心,起到了反作用。

  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家长认知的误区:

  一是没有弄明白孩子应该打好什么基础,其次是不了解学前班教学的真实情况。

  事实上,科学良好的启蒙教育能够孩子储备巨大的能量,而急功近利的教育会让孩子得不偿失!

  超前教育不可取,早期教育很重要

  0~6岁是早教的黄金时期,是开发智力,培养生活习惯,塑造性格的教育,比起让孩子报班,这几项能力更加重要。

  1、运动发育

  运动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孩子认知能力。

  运动分为精细动作和大运动:

  精细动作:画画、橡皮泥、剪纸、堆积木等等,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促进手脚协调能力。

  大运动:球类、游泳、爬山等等,可以帮助孩子长高高,锻炼身体,坚持下去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自信,遇见困难不退缩。

  2、生活习惯

  中国学前教育奠基人陈鹤琴认为:真正的幼儿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采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孩子好习惯,比如,1岁前培养孩子规律作息,1~3岁前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能力。

  根据实验证明,规律作息和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适应能力会更强。

  3、语言发展

  语言发展能力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培养记忆力、情绪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绘本教育可以培养孩子阅读和死牢的习惯,可以更好的促进孩子大脑发育,提升学习兴趣。

  其次,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多引导孩子,孩子需要什么,有什么想法,都要让孩子自己表达出来,而不是家长代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