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随笔 | “终身学习”是必需品也是稀缺品

  □都大伟

  今天不仅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大数据、物联网、5G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今天的社会进入了学界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前所未有的增量知识以愈来愈快的速度产生、传播并被得以应用,知识和技能更新换代的周期因此也越来越短,从而满足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这种“知识爆炸”“知识更新换代快”的时代特征,对进入就业市场的个体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高要求——个体必须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强大的学习能力,必须时刻保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状态。简言之,今天的时代要求个体具备“终身学习”的品质。

  终身学习,本身是指学习应该贯穿于人生的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之中。这种学习的模式没有时间的限制,既包括学校教育阶段,也囊括毕业离开学校后的阶段;这种学习的模式也没有场所的限制,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可以学习。日本生涯教育学会《生涯学习事典》则如是概括终身学习的定义:“对学习者的要求给予必要的应答,并由学习者自主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手段与方法,然后再通过其终身的生涯来进行,这即为终身学习。”总而言之,终身学习就是一种持续地、不局限于学校场所和学校正规教育周期之内的学习。

  “终身学习”是一个有一定历史的概念。1965年,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而后,“终身学习”这一概念逐渐形成。相比于“终身教育”对于“教”的强调,“终身学习”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此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和流行。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近年来,终身学习这一观念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成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受到提倡的一种学习理念。李克强总理于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列入2022年的政府工作任务。

  今天,终身学习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因此而改变。居家办公、远程办公越来越成为疫情当下许多行业应对危机的常态化选择,工作之余的生活方式也在向“居家化”靠拢。学习本身作为一种与工作、生活须臾不可分的日常活动,其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对于传统的线下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的重要性在逐渐提高;学校这一物理场所之外的学习的重要性也在逐渐提高。在学校教育领域之外,其他社会活动领域的教育力量正在凸显。后者就是所谓的”社会教育力”。

  “社会教育力”这一概念,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叶澜提出。叶澜教授认为,社会教育力是“社会所具有的教育力量”的简称。按照实施主体的不同,社会教育力可以划分为教育作用力和教育影响力两类:教育作用力是指教育系统实施的、有教学意识的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教育力量,以正规的学校教育为典例;教育影响力是指教育系统外的其他社会系统实施的、没有教学意识的非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教育力量, 即除了教育活动的其他社会活动。目前,后者愈发成为“社会教育力”关注的重点。

  针对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国外特别是美国进行得较早。国外学界对此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社会教育力中的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第二类是对社会教育力中的社区教育领域的研究,第三类是对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其他社会领域综合产生的教育影响的研究。这几个方面研究都产生了很多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如哈佛家庭研究项目的研究报告《21世纪的放学后项目》就初步阐述了学校教育领域之外其他社会领域产生的教育影响;国外学界的另一份报告《放学后的充实项目:延长学习时间》也阐述了同样的内容。

  无论形式如何改变,终身学习的态度,都是这个时代的必需品,也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终身学习的心态需要全社会共同培养,需要社会教育力的托底。应对今天的知识爆炸,唯有终身学习,我们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